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斑病、玉米枯叶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条斑病,该病最早于1976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玉米生产国和地区的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取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对非施药不可的,应根据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玉米田使用农药的规定要求,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14.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术单位名称:河北农业大学评价单位名称:河北省教育厅围绕我国主要农作物玉米的重大病害玉米大斑病的防治问题开展研究,综合运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农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连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农药市场显现商机,国内外农药企业都盯上了这块"肥肉"。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裁品种抗病性弱,加上高密度种植、水肥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逐年加重。目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传统药剂以  相似文献   

4.
<正>一侧是绿油油的玉米地,一个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一侧是玉米叶片枯黄,玉米棒秃尖缺粒不饱满。这鲜明的反差是在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召开的玉米大斑病控制前移技术示范现场会上看到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和省农科院植保专家等进行现场观摩后,一致认为玉米大斑病防治前移新技术试验研究获得成功,这使长期困扰玉米的"第一病害"大斑病得到有效遏制,为吉林省玉米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5.
<正>鉴于近期气候比较适宜玉米病害发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要求各区、县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玉米褐斑病、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延缓病害流行蔓延速度。玉米褐斑病是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节壶菌属真菌引发,为害部位包括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褐色条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相似文献   

6.
玉米制种田大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河北省沧州市农科院(061001)陈建忠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省玉米制种田时有严重发生,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诸多因素的综...  相似文献   

7.
夏邑地处豫东平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玉米是秋季主要种植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的病害之一,历来由于发病较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05年全县24个乡镇玉米大斑病普遍发生,局部成灾,为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消除病害隐患,笔者对本县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田间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农民,与乡镇农技人员和种子代销商座谈多方剖析夏邑2005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1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1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1病害的种类与防治1.1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两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相似文献   

9.
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为了探明浙江西北部地区新近大面积发生的玉米病毒病病原和灾发流行规律,研究提出防治技术。于2008-2011年对该病的病原、传毒媒介、发病流行规律、致灾因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临安等地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引起,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病害发生流行与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和带(传)毒率、气候条件、玉米品种抗病性、播栽期,以及水稻发病状况等具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控对策和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危害,保障了玉米的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是近年中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为害程度最重的一年。北方春玉米区玉米螟持续严重为害,东北、华北三代粘虫、大斑病严重发生。总结了2012年玉米螟、粘虫和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病虫源的逐年和逐代积累、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玉米病虫害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玉米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科学防病治虫水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全国多地都有广泛种植。为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必须重视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其中,玉米茎腐病属于一种常见的病害,若防控不及时,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就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发生原因以及防治要点进行论述,以期做好玉米茎腐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接种病菌的方式诱发不同等级春玉米大斑病,在不同生育期测定正常种植区春玉米和不同染病种植区春玉米冠层的高光谱数据。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春玉米大斑病的影响,本研究以抽雄期的春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遥感监测指数,该指数为绿边核心区内一阶微分总和与红边核心区内一阶微分总和的乘积。最后,该监测指数与病害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监测指数与病害程度具有显著地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711,优于常用监测指数与病情之间的相关性,能识别出健康与病害作物,且还可实现作物不同病害严重程度的划分。可见,高光谱遥感方式可进行作物病害监测,对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近几年黎城县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并根据多年防治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重点介绍了通过耕作制度改革防治病害。  相似文献   

15.
<正>青贮玉米是重要的禾本科饲草之一,营养价值高,牲畜喜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改饲"政策的深入推进,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研究发现,青贮玉米病害主要有锈病、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和纹枯病等5种。为有效防治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筛选出低毒、无公害的高效防治杀菌剂,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选用哈茨木霉菌菌水分散粒剂(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亿孢子/g)、37%苯醚甲环唑水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变异及早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3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介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品种更换和耕作方式的改变,河北省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褐斑病等主要叶部病害常年发生面积近2000万亩,损失严重,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防治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对病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害,在发病后期均形成菌瘿,菌瘿破裂后散发大量黑粉,很容易混淆。这两种病害的发病规律有一定差异,防治方法不尽相同。准确诊断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赵阳红 《种子科技》2023,(12):118-120
南方锈病为真菌性病害,随气流传播,常发生于玉米生长中后期,在不良的气候、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等条件下均可暴发,影响玉米高产。文章结合阜南县玉米生产实际,综合阐述了南方锈病发生症状、规律、条件,提出农业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品种选择、做好监测预警管理、土壤管理、间苗定苗、肥水管理、杂草防除等方面工作,为当地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发生病害后,轻者造成减产、降低品质,重者甚至造成绝收。因病害世界玉米生产每年平均损失9.4%,美国玉米带每年约损失玉米7%~17%。玉米大斑病常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严重地造成叶枯。玉米丝黑穗病在20世纪70年代曾大发生,损失10%~20%,现在又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玉米矮花叶病在山西省严重流行,仅1998年发生面积就超过40万hm~2,减产约5亿kg。因此,搞好玉米病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是预防为主,选用抗病性较强或感病轻的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增施钾肥等可提高植株的抗  相似文献   

20.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培育抗病品种是玉米病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本研究以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组)中724份(次)参试品种的病害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禾谷镰孢穗腐病。结果表明, 5种病害抗性级别以中抗和感病为主,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的这2个级别分别占总数的82.94%、84.12%和72.46%;中晚熟组抗性强于中熟和中早熟,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达到中抗(MR)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总数的50.24%、56.37%和69.33%,其中,达高抗(HR)的分别占4.52%、4.41%和7.84%,达抗(R)的分别占8.73%、10.59%和18.88%;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原较为缺乏,均无高抗品种,中早熟组达到抗(R)以上水平的病害排序从高到低是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晚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年际间鉴定结果受气候环境影响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