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卢斌  杨呈芹  李祥 《植物医生》2016,(10):65-67
近几年来,小麦赤霉病受菌源、天气、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暴发频次增加,造成小麦减产。为生产上选择防治赤霉病的高效药剂,2016年用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每667 m~2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 g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差外,仅为55.93%,其他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嘉兴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今后流行概率。分析指出,充足的菌源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必要基础,抽穗—花期遇适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促进因素。另外,品种抗性差、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也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大丰区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不同类型复配剂可以作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2017年在药剂中加入激键助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激键助剂可以在不降低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2018年对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检测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相似文献   

6.
宣城市小麦赤霉病为偏重发生年份,显著重于常年。笔者通过对我市2012年小麦产区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发现2012年小麦赤霉病呈现初见偏早、不同成熟期、品种、区域间发生程度差异大特点,并分别从菌源、品种、气候、栽培制度、山区小气候、防治等因素对发生特点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地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2015年河南省小麦病害发生严重,特别是小麦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发生面积和程度为近年来少见,对小麦生产构成较大威胁.笔者总结了2015年河南省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从菌源、气候条件及品种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9.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病特大流行年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可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因此,生产上应以中抗品种扬麦158作为当家品种,适当示范种植扬麦11、扬麦13等抗病、耐病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并加强测报,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综合控制病害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平舆县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通过对病害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和病程观察,及对防治和生产问题调查研究,明确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早、发展快、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等发生特点,气候条件适宜及菌源充足等暴发原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防治不当,也为小麦赤霉病的暴发流行埋下了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本地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及减药控害技术.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特效药剂,2018年笔者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了观摩、研究,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品种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试验作物品种为郑麦119。1.2环境条件1.2.1试验地试验田选择在枣阳市琚湾镇郑岗村,前茬作物玉米,常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的田块进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如品种、土壤类型、施肥、播种期、生育期等)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监测东台市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消长动态,总结出抗性菌株分布广泛、抗性频率上升迅速、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抗性消长存在自然调节等抗性发展特点。分析发现多菌灵长期大量使用、小麦种子远距离调运、抗性菌株竞争力下降等是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进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规范种子生产管理、开发生物防控技术、调整化学药剂施用配方等防治小麦赤霉病、控制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2021年连续5年分别从苏南、苏北及苏中小麦种植区采集病穗,分离培养获得赤霉病菌菌株共计4 055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江苏省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44%、56.30%、44.68%、48.28%、46.3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呈现地区差异性,苏北地区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抗性频率最低的是苏南地区。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0.45%、0.89%和0.09%,在以上的抗性菌株中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因此,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我国目前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以多菌灵为主,已有报道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筛选新型的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6.
不同药剂及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筛选高效药剂,明确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特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效果,以氰烯菌酯防效最佳;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选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等药剂,从农药减量和经济角度考虑,生产上建议: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偏少的年份,于小麦始穗期选择对路的药剂预防1次即可;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偏多的年份,小麦始穗期施药1次后,间隔7 d左右仍需进行第2次防治。  相似文献   

17.
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测定在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性频率上升的条件下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于2014—2016年监测了江苏省南通市同块试验田中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14、2015和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2.97%、38.55%和43.38%,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97.82%、92.16%、85.98%,增产效果分别达23.90%、23.54%、22.57%;小麦样品(混粒)中DON毒素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57.39%、59.99%、43.34%,均优于多菌灵单剂处理,其中以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处理最好,多菌灵·三唑酮处理次之。因此,在抗性程度中等或偏轻的地区,采用戊唑醇、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取得较好的防病、增产及降低DON毒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在河南唐河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并对当地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为了筛选出防治该病效果较好的替代药剂,以常规药剂多菌灵单剂为对照,选择了4种新型复配制剂对当地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发现,在两次施药后,30%戊唑醇·福美双悬浮剂9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 mL/667m^2、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00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5 g/667m^2 4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以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防效最高,达80.2%;4个复配剂处理区的小麦较清水对照区增产率也均在30%以上,增产效果也明显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19.
江苏淮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淮安小麦赤霉病连续偏重发生。总结了2013—2016年淮安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并从防控药剂选择、防治适期、施药次数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了适合淮安地区应用的赤霉病药剂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山东作为黄淮麦区的代表性区域,1983—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呈现暴发频率增加、发生面积增大等变化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生物灾害。初步分析赤霉病频繁暴发为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暖、菌源数量充足、主栽品种抗性差、预防控制难度大等。据此提出山东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对策建议,如综合考虑春季升温因素、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快抗病品种培育推广,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大力开展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