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通过田间投放赤眼蜂蜂卡和性诱利试验,对玉米螟卯寄生率、成虫诱捕数量和防治效果等进行了测定与评价,以确定适合四川省生产实际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结果表明: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平均校正寄生率兮别为47.6%、48.5%;单个诱捕器平均最高诱捕虫量13.5头,最低1.7头;赤眼蜂蜂卡和性诱剂防治技术对玉米螟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75.71%和79.58%。说明采用赤眼蜂蜂卡和玉米螟性信息素能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试验,比较了5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茶小绿叶蝉的总体防效。防效从高到低的处理方式依次为信息素诱虫板20片/667m~2+100亿孢子/mL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100 mL/667m~2信息素诱虫板20片/667m~2+0.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100亿孢子/mL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100 mL667m~2信息素诱虫板20/667m~2。处理后21 d,信息素诱虫板+球孢白僵菌的集成配套技术防效仍达84.33%,略高于信息素诱虫板+苦参碱组合,极显著高于单项技术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针对玉米螟幼虫筛选了高致病球孢白僵菌菌株,与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在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时采用人工或机械喷雾方式防治一代和二代玉米螟幼虫,每亩用量是100~120 g,药后14~20 d防效达到61%以上,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试验和实践,探索总结出赤眼蜂防治、性诱剂防治、杀虫灯防治、白僵菌防治、Bt制剂防治、氯虫苯甲酰胺低毒农药防治等各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飞机等新型施药技术,通过技术集成,提出了适合辽宁省玉米螟2代发生区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在辽宁省大范围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室内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影响,以及田间喷施球孢白僵菌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桔小实蝇成虫存活率分别为40%、41.7%,差异不显著;添加性引诱剂在白僵菌侵染桔小实蝇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明显地促进感病的作用,只是缩短了病程,IIPC为0.41-0.44,说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对桔实蝇成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种施菌方式的桔小实蝇羽化率、成虫死亡率与对照差异均显著;以IIPC为评价指标,施菌方式对桔小实蝇各因子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成虫存活率羽化率化蛹率,其中以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最大。应用化学防治和球孢白僵菌田间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表明,施用2500倍40%毒死蜱效果最好,控制作用达到71.9%,其次是喷施2.0×108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防效达46.9%,施用25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达最差,防效仅37.5%。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姜灵  洪波  王新谱  贾彦霞 《植物保护》2018,44(1):199-204
本试验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取相容性高的杀虫剂在10倍稀释浓度下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与10%吡虫啉WP的相容性最高,而与2.5%联苯菊酯EC和20%高氯·噻嗪酮EC相容性较差,在10倍稀释浓度下10%吡虫啉WP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2%和3.38%,产孢量为1.94×106个/mL。对白粉虱协同防效试验中,3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复配药剂的防效最高能达到85.19%,在防治3d后一直维持在80%以上,高于单独使用球孢白僵菌制剂和10%吡虫啉WP的防效。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过程中,可利用生防真菌制剂与低浓度的化学杀虫剂复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中的定殖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施用方式和处理浓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了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根部、茎部和叶部的定殖情况,同时检测了不同接种方式在球孢白僵菌不同处理浓度下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不同组织部位上的定殖有着明显的差异,各球孢白僵菌接种处理中,均以叶部定殖的白僵菌孢子数最多,而茎部均未观测到孢子定殖;玉米根部仅在浸种和灌根处理中可见少量孢子。球孢白僵菌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在玉米中定殖率的影响差异较大,灌根处理定殖率最高,为76.7%;其次为浸种处理,为73.3%;茎部注射处理及叶面喷施处理定殖率较低,分别为43.3%和36.7%。研究表明,不同施用方式及接种浓度球孢白僵菌孢悬液对玉米生长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球孢白僵菌可通过不同接种方式在玉米植株中定殖并扩散,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106~1×107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悬液浸种或灌根,对玉米苗的促进生长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选用球孢白僵菌与其他5种杀虫剂对草坪夜蛾类害虫进行防治试验,药后7d球孢白僵菌对夜蛾类幼虫的防效优于其他供试药剂;生物制剂类杀虫剂的防效优于常规杀虫剂.建议在虫口基数不大的情况下选用球孢白僵菌防治草坪夜蛾类害虫,并适时进行药剂轮换以降低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京市玉米的主要害虫,开展了全程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工作,推广以"一封两杀+赤眼蜂+理化诱控+立体应急防治"为主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对二点委夜蛾、黏虫等苗期害虫防治效果可达79.8%;对玉米螟、桃蛀螟等钻蛀性害虫防治效果可达84.5%;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0%以上;玉米售价增加50%,节本增效1 410元/hm~2。该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北京地区玉米害虫为害严重、化学药剂防效不理想问题,节约了农药与农田用水,保护了首都生态环境与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作用;采用球孢白僵菌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玉米植株受到玉米大斑病菌胁迫时,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为68.18%,定殖后能够对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接种玉米大斑病第21d发病率降低46.67%。在玉米叶片受到大斑病菌侵染时,能够从根际土壤“招募”球孢白僵菌,使球孢白僵菌在叶片聚集,进而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虫生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为虫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研究以及诱导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养鱼稻田防控水稻二化螟的生物农药,选用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亿OB/g粘颗·100亿芽孢/g苏云菌可湿性粉剂、400亿个/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4种生物农药制剂,在云南保山养鱼稻田开展二化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参试药剂对水稻二化螟均有一定防效,且对稻田里的鱼、虾等水生动物安全。其中,以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 500 mL/hm~2两处理防控二化螟及其造成的枯心、白穗效果较好: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0d水稻枯心率控制在0.14%以下,枯心防效达87.50%~90.18%,杀虫效果达75.92%~80.26%;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6d白穗率控制在2.23%以下,白穗防效达74.25%~77.25%,杀虫效果达71.86%~73.41%。  相似文献   

15.
为发展球孢白僵菌和食诱剂联合应用对西花蓟马的防控技术,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条件下食诱剂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测定了食诱剂相对球孢白僵菌接种装置不同位置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蓟马引诱量和装置外蓟马侵染量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开放空间下,孢子萌发率随食诱剂距球孢白僵菌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当距离为20 cm时,孢子萌发率与对照无差异。温室结果表明:食诱剂放置于接种装置内时,孢子萌发率为23.4%,显著低于食诱剂距装置0 cm(42.9%)、10 cm(43.9%)和20 cm(46.5%)三个处理以及对照(56.3%)。当食诱剂距接种装置0 cm时,接种装置吸引到的蓟马数量最高;而食诱剂置于接种装置内时,装置对蓟马的引诱效果最差。装置外蓟马侵染效果显示:食诱剂距接种装置10 cm时,装置周围植株上蓟马获菌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接种装置周围植株上蓟马获菌量逐渐增加。球孢白僵菌和食诱剂联合应用可建立起“诱集-侵染-传播”系统,为西花蓟马新型防治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1995年调查资料分析:引起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是: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创造了利于玉米螟发生的小气候和充足的食源;②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比例降低,存留量大,虫源基数提高;③抗玉米螟品种缺乏,感虫品种面积过大;④防治方法单一,防效无法保证。据此提出加速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种植抗玉米螟品种、白僵菌封垛、高压汞灯诱杀、释放赤眼蜂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害虫。据1986~1990年5年统计,平均每年发生1014万亩,防治457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其中生物防治只26.8万亩,仅占防治面积的5%。为了加快玉米螟生防步伐,认真落实“八五”期间在“东北玉米带,重点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Bt制剂、白僵菌、赤眼蜂)技术”的要求,黑龙江省1991年首次组织了防治玉米螟“生防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为推动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残毒,保护环境,自1991年起开展了玉米螟“生防杯”竞赛活动。凡当年采用BT 乳剂、白僵菌、赤眼蜂等生防手段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防效超过60%的县(市)均可获得奖金为0.2万—1万元的“生防杯”奖。  相似文献   

19.
在越冬基数调查、成虫诱测、田间卵量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防治玉米螟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特点、防治效果及其投入成本,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白僵菌封垛、杀虫灯诱杀、辛硫磷颗粒剂喷施4个单项技术及其综合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试验,探索形成了抚顺地区“白僵菌封垛+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