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 2017—2018 年长沙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的时空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均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冬季浓度最 高,PM2.5 和 PM10 分别为 62.87 和 89.22 μg · m-3;空间变化特征:PM2.5 浓度为长沙城区>长沙县>宁乡 县>望城区>浏阳市, PM10 浓度为长沙城区>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颗粒污染物 PM2.5 与 PM10 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 0.853,P=0.000(P < 0.01);降水对大气颗粒物有显著消减作用, 使 PM2.5、PM10 的浓度分别下降了 17.93% 和 27.67%。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倡绿色出行、增加绿量、人 工降水等可有效控制长沙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在室内对空气正、负离子浓度、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等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与PM2.5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PM10浓度也呈显著的负相关;(2)自然条件下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规律为:PM10>PM2.5>空气负离子;燃烧香烟后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规律为:空气负离子>PM2.5>PM10。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消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环境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大气颗粒物(PM2.5)成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针对像森林公园这样的季节性人流集中,密度大,国内关于森林公园监测大气颗粒物(PM2.5)的研究信息却很有限。本文通过为期一年及连续监测一周对楼观台森林公园PM2.5及PM10的浓度进行现场实测及数据分析,得出楼观台森林公园PM2.5浓度的变化情况,并得出PM2.5和PM10的相关性,为提出控制PM2.5的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扩散,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2)城市森林中的PM10和TSP日均浓度皆低于森林外,城市森林内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细颗粒物(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叶表面吸附PM2.5等颗粒物,从而降低PM2.5浓度,充分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文章从植被滞纳PM2.5过程、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负离子以及降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有关植被调控PM2.5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研究不同污染程度下植物对PM2.5影响的关键因素和降雨天气下植物叶面吸附PM2.5动态和影响因素,找出不同树种受降雨的消减量和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减轻城市大气PM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毕晓萍 《绿色科技》2012,(5):205+207
指出了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对影响环境与健康的PM2.5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改善环境、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有效的改善PM2.5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毕晓萍 《绿色大世界》2012,(5):205-205,207
指出了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对影响环境与健康的PM2.5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改善环境、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有效的改善PM2.5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取3个典型亚热带城市对城市森林环境的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1进行了监测研究,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具有一定的净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森林环境适宜开展生态游憩.乔木树种为主群落的作用优于灌木和草坪,并且存在宽度效应.稀释可能是缓解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可行途径之一.最后提出目前关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发电厂的稻草碎料备料工段,通过筛分法测定了物科颗粒的粒径和分布,同时测定了作业场所空气中PM10的浓度,及其中PM2.5所占的比例.结果显示:作业场所空气中的PM10浓度远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值,且其中PM2.5所占的比例达0.01%.建议在作业场所设置合理的除尘装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目前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PM2.5和PM10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已成为社会各界主要关注的问题,针对昆明市颗粒污染物的区域、来源及季节分布状况,从绿地总体规划布局、各种类型绿地植物配置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PM2.5) seriously influences air qualit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triggers for lung and heart diseases. Air pollutants can be adsorbed by fores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orest cover on urban PM2.5 concentrations in 12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The forest cover in each city wa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The average daily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12 cities was below 75 lg/m^3 during the non-heating period but exceeded this level during heating period. Furthermore, there were more moderate pollution days in six cities. This indicated that forests had the ability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but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as excessive human interference and artificial heating in winter. We classified the 12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forest cover wa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forest cover, land area,heated areas and number of vehicles in cities. Finally,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of PM2.5 formation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forestry, we selected six cities and analyzed their meteorological and air pollutant data.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PM10,NO_2, CO and SO_2 in air pollutants whil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secondary.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17~2018年安阳全市多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颗粒物的在线、离线样品采集,研究了安阳市大气PM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大气细粒子样品中共检出无机元素37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Zn,其次为Pb、Ti、Mn和As。安阳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于6个因子:燃煤、工业过程、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以及其他来源。PM2.5以燃煤源、工业过程源,机动车相关排放为主,3个污染源总贡献超过了80%。燃煤源主要是其他源(主要为钢铁燃煤)和民用燃煤为主。工业过程源主要为焦化和水泥、石化行业。机动车源贡献最大的为非道路机械,其次为柴油车。而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中的元素V、Cr、Mn、Pb、Cd、Sr冬季高于夏季的原因可能是安阳夏季雨水较多,湿沉降消除了大气中很大一部分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16.
邓琴  张敏 《绿色科技》2019,(16):161-162,164
利用浏阳市2018年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污染天气作为研究背景,选取浏阳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省控站点2018年全年期间周1至周5实时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环境空气中PM 10和PM 2.5影响显著,集中试燃放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增长倍数贡献明显,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最大贡献量分别为17~31μg/m^3和11~19μg/m^3;最大增高倍数分别为0.4~0.7倍和0.4~0.9倍。PM 10和PM 2.5小时浓度均为秋季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道路绿地对PM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选择北京市典型道路绿地类型为试验监测点,对0,6,16,26,36iTI不同绿带宽度下PM2。浓度分布、消减能力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空气中P№。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4:00左右,最高值出现在晚高峰20:00左右;0,6,16,26,36m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64,44.35,42.91,40.96μg.m-3和41.97μg.m-3,以26m绿带宽度最低,0m最高;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s〈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十分明显,26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28.0%;中度污染及以A(PM2.5〉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s消减作用不明显;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中的温度、风速成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孝感市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对孝感市PM10的污染水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孝感市区PM10年平均浓度为0.106mg/m^3,略大于国家环境二级质量标准(O.1mg/m^3),属轻度污染;受气候影响,PM10污染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浓度低;在空间分布上PM10污染呈现区域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城市树木滞尘能力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城市树木在降低环境粉尘污染中的作用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总结、分析了城市树木滞尘能力研究现状,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滞尘能力与滞尘量概念混淆,实验技术与评价方法不成体系,数据结果可比性差难以共享,对PM2.5等细粒子阻滞作用研究结论不一致,树木滞尘特异性研究缺乏系统性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建立可比的滞尘量测定实验技术体系与树木抗性评价方法体系,建立树木滞尘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开展针对尘源、颗粒大小的滞尘特异性和针对污染粒子循环轨迹等的滞尘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