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广西南宁某猪场分离1株病毒(GX-3/98),通过RT-PCR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与猪瘟石门系强毒株及兔化弱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6%和81.1%,属于基因Ⅱ群,subgroup 2.1亚型。该毒株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病毒攻毒,进行免疫保护相关试验,结果免疫组100%(2/2)获得保护,且在攻毒前、后扁桃体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非免疫猪)攻毒后50%(1/2)死亡,另1头猪耐过。扁桃体HCFA检测,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猪死亡的第79天。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我国现行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对目前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保护力。GX-3/98流行株为1株毒力较低的猪瘟病毒,能够长时间散毒。  相似文献   

2.
利用反转录(RT)及套式PCR(N-PCR)方法扩增了中国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兔脾组织毒主要保护性能抗原E2(gp55)基因,成功地将其克隆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已发表的猪瘟病毒(HCV)E2基因序列比较的结果是: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SK6)毒、C-株疫苗(犊牛睾丸细胞,HCLV-C)毒、HCV-SM株(石门)毒、Brescia sri (荷兰)毒、Alfort株(德国)毒的E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7%、98.34%、94.58%、91.00%、80.7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5%、97.37%、94.22%、91.60%、89.23%。对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毒 、经典强毒及国内流行野毒E2上的A、B、C三个中和性抗原区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毒的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而与流行野毒及经典强毒在B、C区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经典强毒石门毒与国内80年代和90年代流行毒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瘟病毒野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RT-PCR-RFLP鉴别检测方法。根据Shimen株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猪瘟病毒RT-PCR-RFLP检测方法;对20份疑似猪瘟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出的山东8株流行野毒株和2株疫苗株PCR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验证上述方法。结果RT-PCR扩增片段为825bp,产物经RFLP分析,野毒株的PCR产物能被ApaⅠ酶切为322bp和503bp 2个片段,兔化弱毒疫苗株则不能被酶切,检测出RNA的最低浓度为0.028 6μg.mL-1;8株流行野毒株都含GGGCCC序列(ApaⅠ酶切位点),2株疫苗株相应序列为GAGCCC,不能被ApaⅠ酶切;8株流行野毒株属于基因2群,2株疫苗株与HCLV遗传关系近,为基因1群。建立了可鉴别猪瘟病毒野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RT-PCR-RFLP检测方法,为猪瘟的防控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FJFQ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某猪场分离到 1 株病毒,其在PK 15细胞上的毒价为 106.5 TCID50/mL,该病毒能被猪瘟病毒高免血清所中和(效价为1∶8)。通过 RT -PCR 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其与几株已发表毒株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9%~87.9%,77.7%~86.6%,与Alfort 株同属于基因二群。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毒作强攻进行免疫保护相关实验,结果免疫组猪在攻毒前及攻毒后扁桃体 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猪扁桃体HCFA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用分离株免疫本动物后再攻石门毒, 2 头试验猪中 1 头死亡,1头出现临床症状。初步说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猪瘟病毒(命名为CSFV- FJFQ株),可能是一株低毒力毒株,且其免疫原性不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中的猪瘟病毒强毒和弱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了1对针对猪瘟病毒的通用引物和2条分别针对猪瘟病毒强毒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的特异性TaqMan水解探针,建立了一种能区分猪瘟病毒强毒和兔化弱毒疫苗株的复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将我国大陆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的猪瘟病毒强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完全区分开来,而不与其他猪源病毒发生非特异反应,分别可检测到初始模板中41.8和81.5个拷贝的病毒RNA,与已建立的复合RT-套式PCR的敏感性相近,两种方法对152份样品检测的符合率达96.9%~100%。通过对8份猪瘟兔化细胞疫苗效价的检测,证实本方法与兔体反应热测定法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猪瘟病毒强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的定量和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6.
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阳性血清与猪瘟野毒株HeBZJK 1 9 5 、GZGD 1 9 5 、HeBHH 2 9 5 、BJXC 1 9 5 、HeNBY 1 9 6 、BJCY 1 9 6 、BJSY 2 9 6 、BGTX 3 9 6 、HeNXH 2 9 8 、FJFQ 1 9 9 、JL 1 9 4 和标准石门株在PK 1 5 单层细胞上进行中和试验 , 测定了猪瘟病毒抗体在体外对野毒株的中和作用能力。结果表明 , 阳性血清对HeBZJK 1 9 5 、GZGD 1 9 5 、BJSY 2 9 6 、JL 1 9 4 和石门株的中和效价为 1 ∶ 2 5 6 , 对BGTX 3 9 6 株为 1 ∶ 1 2 8 , 对HeBHH 2 9 5 、BJCY 1 9 6 、HeNXH 2 9 8株为 1 ∶ 6 4 , 对BJXC 1 9 5 株为 1 ∶ 1 6 , 对FJFQ 1 9 9 株为 1 ∶ 8 , 对HeNBY 1 9 6 株为 1 ∶ 4 。由此表明 , 对不同毒株血清中和效价不同。另外测定了猪体内免疫抗体与免疫保护力的关系。采用 1 头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主动免疫没有母源抗体的猪 , 免疫后 1 4 d和 1 9 2 d抗体滴度 < 1 ∶ 1 6 , 攻击野毒HeNXH 2 9 8 株 , 仔猪能够完全保护。采食初乳的 2 组仔猪 , 母源抗体滴度为 < 1 ∶ 1 6 ~ 1 ∶ 6 4 , 分别免疫 2 头份和 4 头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转录(RT)及套式PCR(N-PCR)方法扩增了中国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兔脾组织毒主要保护性抗原E2(gp55)基因,成功地将其克隆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已发表的猪瘟病毒(HCV)E2基因序列比较的结果是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SK6)毒、C-株疫苗(犊牛睾丸细胞,HCLV-C)毒、HCV-SM株(石门)毒、Brescia株(荷兰)毒、Alfort株(德国)毒的E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7%、98.34%、94.58%、91.00%、80.7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5%、97.37%、94.22%、91.60%、89.23%。对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毒、经典强毒及国内流行野毒E2上的A、B、C三个中和性抗原区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C-株兔脾毒与C-株细胞毒的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而与流行野毒及经典强毒在B、C区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经典强毒石门毒与国内80年代和90年代流行毒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万莉  颜其贵 《猪业科学》2010,27(3):20-25
基于猪瘟病毒基因组中富含T的插入序列建立起的简捷一步法RT-PCR技术,用于同步检测与鉴别野毒株和疫苗株。依据猪瘟病毒兔化弱毒疫苗株3′NTR独立存在富含T的插入序列,设计特异性的扩增引物,使用简捷一步法RT-PCR或巢式PCR之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多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分析,能检测到并且准确鉴别在临床标本中的古典猪瘟病毒野毒株和兔化猪瘟疫苗株。这些检测技术至少可用于3个兔化弱毒疫苗株LPC、HCLV和C-株的检测。野毒株RT-PCR检测限量是6.3TCID50/mL,巢式PCR检测限量是0.63TCID50/mL。在前一次研究中,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的基因组的3′NTR发现有12~13nt的富含T的插入序列;本次研究中,在LPC/PRK和LPC/TS兔化疫苗株的基因组中发现2个长为42和36nt富含T的插入序列。这些长为12、36、42nt富含T的插入序列增加PCR片段的大小,有利于遗传标记对猪瘟病毒野毒型和不同兔化疫苗株间的快速检测和鉴别。  相似文献   

9.
猪瘟病毒遗传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利用反转录及PCR扩增并测定了中国猪瘟兔化弱毒兔组织毒,C-株细胞疫苗毒和近期甘肃省7个地区的10个流行野毒株的E2基因核酸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发现;C-株兔组织毒,C-株细胞毒和中国50-60年代流行的石门强毒株同属于组群1;近期猪瘟流行毒株同属于组群2的两个不同亚组群,其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有较大的差异,表明猪瘟流行毒株向远离疫苗毒株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0.
将 2 0头 9月龄左右猪瘟、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抗原、抗体阴性猪分成 6组 ,分别利用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 (PRV)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PRRSV)单独或混合感染。 7d后连同对照猪 4头 ,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HCL V) ,13d后连同 4头阴性对照猪一起攻击猪瘟石门强毒。整个试验期间分别每天测温 ,观察临床症状 ,每周采集扁桃体和血样做各种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表明 ,非猪瘟病毒感染 7d后 ,所有各组猪均从体内检测到了相应感染的病原 ,表明 3种非猪瘟病毒感染成功。在攻击猪瘟石门强毒后 2周 ,感染了非猪瘟病毒后接种 HCL V疫苗的 4个免疫组 12头猪除 1头外 ,11头全为猪瘟病毒 (HCV)抗原检测阳性 ,且多呈强阳性 ;而单一 HCL V疫苗免疫组在猪瘟强毒攻击后检测不到 HCV;所有 HCL V疫苗免疫猪均存活 ,而非免疫对照组 4头猪全部在攻毒 16 d内死亡。  相似文献   

11.
对12批猪瘟活疫苗中的猪瘟兔化弱毒病毒,以RT-PCR获得了E2基因的主要编码区的大约250bp大小的节片,在DNAstar上对这些节片的211pb进行了测序,观察到这些节片的编码序列高度同源性,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有98.1%-100%相同,其中9批完全一致,结果表明猪瘟兔毒疫苗株的分子结构极其稳定。  相似文献   

12.
疑某猪场发生非典型猪瘟,采取病死猪的脾、淋巴结,用Dot-ELISA法检测猪瘟抗原,结果阳性,诊断为猪瘟。同时用SPA-ELISA法对猪群开展猪瘟抗体的检测,先后采集75头份仔猪血样(20~28日龄),850头份生产母猪血样。检测结果表明,猪瘟抗体水平低于保护值(OD<0.3)的仔猪11头,占抽检仔猪的14.6%,母猪10头,占生产母猪的1.17%。为此对以上低抗体的猪用猪瘟兔化苗再次进行加强免疫接种,经15天后检测其血清抗体的OD值,结果仍然没有升高。通过本试验证实,猪瘟低抗体的猪,对免疫的应答能力很差,低抗体的母猪还可能成为猪瘟的隐性感染者,并能垂直传播到下一代,是非典型猪瘟的传染源。淘汰低抗体的母猪,是控制和消灭非典型猪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应用FA及PPA-ELISA技术对猪瘟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荧光抗体诊断技术及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对疑为猪瘟病毒感染猪进行了检测 ,重点阐述了 2种方法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过程。通过用免疫荧光抗体诊断技术检测了 5份病料 ,其中有 2份为阳性 ,阳性率为 40 % ;用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检测了猪瘟血清抗体 ,在 40头母猪血清样品中 ,猪瘟弱毒抗体效价 OD值较高 ,有 1 0 0 %的保护率 ,但是发现母猪群中有 1 0 %隐性猪瘟感染 ,其强毒抗体效价 OD值大于 0 .5,体内带有猪瘟病毒。结果及过程表明此两种诊断方法检测快速、鉴别准确、分辨率高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垦区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免疫程序较为混乱,免疫效果亦不同。为探讨一种适合本地区的猪瘟免疫程序,有效预防猪瘟,而进行本试验。本试验是对仔猪猪瘟母源抗体的跟踪监测结果,对不同日龄仔猪免疫猪瘟疫苗,然后采集血样,检测猪瘟抗体效价。根据效价不断校正、最终确定为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其免疫程序是:猪瘟的超前免疫,剂量1头份,根据抗体效价下降情况,35日龄进行二免,剂量4头份;仔猪常规免疫:一免30日龄、剂量2头份;二免50日龄、剂量4头份;生产母猪免疫:配种前(后)15d进行免疫,剂量4头份。应用此免疫程序的同时,严格遵守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再未发生猪瘟,抵御了猪瘟野毒的侵袋,提高了猪瘟防治水平,促进垦区生猪养殖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急、慢性猪瘟病毒分离株和疫苗株E2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反转录(RT)及套式PCR(N-PCR)扩增并测定了6株具有不同表症近期甘肃省猪瘟流行野毒及C-株细胞疫苗毒的主要免疫原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株流行野毒与C-株疫苗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84%,流行野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9%-99%之间,并且明显可分为二个组群,病毒株所属组群与其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流行野毒与C-株毒在中和抗原决定簇上有部分氨基酸存在性质差异,可能影响C-株毒对流行野毒的中和滴度。  相似文献   

16.
养猪场猪瘟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个流行仔猪猪瘟半年以上的养猪场实施了初乳前猪瘟首免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免疫方法的免疫可靠性。随后,建立了以实施初乳前首免、建立严格隔离检疫和消毒制度、淘汰可疑带病毒母猪、建立健康种猪群等技术措施为主要内容的猪瘟净化技术,并在一个连续多年经常散发或暴发猪瘟的某养猪场应用,经连续3年多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未发现临床病猪和健康带毒猪。  相似文献   

17.
猪瘟流行毒E2基因部分编码序列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T-PCR方法获得16个猪瘟流行毒株、5株弱毒疫苗株和外来的4株猪瘟E2基因部分编码序列的扩增片断,并对其进行测序,获得659bp含E2基因N段A、B、C、D四区域的编码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对其中616bp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与Genebank中的Alfort、Brescia、HCLV、Shimen等毒株进行比较.结果20株病毒所测序列均为猪瘟E2基因序列,所有毒株碱基替换随机分布于整个序列.部分毒株出现碱基缺失现象。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近期流行的毒株不仅与50年代流行的Shimen株、现用的疫苗株距离较远,而且流行毒株呈不同亚群方向演变。本研究所测的20株流行株E2基因N端6个与C端的2个半胱氨酸(Cys)均未发生变异.但其他位点的核甘酸变异与缺失.引起各区的抗原表位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Dot-ELISA诊断试试盒对甘常规猪瘟免疫后又发猪瘟病的猪场6进行猪瘟抗体监测。结果:1、发病期间首次猪瘟抗体检测;15头母猪抗体水平均在1:80以上;仔猪10、20、30、40日龄达1:80抗体水平的个体比例分别为93.33%、86.7%、73.33%、40%;50日龄以后各组均为0%。2、猪群发生猪瘟后全场不同日龄的猪进行紧急免疫,免疫10天后控制了猪瘟病的发展,15天后再检测抗体水平,其结果是:50日龄组、60日龄组、70日龄组、75日龄组抗体水平在1:80以上的个体比例分别达80%、66.67%、53.33%、60%。结论:影响猪瘟免疫应答因素很多,猪场应定期作抗体监测。Dot-ELISA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E2基因的克隆及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RT-PCR分两段扩增猪瘟病毒(HCV)石门株E2基因,然后对其进行了克隆。利用两个片段重叠部分的单一BglⅡ位点,将它们连接成为完整的E2基因,并克隆到PUC19质粒中,获得重 质粒PHCF2。另设计一对引物,以PHCF2为模板扩增出不含信号肽的E2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pBV220和PET_28a(+)中,获得重组质粒PBVE2和PETE2,用酶切,PCR和序列分析鉴定E2基因插  相似文献   

20.
以在E.coli高效表达的猪瘟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mE2)为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兔抗猪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猪瘟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检测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为:12μg/孔纯化的E.coli表达的mE2重组蛋白包被酶标板,用10%的兔血清或马血清进行封闭,以正常E.coli裂解上清液稀释待检血清。试验表明应用重组mE2蛋白作为诊断HCV抗原具有特异性高、抗原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