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飞艳  孔向雯  吕韦玮  唐科志 《园艺学报》2018,45(12):2358-2370
蔗糖非发酵(Sucrose non-fermenting 1,SNF1)蛋白激酶复合体是1个对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发挥重要作用且高度保守的异源三聚体蛋白,包含1个催化亚基α,两个调节亚基β、γ。前期研究表明,α亚基Snf1在柑橘褐斑病菌碳源利用和致病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SNF1复合体其他亚基在柑橘褐斑病菌中的功能,对柑橘褐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Z7菌株的蛋白序列进行搜索,鉴定到1个β亚基Sip2。通过基因敲除及回补技术,分析AaSIP2在柑橘褐斑病菌中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AaSIP2缺失突变体产孢量降低且孢子萌发迟缓,对糖和KCl、CaCl2胁迫更敏感;在不同单一碳源的MM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显著降低。初步证明AaSIP2参与调控柑橘褐斑病菌的产孢、孢子萌发、胁迫应答、碳源利用及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 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LS2对多主棒孢菌致病的影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2基因敲除菌株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显著减少。多主棒孢菌G蛋白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7125、A1402、A0835、A8311和A2529)在CcTLS2敲除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2可能通过G蛋白相关途径影响多主棒孢菌的产孢机制、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Alternaria alternata pathotype tangerine)引起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主要危害部分橘,以及橘与柚、橘与橙的杂交柑橘,葡萄柚等,引起落叶、落果、枯梢,致使带病斑果实难以鲜销,常给感病的柑橘品种生产带来巨大的困难。鉴于该病害对中国柑橘产业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以及国内对该病害知识的需求,本文结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总结和归纳了柑橘链格孢褐斑病在国内外发生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柑橘产业面临该病害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增强柑橘产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人员、柑橘生产者对该病害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动态与信息     
用良性突变细菌防治褐斑病 美国农业研究局细菌遗传学家D.Kyle Willis通过灭活菜豆褐斑病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基因,研制出一个突变菌系(Pseudomonas Syringae),这种突变菌系仍可生长在健康的豆叶上,只不过长势欠佳,丧失致病能力。农业研究局化学家ChristenD.Upper1991、1993和1994年在威斯康星州Madi-son的田间里进行试验,突变菌系把其致病的父系的生长降低98%,使褐斑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解析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利用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对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等。【结果】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整个基因组大小为3 865 165 bp,GC含量为68.9%,编码3 442个蛋白基因,共有3 29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其中150个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582个基因参与到寄主与病原互作机制中。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CP016836。【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初步解释了该菌株致病的关键基因,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多主棒孢菌CcTLS1基因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致病机理,以多主棒孢菌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和弱致病力菌株HG15052104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cTLS1在强致病力菌株中敲除、回补以及在弱致病力菌株中异源表达等方法,研究CcTLS1在多主棒孢菌对黄瓜致病过程中的作用。CcTLS1全长为1 222 bp,与GenBank中已注释的基因无序列相似性。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1基因敲除菌株对黄瓜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产孢量和产孢梗数量显著减少,菌丝变细易卷曲,隔膜减少,纤维二糖水解酶分泌显著降低;而CcTLS1回补菌株致病力、产孢量以及纤维二糖水解酶分泌得到恢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1异源表达菌株对黄瓜的致病力提升,菌丝粗壮且隔膜增多,纤维素酶及纤维二糖分解酶分泌显著增加。影响多主棒孢菌致病的蛋白激酶基因CCK1、产孢相关基因(Ccflbc、CcstuA)以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CcSCD1,在CcTLS1基因敲除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1的表达影响菌株产孢机制、菌丝生长、蛋白激酶表达以及黑色素合成,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柑橘黄龙病菌主要致病种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具有完整的Sec依赖型分泌系统,可分泌致病因子(效应子)作用于寄主靶标蛋白或基因,调控寄主的抗(感)病反应。为了研究黄龙病菌Sec依赖型效应子在柑橘中的致病机理及其寄主靶标基因,本研究中从感病‘锦橙’中克隆了Las病原菌Sec依赖型效应子基因SDE70(CLIBASIA_02470)。生物信息分析显示,SDE70蛋白全长132个氨基酸,N端20个氨基酸为典型信号肽。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显示,该信号肽具有胞外分泌功能。亚细胞定位显示,SDE70::GFP融合蛋白在洋葱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积累。定量PCR分析发现,耐黄龙病酸柚显症叶脉中SDE70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显症叶脉,相反,易感黄龙病‘锦橙’显症叶脉中表达显著高于未显症叶脉;‘锦橙’根中SDE70表达量显著高于叶脉,而幼叶叶脉中显著低于老叶。SDE70在不同品种不同症状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获得26个与SDE70互作的柑橘蛋白。GO富集分析表明,42.3%的蛋白质与细胞内生物合成过程有关;65.4%的靶标蛋白位于细胞质或质膜上;34.6%的靶标蛋白具有核糖核苷酸结合的分子功能。进一步酵母点对点杂交试验验证3个与SDE70效应子强相互作用的靶标蛋白(CsTRAPP、CsARF、CsRub1),其主要参与植物囊泡转运、类泛素化等过程,暗示SDE70效应子极有可能调控柑橘信号转导和胞质运输途径影响寄主抗(感)病反应。  相似文献   

8.
克隆了柑橘CsNBS-LRR基因,分析该基因在柑橘溃疡病菌(Xcc)、水杨酸、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表达特征,通过在晚锦橙中超量表达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CsNBS-LRR的开放阅读框为3 633 bp,编码1 210个氨基酸。其在感病品种晚锦橙中受Xcc诱导下调表达,而在低感品种四季橘中上调表达;在四季橘中受水杨酸诱导明显上调表达,而晚锦橙中上调幅度较小;两品种CsNBS-LRR受茉莉酸甲酯诱导均不明显;超量表达载体转化晚锦橙获得4个阳性植株;抗性评价表明超量表达CsNBS-LRR明显提升了转基因植株对柑橘溃疡病的相对抗性(病情指数为野生型的75% ~ 88%);转基因植株中水杨酸含量和水杨酸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转录水平明显提高;水杨酸信号途径中的PR基因转录水平也升高。综上所述,CsNBS-LRR是柑橘抗溃疡病的1个抗病基因,它可能通过对水杨酸途径的调控一定程度上增强柑橘对溃疡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抗嘧菌酯(azoxystrobin)柑桔链格孢褐斑病菌在我国的分布、频率、抗性水平和抗性分子机制,从重庆、湖南、浙江、云南、广东和广西等有链格孢褐斑病发生的柑桔产区,收集了54个链格孢褐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株,通过刃天青染料显色法测定各菌株孢子萌发和幼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扩增、测序和比较嘧菌酯敏感和抗性菌株嘧菌酯靶标Cyt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表明,嘧菌酯抗性菌系在各采样产区均存在,抗性频率在14%~42%之间,平均为30%,抗性系数为18~112。2个敏感菌株的Cytb基因编码的第143位氨基酸为甘氨酸,16个抗性菌株则为丙氨酸。因此认为,抗嘧菌酯的链格孢褐斑病菌在有褐斑病发生的地区普遍存在,抗性分子机制是Cytb基因的第143位氨基酸从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在防治柑桔链格孢褐斑病时需谨慎选择QoIs类杀菌剂。  相似文献   

10.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平菇生产的病害,早期监测和防治是关键。采用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t-1A)/(Pt-1D1),通过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了该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及富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完成了该菌在平菇表层的动态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检测范围为102 ~ 109 cfu ? mL-1,在经过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后,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了100倍。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现之前检测到病原菌,为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奠定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苹果感病品种‘红星’和抗病品种‘红玉’为材料,研究了苹果与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apple pathotype)互作过程中超微结构,细胞Ca2+分布,以及在钙信号转导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CDPK)的表达,探讨钙信号在苹果防御斑点落叶病菌侵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未接种状态下,叶肉细胞结构完好,叶绿体呈卵圆形沿细胞边缘排列,Ca2+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和液泡中,‘红玉’细胞间隙Ca2+密度比‘红星’大。接种斑点落叶病菌8 h,‘红星’叶肉细胞中的Ca2+沉淀主要分布在胞质中,而液泡等细胞器中减少;‘红玉’的Ca2+沉淀主要集中在胞质和筛管分子中,液泡和细胞间隙中减少,且趋向于在细胞壁外围和液泡膜上沉积。接种18 h,‘红星’叶肉细胞间隙Ca2+沉淀密度增加,而‘红玉’中的Ca2+沉淀主要集中在叶肉细胞的胞质和液泡,以及筛管分子中。接种24 h,‘红星’叶肉细胞结构已发生形变,质膜发生裂解,筛管壁木质化加厚,Ca2+沉淀主要分布在液泡中;‘红玉’叶片细胞结构完好,Ca2+沉淀主要分布在液泡和胞质中。接种36 h,‘红星’叶肉细胞受到菌丝入侵,结构和形态遭到破坏,在未受损叶肉细胞中Ca2+沉淀主要集中在液泡中,在受损的细胞中Ca2+沉淀无序地散布在受损细胞周围及细胞间隙;此时‘红玉’叶肉细胞中Ca2+沉淀主要集中在胞质和液泡中,并且能够保持Ca2+动态平衡。在接种后不同阶段,‘红星’和‘红玉’叶片中MdCPKs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特点:大多MdCPKs在‘红玉’中的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值;‘红星’中在36 h达到表达峰值,且表达量也比‘红玉’中低得多。上述结果表明,钙信号响应斑点落叶病菌侵染,在抗病苹果品种‘红玉’中,Ca2+内流是细胞质Ca2+上升的主要来源;在感病品种‘红星’中,细胞器Ca2+释放是细胞质Ca2+的主要来源。‘红玉’苹果MdCPKs基因响应病菌侵染比‘红星’苹果早而且强烈。  相似文献   

12.
鹿蹄草素对梨采后黑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鹿蹄草素对梨采后黑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梨果实创伤接种病原菌试验,测定了鹿蹄草素对梨采后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鹿蹄草素对链格孢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鹿蹄草素对链格孢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鹿蹄草素浓度为2.50、5.00g/L时抑菌率均达到了100%;鹿蹄草素对链格孢菌在梨果实上的发生和蔓延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和延缓作用;扫描电镜下可见,处理菌丝扭曲变形,表面粗糙、局部凹陷,菌丝间相互黏连,菌丝断裂,内容物外漏;透射电镜下可见,处理菌丝细胞结构不规整,胞质不均匀,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内部组成紊乱,内含物减少,出现大量电子空白区。  相似文献   

13.
靠接红桔、酸桔和枸头橙砧,矫治枳砧甜橙缺铁黄化有明显效果。其中,以枸头橙效果最好,以下依次为酸桔和红桔,靠接砧苗后树势逐年恢复,产量成倍增加,靠接红桔、酸桔和枸头橙分别比对照增产3.3、1.4和1.5倍;对提高果实含糖量、果汁率和降低含酸量亦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法测试了KC提取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赤霉病菌、山药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KC提取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萌发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赤霉病菌、山药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丹  朵虎  刘河  吕前前  左存武 《园艺学报》2019,46(3):421-432
以L型类凝集素(Lectin-LegB;Pfam:PF00139)和激酶(Pkinase;Pfam:PF00069)保守域全蛋白序列为种子序列,鉴定了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L型类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LectinReceptor-like kinase,L-LEC-RLK)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状、进化特征、亚细胞定位、染色体位置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通过鉴定,共获得41个成员,其氨基酸序列大小介于423~1 291 aa,分子量介于47.12~143.27 kD,等电点介于5.50~8.91,其中28个成员位于质膜。根据进化分析将拟南芥、水稻、马铃薯、杨树和苹果等5个物种的L-LEC-RLKs分为8个亚组,苹果L-LEC-RLKs分布于亚组Ⅰ、Ⅱ、Ⅲ、Ⅴ、Ⅵ和Ⅷ。染色体位置分析表明苹果L-LEC-RLKs存在多个串联重复。该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存在多样化的表达模式。27个成员在苹果接种腐烂病菌(Valsa mali,Vm)或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apple pathotype,AAAP)后存在差异表达。其中,MD15G1226500和MD14G1055200的表达量在两种病害发生后都发生了显著的差异。以上差异基因可作为进一步开展抗病研究和功能分析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3种柑橘实生砧木及其2种体细胞杂种根系解剖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彭抒昂  郭文武 《园艺学报》2008,35(9):1249-1254
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分别对3种柑橘实生砧木和2种体细胞杂种的根系木质部和导管分子的解剖构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粗柠檬、红橘和枳3种实生砧木根系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呈同心圆环状排列,而‘红橘+枳’和‘红橘+粗柠檬’两种体细胞杂种木质部和韧皮部呈“海星状”排列,结构异常。(2)导管所占的面积和密度,均以生长势较强的粗柠檬为大,以生长势较弱的枳为小;体细胞杂种没有明显规律。(3)柑橘导管分子属于孔纹导管,穿孔板均为单穿孔,大多分布于端壁上;导管分子两端具尾、倾斜、侧壁穿孔等性状的有无及其比例,反映出生长势的差异及其输导能力的强弱。(4)粗柠檬具有较好输导能力的导管分子结构,而枳较差;体细胞杂种根系的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都大于其亲本,在导管分子性状上,向不利于输导能力的较原始性状偏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田间致病性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属菌株为致病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进行致病菌株保守基因(ITS、GPD和EF-1α)PCR扩增及测序,获得序列Gen 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KU145269、KU145271、KU145273。根据田间致病性、形态学观察以及保守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18.
缺镁、铁、硼胁迫对4 个柑橘砧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佳  周高峰  李峤虹  刘永忠  彭抒昂 《园艺学报》2012,39(11):2105-2112
 通过水培方式分别研究了缺镁、铁、硼处理对枳、香橙、红橘、崇义野橘4种柑橘砧木植株和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镁处理下,红橘在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及镁吸收速率等变化中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镁特性,崇义野橘次之,枳、香橙较差;缺铁处理下,香橙在株高、叶片数、植株干样质量、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和铁吸收速率等变化中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铁特性,红橘次之,枳、崇义野橘较差;缺硼处理下,红橘在总根数、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及硼吸收速率的变化中表现出较强的抗缺硼能力,而崇义野橘的地上部较耐缺硼,香橙、枳则表现出不耐缺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