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枸杞Lycium barbarum Mil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褐斑病是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生的由无性态类真菌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引起的新病害,据2015年-2018年调查,该病害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常年发病率45%~65%,严重度2~3级。本研究首次对枸杞小黑梨孢有性态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地位,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枸杞褐斑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和越冬病叶上均可形成有性态。子囊壳球形至亚球形,大小185.6μm×176.6μm,有喙,喙的大小为(35.7~53.6)μm×(32.0~53.55)μm;子囊袋状,大小(103.2~165.7)μm×(15.7~22.4)μm,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砖格状,大小(25.9~36.5)μm×(9.4~14.1)μm,平均31.2μm×12.3μm,具(4~)6~7个纵隔和1~3个横隔。通过ITS、LSU、RPB2和EF1-α多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为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真菌。秋末冬初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是有效防治枸杞褐斑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进口智利李子上核果褐腐病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进口智利李子上分离到一种引起李子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接种李子能引起果实变褐和腐烂。该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少,菌落初始为浅灰色,边缘浅裂状,多次传代后逐渐变为浅白色,边缘整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1.5(9.5~14.7)μm×7.4(5.3~9.2)μm。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6株舱lax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100%,碱基的差异为0~1bp;与21株旭frueticola序列相似性为99.0%~99.2%,碱基的差异为4~5bp;与10株M.fructigena的序列相似性为97.5%~97.7%,碱基的差异为13~14bp。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分离物sh675和GenBank中登录的16个M.laxa菌株属于同一个聚类群,相关的Mfructieola和M.fructigena属于另一个聚类群。M.laxa特异性引物ITS1Mix/ITS4Mlx能扩增分离物sh675的菌丝DNA,得到预期的356bp扩增产物。根据该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序列和PCR检测结果,将其鉴定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  相似文献   

3.
1986年7月在密苏里州东北地区的5块大豆田中,有4种大豆 Glycine max(L.)Merr.栽培品种(Williams 82,Asgrow 3427 and 3966,Challenger)出现了与大豆突发性死亡综合症相似的病症。从坏死叶片组织上分离到的病菌,其子囊壳状的假囊壳中含有Leptosphaerulin 属的子囊和子囊孢子。在 V—8水洋菜培养基上培养产生直径为100×185μm 的子囊孢子,90%的子囊孢子呈砖格状分隔(4~5×0~3个),分隔大小为12~  相似文献   

4.
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归属,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ITS序列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分生孢子梗粗短,顶端具2~5个瓶状小梗,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4.8~9.3μm×2.2~3.1μm;ITS通用引物扩增该菌得到了预期的558bp条带,其与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的支持率高达100%。因此,将该红棕象甲寄生真菌菌株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nisopliae。  相似文献   

5.
一种油茶新炭疽病原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我国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集自我国6个省市油茶产区的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谱系分析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能引起油茶叶出现炭疽病症状的病原菌23株.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28 ℃培养7 d后,菌落圆形,初期白色,逐渐变为灰色,最终为灰黑色;分生孢子堆橘黄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6.8±0.7) μm×(5.7±0.4) μm;菌丝附着孢椭圆形,褐色,边缘光滑、完整,大小为(9.5±1.5) μm×(6.1±0.6) μm.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这23株病原菌与包括模式菌株ICMP 18581在内的所有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菌株序列聚为一个进化枝,置信度高达100%.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鉴定这23株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为国内油茶上果生刺盘孢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近年来在香榧Torreya grandis果实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种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到的菌株XF01在回接试验出现的症状与田间自然感病症状一致,证明菌株XF01为香榧果实褐斑病的致病菌。该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深灰色或青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无分枝,淡褐色;分生孢子多倒梨形或卵形,大小平均为19.258μm×9.048μm,横、纵隔膜分别为1~7个和0~3个,无喙或具柱状短喙,形态特征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一致。该菌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U525533)与链格孢菌株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R864893.1)同源性为100%,并聚为一簇,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均为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5μg/mL;吡唑醚菌酯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2μg/mL,表明这2种药剂可用于香榧果实褐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危害核桃的链格孢属真菌鉴定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危害核桃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种类,对34个供试菌株在PC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ITS、OPA2-1和OPA1-3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其中33个菌株为链格孢A.alternata,1个为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链格孢:菌落灰色;孢子链短、分枝频繁,每条分枝含4~10个孢子;分生孢子多倒梨形,孢身平均25.6μm×7.4μm,横隔膜2~8个。细极链格孢:菌落褐色;孢子链长、少分枝,孢子链约含10个孢子;分生孢子多长椭圆形,孢身平均26.3μm×13.5μm,具柱状喙及假喙,主横隔膜1~6个,孢身中部的隔膜较粗。链格孢属真菌在遗传上有较大差异,ITS、OPA2-1和OPA1-3序列对链格孢小孢子种具有一定的区分作用,链格孢是危害核桃的主要链格孢属种。  相似文献   

8.
 从河南省10个地市采集的小麦病根样品中分离得到82株病原分离株,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回接致病性测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其中47个菌株菌丝分支处都形成典型的“∧”状;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 子囊棍棒状, 子囊孢子线形, 稍弯曲, 无色, 具有5~10个分隔, 大小为68~94 μm×2~4 μm;对82个分离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47株菌株与小麦全蚀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达97%~99%, 据此确定47株菌株为小麦全蚀病菌。应用小麦全蚀病菌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都得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870 bp)的特异性片段, 鉴定47株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相似文献   

9.
进口美国苹果上拟盘多毛孢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进口的美国华盛顿州红帅(reddelicious)苹果中分离到一种引起苹果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根据该真菌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以及该真菌DNA的ITS序列,将其鉴定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sp.)。该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分生孢子长梭形直立或稍弯曲,15·6~22·2(18·8)μm×4·8~7·1(5·7)μm,5个细胞,4个隔膜均为真隔膜,中间3个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淡色,3个有色细胞中第1、2个有色细胞颜色较深,茶褐色;第3个有色细胞淡褐色;分隔处稍缢缩;孢子顶端有2~3根不分支的附属丝,长7·0~19·5(11·9)μm,基细胞具短柄,长0·4~3·2(1·4)μm。分生孢子梗较长,呈淡色,不分支,无隔膜。用ITS区通用引物PM1/PM4对该真菌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525bp的ITS区序列。  相似文献   

10.
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景观树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胞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 Ohshima,1974)。该日本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374~421μm;唇区有3个唇环;口针粗壮,长16.5~19.2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3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2.9~30.7μm,约占尾长的5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D2/D3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ITS序列酶切分析证实该鉴定结论,这是我国首次截获旱稻胞囊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