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接上期)2.番茄灰霉病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各菜区都发生。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叶枯死和大量的烂花、烂果,直接影响产量。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图1),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可通过番茄伤口、花粉和茎基部、花瓣等处侵入。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害茄子、辣椒、黄瓜、瓠瓜等20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5.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夏疫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和流行,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8.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仅危害番茄,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番茄种植区普遍发生。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叶霉的病情也快速发展,危害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发病原因: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黄枝孢菌,初无色后呈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图1),稍有分枝,有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图2),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  相似文献   

4.
<正>(接上期)7.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是番茄上一种难以防治的常见性病毒病害,在全国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可减产20%30%,流行年份高达50%30%,流行年份高达50%70%,局部地区甚至绝产。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有球状的黄瓜花叶病毒(CMV,图1)、杆状RNA病毒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图2)和颗粒形黄化卷叶病毒(TYLCV)、线状的马铃薯Y病毒(PVY、图1),以及番茄烟粉虱双生病毒(WTG)等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6.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普遍发生。近年来,由于连年种植,日光温室蔬菜发展迅速,特别是温室番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番茄青枯病发生逐年严重,特别是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给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此病由细菌薄壁菌门的青枯假单胞菌(图1)侵染引起。菌体短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1.番茄立枯病番茄立枯病是番茄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大棚番茄,由于重茬年限长和温室小气候的特殊性,西红柿立枯病经常发生,造成大量死苗,有的棚内死苗率达30%40%,甚至发病程度可达80%,严重影响西红柿的生产。发病原因:番茄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菌丝有隔(图1),菌核呈暗褐色。病菌的腐生力很强,在没有寄主的土壤中能存活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重、致病病原菌种类繁多和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我国由垦区在七十年代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大豆的主要病害。随着大豆栽培面积扩大、重茬等现象,北方春大豆和南方黄淮夏大豆生产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发生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大豆根系,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一般年份病株率都在30%40%,导致减产10%40%,导致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接上期)3.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数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发生,局部受害,全株显病。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图1),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多数为3个分隔。也会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的厚垣孢子。如果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或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或有机肥没有充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被称为"癌症"的系统性、毁灭性土传病害青枯病对马铃薯的危害也连年加重,成为马铃薯病害中仅次于晚疫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旦发生,发病田块大幅度减产,发病重的产量损失可达80%左右,甚至绝收。发病原因:引起马铃薯青枯病的病原菌为细菌门假单胞杆菌属的青枯假单胞菌(图1),短杆状的单细胞菌体两端呈圆形,并着生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1.大豆炭疽病大豆炭疽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各大豆产区,而且一般南方重于北方。发病时可危害豆荚、豆杆和幼苗,造成幼苗死亡,豆荚干枯不结粒,茎杆枯死,一般造成损失16%~26%,严重时导致减  相似文献   

11.
<正>马铃薯晚疫病在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也相对较重,1950年大流行,这些地区损失30%~5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高达50%,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今年5月中旬,在重庆召开全国马铃薯晚疫病预警防控技术培训会,以此提高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视,并通过现代化预警防控技术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接上期)6.花生锈病花生锈病是专门危害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它主要引起花生叶片早枯,严重时大量枯枝落叶,植株枯死,荚果不充实,落果,烂果,一般减产20%,严重的高达50%60%。还能导致花生果、仁变质,不能食用,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引起花生锈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落花生柄锈菌,此菌在我国花生上未见冬孢子。夏孢子近圆形,橙黄色(图1),表面具小刺(图2),孢子中轴两侧各有一发芽孔。夏孢子  相似文献   

13.
<正>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因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得名,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为25%,严重时达205%,严重时达2030%。近年来,南方和西南的马铃薯种植区也都有的趋势。发病原因:引发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图1),周生鞭毛的单细胞菌体呈短杆状,极少双连,具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边缘齐呈整圆形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5.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蛙眼病或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云南等大豆种植区,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随着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30%,重可达50%以上。病害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外观,品质变劣,使商品豆降价,出口受限制。病粒发芽率降低,含油量降低约2.9%,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5.
番茄疫病是番茄常见的重要病害,如果防治不当,常造成疫病大流行,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番茄疫病分早疫病和晚疫病,番茄早疫病又叫轮纹病;番茄晚疫病又叫番茄疫病.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7.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有20几种,其中为害较重的主要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小麦花叶病,其它的如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等在局部地区可能会严重发生。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小麦黄矮病,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6次大流行。受害小麦严重的减产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丛矮病曾在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重病田减产50%以上。土传花叶病局部地区可造成70%的减产,还可以危害大麦等作物。  相似文献   

17.
正1番茄晚疫病1.1症状识别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的病害。该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叶片的主茎蔓延,嫩茎部缢缩腐烂,病变部以上枝叶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1.2发病规律该病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发温度18~25℃,  相似文献   

18.
贵阳地区栽培的番茄,每年一到雨季,就普遍发生果实腐烂,尤其是多雨的年份,发生最为严重,损失也最大,严重阻碍了番茄生产的发展。过去一直把番茄果实腐烂的原因,误认为是由于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侵染所致。近几年来,我们对田间番茄果腐,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病原,除了一部分是晚疫病菌外,大部分是由番茄疫病菌[Phytophthora  相似文献   

19.
<正>(接上期)6.大豆茎枯病大豆茎枯病在各豆区均有发生,我国在东北、华北等地相对多发。茎枯病主要危害大豆茎部,影响大豆产量。发病原因:大豆茎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大豆茎点霉引起的,其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于表皮下,球形或近球形,器壁膜质,褐色,孔口周围的细胞暗褐色。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两端钝圆,内含2个油球。另外在2006年,黑龙江省发现由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图1)引起的大豆茎枯病。  相似文献   

20.
<正>烟草炭疽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烟草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尤以苗期危害最重,严重时烟苗成片烂掉,移栽后造成烟株枯死,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烟草种植的经济效益。发病原因:引发烟草炭疽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刺盘孢菌(图1),其生于表皮下的分生孢子盘在成熟后突破表皮。短棍棒形的无色分生孢子梗单胞,梗上顶生长圆筒形的无色、单胞以及两端钝圆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两端各有一油球。有隔膜的暗褐色刚毛混生在孢子堆内,基部粗,端部渐细,顶端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