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水杨酸诱导鸭梨抗黑斑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鸭梨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梨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利用形态观察及真菌ITS、HIS、RPB2、ACT多基因综合鉴定法明确鸭梨黑斑病致病菌的类型;鸭梨离体叶片通过针刺接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0,6,12,24,48,72,96,120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0,72 h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002,0.02,0.2,2.0,10.0,20.0 mmol/L)测定其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外源0,0.02,0.2,2.0 mmol/L水杨酸处理鸭梨果实,接种黑斑病菌并观察其抗病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中鸭梨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鸭梨离体叶片接种黑斑病菌后,72 h游离态水杨酸含量由0 mg/g增至0.02 mg/g,结合态水杨酸含量由0.47 mg/g增至1.55 mg/g, S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brgene12425、Pbrgene6...  相似文献   

2.
新疆红地球葡萄采后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地产红地球葡萄进行冷藏,从健康果实和感病果实中分离到1种病原菌,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葡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研究显示,该菌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发病。在-5~30℃条件下均可生长,在±1℃冷藏条件下,是侵染新疆地产红地球葡萄的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和群体间的变异性,从该地区不同棉株上分离8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的菌落培养形态、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结构、对寄主的致病性、ITS序列的克隆、菌株间的系统进化及营养亲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均属于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大丽轮枝菌;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在系统进化上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方式;8株黄萎病菌在相同的寄主上致病性存在差,Vd-1菌株致病力最强,Vd-34致病力最弱;不同致病力的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分为2个营养亲和群(VCGs)。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是大丽轮枝菌,病原菌在进化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果实采后易发生品质劣变,造成经济损失.而病原菌是导致果实采摘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果实采后病害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于病原菌侵染后果实自身产生的抗性响应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果实采后响应病原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及其分子机制,包括病原菌侵染对果实细胞结构、果实防御酶系统的影响和果实代谢产物在抗病中的作用,探讨了果实抗病基因的研究概况,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采摘后果实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应答反应,为研发果实保鲜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麦壳针孢叶枯菌侵染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壳针孢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是经济上最重要的小麦病原菌之一,它在研究中通常被用作Dothideales科的模式真菌。该菌的活体和死体营养双重特点决定了其侵染和致病机理的复杂性。至今,国外尤其是欧洲对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很少。本研究从侵染过程观察、与病菌侵染有关的主要因子、毒素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学和侵染过程中植物的抗性反应六个方面归纳了该菌侵染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假想结构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将来开展该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丽轮枝菌是1种土传的维管束病原菌,由其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而最近发现了1种土壤习居的机会病原真菌棉帚霉菌能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并与大丽轮枝菌协同加重棉花黄萎病严重度。棉帚霉菌能在营养非常贫乏的基质中产生分生孢子;超微结构观察也证实该病原菌在维管束组织中存在,并能产孢,显示了该真菌具有维管束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另外,土壤中的线虫活动可能使棉花根部产生伤口,也能促进病原菌的侵染。在总结分析生物学特性、侵染与互作机制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棉花根围多病原物与寄主互作体系可深入研究棉帚霉菌与大丽轮枝菌协同致病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芦荟黑斑病发生规律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对三种越冬形式的病原菌分别采用直接镜检、组织分离法及致病性测定对芦荟黑斑病菌(Alternaria obpyriformis T. Y. Zhang)进行了越冬场所和越冬方式的研究。通过针刺法、涂抹法及玻片粘着法确定病菌侵入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了病菌对5科10种植物的侵染能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寄主,分生孢子能借助气流传播;人工接种时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的部分植物。供试的7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对其病菌的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4.24%;扑海因悬浮剂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7.44%。  相似文献   

9.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植物引发的植物枯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目前该菌已被列为世界上第五大植物病原真菌。由于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而充分了解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制是对抗这种疾病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控制策略从而限制宿主植物感染,本文归纳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毒力因子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毒素、信号传导途径(MAPK通路)对致病进程的影响,分析了毒力基因及转录因子在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理。以期能为防控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提供作用靶点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酥梨贮藏后期腐烂严重的病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腐烂果实进行病原菌纯化分离,得到7种不同病原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上观察各菌株形态特征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和孢子形态。在健康梨果实上重新接种单菌株,观察其发病特征,并应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用MEGA 6.0软件构建其中6种不同病原菌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属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和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其中扩展青霉菌是生长最快和传染性较强的致病菌;选取4株致病性较强菌株侵染果实,然后使用不同浓度ClO2溶液处理,发现ClO2对各个菌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0 mg·L-1的ClO2能基本消除镰刀菌属(Fusarium)和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对果实表面损伤的侵染。  相似文献   

11.
冬枣贮藏保鲜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目前冬枣贮藏保鲜的主要问题1.1腐烂冬枣皮薄质脆,营养丰富,易受微生物侵染而导致腐烂。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冬枣在贮藏期间极易发生腐烂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机械伤引起的外部腐烂,主要发生在表皮、梗洼等伤口部位,在正常贮藏条件下发病时间是在贮藏之后的2个月左右,这种由机械伤感染引起的腐烂可通过在采收运输过程中减少出现伤口来控制,也可通过采后表面消毒措施来解决;另一种情况是由病原菌潜伏侵染而造成。病原菌在田间侵染果实(主要侵染期为花期和幼果期),之后一直潜伏在果实内,潜伏侵染的病原菌隐藏在冬枣果肉组织中…  相似文献   

12.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水稻的高产和稳产。在病原菌侵染水稻时,附着胞的形成对稻瘟病菌的致病性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证实一种P型ATP酶( P-ATPase)参与了附着胞的形成。在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过程中,寄主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病原菌中,达到抗病原菌侵染的目的。以稻瘟菌致病关键的P-AT-Pase基因MgAPT2第一外显子上特异性好的232 bp的区域作为干扰片段,正反向插入干扰载体中,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到感稻瘟病水稻品种日本晴中,通过苗期稻瘟病接种鉴定和MgAPT2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稻瘟病抗性得到增强且稻瘟病菌MgAPT2基因的表达量下降,为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晚熟桃‘秋彤’年生长周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物候期,不同部位的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及丰度,以期为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桃萌芽期和幼果期各部位的细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低于硬核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各部位,表明后期的细菌多样性较高;花期和幼果期各部位的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硬核期,表明前期的真菌多样性较高。同一部位、不同物候期真菌丰度比较发现,果实膨大期叶片和萌芽期枝条枝孢菌(桃疮痂病病原菌)丰度较高,硬核期枝条和果实链格孢菌(桃黑斑病病原菌)等丰度较高。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晚熟桃‘秋彤’果实膨大期和萌芽期受桃疮痂病危害风险较高,硬核期受黑斑病危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黑点病的诱因与发病条件,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斑划分为黑斑型、褐变型、黑点型和内变型4种类型。黑斑型病斑中, Alternaria属的病菌分离频率最高,占89%;褐变型病斑中, Acremonium和Alternaria分离频率较高,占80%以上;黑点型病斑中,Trichothecium和Alternaria的分离频率高,占75%以上。其中,3株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分别为A. tenuissima、A. sclerotigenum和T. roseum。3株病菌中离,T. roseum致病力最强,从离体果实的伤口侵染后形成大型褐色病斑,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8,22.5℃;A. tenuissima致病力稍弱,从伤口侵染后形成的病斑稍小,颜色为深褐至黑色,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4,28.5℃;A. sclerotigenum的侵染率很高,对温度不敏感,从伤口侵染后也能导致果肉组织褐色坏死,形成红褐色病斑。3种病菌的分生孢子均不能侵染成熟无伤果实。用3种真菌分生孢子接种的套袋果实,T. roseum接种果实发病最重,A. tenuissima接种的果实发病率稍低,用A. sclerotigenum接种的果实几乎没有发病。黑点病菌属于机会致病菌,遇适宜条件才能侵染致病。  相似文献   

16.
芝麻成株期茎点枯病原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对感茎点枯病芝麻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包括表型鉴定、分子鉴定以及芽期致病力鉴定)获得了具有高致病力的病原菌株M. phaseolina,然后对获得的M. phaseolina进行芝麻成株期致病性研究,并对感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再分离鉴定从而确定获得的真菌为M. phaseolina。芝麻茎点枯病原菌M. phaseolina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采用受侵染牙签接种法,在芝麻茎杆内,M. phaseolina会导致维管束组织形成一个由上往下逐渐坏死的棕黑色条纹,随后开始呈放射性收缩并坏死并逐渐扩大;所有病原菌接种的茎杆上都出现大量的菌核。对所有接种病原菌的植株感病茎杆进行M. phaseolina再分离纯化。茎点枯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鉴定以及病原菌再分离结果都符合科赫法则,为芝麻茎点枯病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菊花黑斑病是菊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真菌链格孢属链格孢菌侵染引起。发病初期菊花叶片上零星地分散着很多较小的、褐色的坏死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的黑色病斑。陈发棣教授团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展开菊花响应链格孢菌侵染的研究,明确菊花抗黑斑病的分子机理是制定抗病育种策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为明确近年来在香榧果实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并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种防治药剂进  相似文献   

19.
铁皮石斛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软腐病。该病是夏季铁皮石斛的主要病害,高温高湿环境最易发生,且发病快。其病原菌多从根茎处侵染,开始受害处为暗绿色水浸状,迅速扩展呈黄褐色软化腐烂。腐烂部位有特殊臭味。严重时,叶片迅速变黄。因此,要加强棚内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棚内湿度;该病原菌从移植及管理作业中产生的伤口、害虫食痕处或植株基部自然脱叶裂口伤口侵染为害。  相似文献   

20.
<正>为探究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单孢分离法对石榴病果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嘧菌酯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且连续2年开展了大田防治试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