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简述了湖北省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了劳动力缺少导致桑园面积、养蚕发种量有所减少,蚕桑基础条件薄弱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新技术推广受影响,财政支持不足、加工企业投入机制不健全致使蚕桑发展政策乏力等挑战;提出了构建蚕桑轻简省力高效饲养技术体系、提高蚕桑产业比较经济效益,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延长蚕桑产业链、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加强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茧丝办、江苏省科技厅等立项支持,江苏常州市蚕桑站(邮编:213001)承担的现代规模蚕桑生产新技术,已进入推广阶段。常州市已有8个乡镇21户采用这种新技术种植500余亩桑田,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1,(12):10-10
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10月20~21日在浙江召开。会议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生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以建设现代蚕桑生产基地、优质蚕茧基地、蚕业标准化基地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抓于,全面推进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结构布局调整,推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多用途桑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加速蚕业新技术、新机械以及蚕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桑园的间作,能够有效提高蚕农亩桑经济效益,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蚕桑事业的发展。通过有关蚕桑政策的扶持和蚕桑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大大提高蚕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5.
风土论是传统农学思想之一,其源于作物的异地引种.随着大规模异地引进与推广蚕桑技术,晚清成为蚕桑风土论最为重要的发展与实践阶段.各地官绅撰写的劝课蚕书皆对蚕桑风土论细致论述,形成了系统与成熟的观点,传统蚕桑风土论逐渐发展与完善.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大范围蚕桑风土论的实践也遇到了诸多困境.清末,随着西方近代蚕桑技术传入,蚕桑领域更少依赖风土因素,近代科学思想逐渐取代了传统蚕桑风土论.  相似文献   

6.
正金碧镇是大姚县确定的蚕桑产业发展重点乡镇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八年就开始植桑养蚕,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群众具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如今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推动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通过开展办样板、做示范、建基地、推广实用新技术、招商引资成立蚕业龙头企业和组建蚕农合作社等工作,有效推进了全镇蚕桑产业的发展,使蚕桑产业成为农民继烤烟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来源。经过长期不断努力地发展,蚕桑产业初具规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已由原来单一的“种桑养蚕”发展到“种桑养人”和“种桑养畜”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我国蚕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单位之一,通过以果叶两用、无核三倍体桑树品种粤椹大10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为契机,桑椹果汁、桑椹果酒、桑叶茶、桑枝灵芝和维力康胶囊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引领了全国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了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30年来在蚕桑资源食药用、饲料用和肥料用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在蚕桑资源多元化加工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1995年裕安区蚕桑生产发展到高峰,桑园面积达2000公顷,此后,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全区桑园面积仅700公顷,蚕业生产日趋萎缩.为此,我区蚕业办及时向区政府提出了重点加强蚕桑基地建设的建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布局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在提高单产和茧质的前提下,适度恢复发展桑园的战略方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区蚕业办选择了新安镇石塘村建立了"蚕桑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配套系统工程,重点以新技术推广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蚕茧收烘经营体制改革,从2001年起,力争几年内把基地蚕桑生产建成比较效益高、充满生机、富有竞争力的示范产业.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为陕西省“九五”农村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项目主持人为张正新。 项目实施5年共研究开发出了4项对陕南蚕丝业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重点示范推广6项能够尽快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蚕桑实用技术;累计为项目县培训11.4万人次、为示范乡培训2.7万人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紧缺、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城固县蚕桑产业连年下滑。寻求新的发展之路、突破产业效益低下的瓶颈是蚕桑产业当务之急。就桑叶茶在城固县的研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我国蚕桑养殖技术的发展,本文从整合桑园内部结构、研究与开发家蚕养殖新技术、发挥蚕粪以及蚕桑的最大性能、提高蚕桑养殖产业中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和注重蚕桑养殖业废弃物的管理5方面提出了蚕桑养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项农业新技术能否得到推广和推广速度的快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因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新技术和市场;二是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新技术本身和市场是影响新技术能否推广的主要因素,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影响新技术推广速度的主要因素。下面对单个因素进行分析。新技术新技术本身是影响其推广的最根本因素。农业新技术本身对其推广主要有三大限制:地域性限制、成熟度限制、适用层次性限制。首先分析它的地域性限制。由于农业生产受生产条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用在农业上的技术也表现出…  相似文献   

13.
蹇志学 《甘肃农业》2014,(17):18-19
文章根据成县蚕桑生产发展的现状,针对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布局不合理、蚕桑生产产品单一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结合成县实际,提出了提高认识,增加投入,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合理布局蚕桑产业及引进、推广蚕桑综合利用技术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养蚕是我国农村的传统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但由于环节多、繁杂、费工,该项产业正逐步由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为了提高蚕桑生产竞争力,必须推广以优质高产、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的蚕桑生产新技术。而大蚕采用简易饲育方法,可节省劳力和蚕室蚕具,降低劳动强度,是降低蚕茧生产成本的关键。因此,  相似文献   

15.
广西蚕桑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实现7项生产指标排行全国第一,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关的环境治理问题。桑枝蚕沙综合利用工程具有"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的特点,它进一步解决了蚕桑生产中副产物的污染和浪费问题,变废为宝、增产增收。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推广高效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着重发展生态桑产业,创广西桑蚕产业综合效益多赢,为"美丽广西·清洁田园"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成败的判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代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48-16550
首先,介绍了判定中国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成败的原始物准、核心指标和主要方式。其次,分析了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判定的原始物准出现多样化;生产体系趋向多元化;农村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力上升。再次,探讨了蚕桑产业发展成败判定指标体系的新特征:①主要指标体系的变构特征。农村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是判定蚕桑产业发展成败的主要依据。②生产技术体系的指标特征。生产技术体系与新技术研发方向随生产体系的变革而发生相应变化。③质量管理体系的指标特征。每一生产阶段都有其自身的质量标准,进而共同构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④产业运行调控体系的指标特征。量能发种是运行调控最基本的要求;推广使用优良蔟具是运行调控的重要环节。⑤市场利益体系的指标特征。建立具有稳定收益的主导市场、发展特色产品生产,从而获取较高的市场收益。  相似文献   

17.
王晓敏 《农技服务》2011,28(5):717+731-717,731
针对岳西县蚕桑生产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就如何提升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论述了所采取的建立高效丰产桑园、推广省力蚕台育养蚕模式的方法与效果。阐明了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杭州农业科技》2005,(6):10-10
由杭州市农科院组织全市农业系统部分科技人员编写的《农业致富新技术五十招》正式出版。该书在科研推广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从众多新品种、新技术中提炼出了五十个单项技术,内容涉及蔬菜、水产、畜牧、园艺、茶叶、水果、蚕桑、农作等,文字简洁、明了,能学易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9.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建设平台,"十二五"期间,楚雄州通过实施千亩蚕桑优质高产示范样板建设、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建设、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蚕桑产业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全州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额不断进步,我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蚕桑养殖成为了当代农民发家致富的办法之一。所以蚕桑技术得到了极速推广,蚕桑技术是农业技术的一组成部分,应由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进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农民需要进行推广。经过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蚕桑技术已经在广大乡镇进行推广,为许多农民带来了技术和知识,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推广人员应加强学习,探索更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桑技术推广的办法,转变一些观念,了解当代农民正真所需,正确领导。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蚕桑技术推广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