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藏山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南地区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之一。研究表明,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大面积河滩地中存在的大量沙源以及本区稀少的林地植被,加之本区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为本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长而导致的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垦荒又加速了本区沙漠化的发展。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下,本区沙漠化土地将以平均每年约4000公顷的速度扩展,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山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将由目前176000公顷增加到200000公顷和296500公顷,分别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3.6%和68.5%,使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是土地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土地沙漠化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手段。采用灾害经济评价方法,分析和探讨了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的估算步骤、估算内容、估算参数、估算过程等问题,并对晋北地区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为31.5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1.28%,间接经济损失预估在142.02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4.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土地生产力丧失或减弱:草场退化,灌溉土地由于盐渍化而荒芜,水灾和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使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歉收。其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本来就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经常遭受干旱、虫灾袭击及其它自然界变化的威胁。但是,在自然条件下,如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变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论文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结论。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风沙活动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下,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绿洲和沙漠化土地交替发展。气候温暖期也正是沙漠化土地减弱时期,寒冷期则是沙漠化发生强烈阶段。研究表明90年代与80年代中期相比,额济纳旗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9.1%,中游地区沙漠化发展速率相对较慢,中游地区1990年比1949年增加约9.4%,年增长速率0.27%。1990年以来,沙漠化呈稳定态势。2000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共有13508.4km2,占监测区域的11.8%。其中,临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占监测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7%,高台占1.707%,肃南(部分)占1.427%,酒泉占0.851%,嘉峪关占0.276%,金塔占9.391%,额济纳旗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为11434.64km2,占84.648%。由此看出,黑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同时分析了造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沙尘暴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沙尘暴是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形成机制是气候干旱;土地基质稳定性差;起沙大风多;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沙尘暴防治必须走综合防治路线,建立起5个配套的防治体系,即沙尘暴防治技术体系、沙产业发展体系、科技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化融资体系,能实现有效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为4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沙漠与沙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我国的西北属于干旱地区,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只有0.15,而且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这些广阔的土地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防止现有的土地继续沙漠化。为此,人们用传统的办法诸如:种草、植树、兴修水利等等,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1995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景观要素图斑,得出图斑的数量、周长、面积等特征,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计算研究地区的景观指数,通过对景观指数的分析,揭示该地区沙漠化现状及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1%;植被盖度小于30%的较严重沙漠化土地从1995年到2000年以61.0hm2/年的速度扩展;景观破碎度变大,反映出入类活动对景观的干预作用不断增强;沙漠化景观要素的形状指数变化表现出内、缘比变大,不利于沙漠化土地的自然恢复。研究地区沙漠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论述山西土地沙漠化的概况,并以右玉县为例,通过对该县与沙漠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右玉县过去是山西省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土地沙漠化的蔓延,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并取得了明显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一部分,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以土地沙漠化问题最为突出,要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首先要防治土地沙漠化。在实地考察及沙漠化图件编制工作基础上,本文对沙漠化土地指征确立、类型划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对本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量测的结果,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 ̄2,按沙漠化发展程度,本区可划分轻度、中度、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 ̄2,752.8km ̄2,578.6km ̄2。根据地表物质组成的不同,本区可划分为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916.4km ̄2和944.5km ̄2。从分布规律看,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段的面积分布最大,并从河谷的江心洲延续至山前冲洪积扇及山坡等不同地貌单元上。同时,文章对本区非沙漠化土地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内陆区废水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紧缺 ,而流域内空间水资源分配不均 ,加之人类生产活动所需水量在逐年增加 ,致使生态环境用水大量减少 ,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耕地盐渍化、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保证生态环境用水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从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出发 ,探讨在西北干旱区废水的产生量及其危害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废水 ,并且特别探讨了废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提出废水不但可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供水量 ,同时还减轻其对城市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放大水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hazards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ran.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mpactingon desertification and identifying the regionswith high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 are essential to control this phenomenon (i.e., desertification).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method is essential in assessing the desertification of ecosystems, especially for susceptible ecosystems with high degradationrisk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 of Lorestan Province, Iran, based on the LCA method. We selected aridity, fire and dust as three indicator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collected data from 2000 to 2015. We divided the study area into 6 types of ecoregions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types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nd dominant species (Quercus brantii and Astragalusadscendens), and calculated the characteristic factor (CF) of eachindicator (aridity, fire and dust) by combining the indicator layers and ecoregion layer of the study area. In a given ecoregion, the sum of CF values of aridity, dust and fire indicators represents the life cycle inventory (LCI) desertification value (the higher the LCI value, the greater the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Then, we obtained the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 map by combining and overlapping the ecoregions and the normalized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LCA method. Aridity and fire exhibi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compared with dust. In the study area, semi-arid ecoregion with Quercus brantii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s the largest ecoregion, while arid ecoregion withQuercus brantii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s the smallest ecoregion.Arid ecoregion withAstragalusadscendensas the dominant species (LCI desertificationvalue of 1.99) and dry sub-humid ecoregion withQuercus brantiias the dominant species (LCI desertification value of0.79)show the highest and lowest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arid ecoregion with Quercus brantii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also has a higher LCI desertification value (1.89), showing a high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cessity of proper management and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in these ecoregions. In general, assessing desertification potential using the LCA method on a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 can possibly provide a new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and protecting areas with high degradation risks.  相似文献   

14.
绿洲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新疆绿洲为例 ,详细讨论了绿洲景观内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成因 ,并针对这些问题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对绿洲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讨论 ,结果认为 ;对于绿洲景观而言 ,只要从加强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灌排配套 ;调整优化绿洲农业结构 ;完善和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绿洲 -荒漠交错带建设 ,即可实现绿洲环境的可持续性 ,进而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扎鲁特旗退耕还林还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和RS方法,从不同数据源获取所需的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土地沙漠化、土地适宜性等数据资料,在分析单项因子的基础上,研究了扎鲁特旗的旱耕地与其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退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及其利用途径,主要结论是:旱耕地是扎鲁特旗的主要耕地组成,也是退耕的主要对象。坡度大于15o的旱地面积占旱地面积的0. 14%;沙化耕地面积占旱地的9. 68%,而且,旱耕地中,大部分为宜林宜牧土地,即使是多宜性耕地,宜农等级也较低。应退耕旱地面积14661hm2,占旱地面积的5. 34%。在退耕地中,宜还林地面积为5635hm2,还草地面积9026hm2。退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该旗南部边界多适宜退耕还林,而东南部边界的退耕地适宜种草,发展牧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的论述了自第三纪以来我国干旱区形成的原因及古地理过程,并将全过程分为森林化(过程)时期、草原化(过程)时期以及荒漠化(过程)时期,以及每一时期的特征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系是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容,对植被演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影响作用。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研究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群及其根系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为:沙米-沙蒿-油蒿-紫婉木、针茅;在恢复演替初期(初始阶段,先锋阶段)植被根系浅(平均<50 cm)而水平分布范围广,侧根数量少但生长旺盛;随着恢复时间的加长,优势种群根系分布深度增加,侧根数量增加但水平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根幅逐渐减小;优势种群根冠比的变化趋势为沙米(初始阶段)<沙蒿(先锋阶段)<油蒿(发展阶段)<针茅(原生群落)。研究同时发现,同一种群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沙蒿种群来说,根冠比是发展阶段(0.56)>先锋阶段(0.36),而地上、地下生物量却是先锋阶段(360.83g,161.33g)>发展阶段(32.8g,16.81g);而油蒿根冠比则是发展阶段(0.61)>相对稳定阶段(0.21)。各演替阶段根系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优势种群根系生物量及生物量分布与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19.
论干旱荒漠区农田水利向绿洲水利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扭转人类在绿洲的经济活动中常常引起的土地沙漠化逆向演替,本文提出建立“绿洲水利生态系统”,作为开发和治理绿洲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点观测及调查等方法对沙区土壤沙化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区有沙漠化土地210 496 hm2,占沙区总面积(540 950 hm2)的38.91%,沙漠化平均每年沙线从西北向东推进0.54 km。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毛乌素沙地为沙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及外部来源,干旱多风、风蚀水侵等自然灾害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治土壤沙化的对策:治沙先种草,草灌结合;建立草—灌—乔“山型”体系和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控制沙线南移;在荒芜的沙地大量种植耐牧的灌木,沙打旺等牧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沙区人民的防沙、治沙意识;通过人大立法,迅速制止无限度的垦荒;放宽政策,鼓励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促进沙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