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育手段与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倾向、对道德层次认识的模糊、道德规范实施机制缺失等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降低了高校德育的效率.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关键是要在德育内容中加入"人",在德育方法上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对道德规范遵守与执行情况的督导,促进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德育关系,总结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德育场域的特征、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惯习特征,说明德育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不断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德育场域的变化发展。立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德育场域问题,探索提出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德育场域优化之道。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必须吸收民法精神,走出在地位上忽视学生主体性,在价值取向上与市场经济道德价值取向相悖,在内容上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迁带来了道德的混乱与迷失,也给成人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惑与挑战。成人德育的有效性应该从还原德育课程的丰富性、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道德渗透、在社区教育中开展交往与对话的道德体验、通过道德实践拓展人的心灵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成人德育生态进行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校德育面临"去生命化"之困,工作创新性、实效性缺失,生命化德育是其必然选择。生命化德育是一种以基于生命、关怀生命、满足生命、涵养生命、提升生命为目的教育,它不拒绝功利主义但超越功利主义。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对高校生命化德育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可以说,网络是高校德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必须充分利用之,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因此,高校要树立"平等、自由"的德育工作理念,提高师生信息素质,设立网络生活情境,回归本真生活实践,从而实现德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高校师德建设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与批判,高校师德建设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教师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教师在职场中的道德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认识高校师德建设创新的深刻背景,剖析高校教师群体独特的文化追求和职业压力,要从教师发展、机制构建、文化培育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创新.  相似文献   

7.
唐春兰 《甘肃农业》2006,(4):221-222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德育实效性低,正陷入令人焦虑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困境之中。本文试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和社会道德环境等方面分析产生此种困境的原因,并对学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以期对学校德育提高效力,摆脱困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托,要建立和完善这种网络道德,就必须从网络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入手。在现阶段,如何使网络道德建设走出困境,需要从网民自身、网络媒体、网络法规、网络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借鉴复杂性科学、西方德育学等理论资源,面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转型,观照高校德育系统生态、现实场域与实践困境,揭示高校德育转型应然性与实然性,结合医科高校现状,探寻当前医科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为其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外,对其在虚拟世界的言行也带来一定冲击,致使网络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高职生作为该群体的不可或缺部分,不仅是社会生力军,还是网民主要群体,如何制定措施帮助其走出网络道德困境成为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本文结合陕西某高职学院在班级管理中解决困境的做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探索正确路径,形成科学共识,对于引导高职生走出网络道德困境,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