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 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 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 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 发生危害加重, 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 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 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 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 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 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 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 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 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 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 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 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在商洛市重发流行的频次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显著增多,给当地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对商洛市不同时期、不同气候区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的总结与分析,提出基于气象分析在小麦条锈病的中、长期预报中存在局限性,要提高数值化预报准确率,需要对病害调查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达到调查数据根据需要在不同流行区域之间、不同预报水平上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商洛市不同时期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越冬及早春菌源扩散区在测报防治中地位突出,在准确掌握越冬及早春菌源扩散区的基础上,开展春季关口前移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 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东1990~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状况分析李刚(甘肃省植保植检站,730000)甘肃陇东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北方麦区的传播桥梁区。该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的小麦生产而且对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晚熟冬春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保护》2011,37(1)
小麦条锈病是制约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陇南等地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越夏区和东部广大麦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自2001年以来.针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成灾的严峻形势以及菌源基地病菌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丧失"等突出问题,采用生态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范围及其作用、病菌致病性变异、品种抗病基因遗传、作物适应性以及生态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汉中市2001-2016年16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品种和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进行预测,建立了判别函数,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为87.5%。可利用该方法作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明确大流行年份小麦条锈病时空动态,本研究通过在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定期调查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并在总结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县域水平随时间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结果表明,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发生面积达555.66万hm2,主要发生麦区平均病叶率为2.70%~40.00%、病害严重度为7.6%~45.2%、病害扩散速率为0.007~0.140;病害发生范围波及全国18个省(区、市)866个县,向北扩散至北纬41°的内蒙古五原县,向东扩散至东经121°的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2年天水控制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应对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的6项措施,即及时准确预报,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加大行政督促力度,广泛宣传动员,多方筹集防锈资金,加强农药市场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西北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夏概况和有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2006年我国重要越夏区西北和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概况和特点,分析了条锈病越夏菌量低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验证和评价定西和临夏等地菌源作用和地位,探求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引起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作用底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应用HYSPLIT-4模式分析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大区流行与病原菌的远程传播密切相关。预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是搞清病原菌的远程传播路线和孢子云浓度变化规律。气流是菌源传播的主要动力,因此,气流运动的物理模型是对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利用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 Reanalysis Data),基于HYSPLIT-4模式,对历史上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的经典事例(分别发生于1960、1964、1975和1983年)进行了分析,着落区孢子浓度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与观察到病害发生前几天的降雨事件是相符的,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的远程传播及发生时间可通过计算大气环流运动来预测,病原菌孢子的沉降除由于孢子自身重力而引起的沉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降雨引起的湿沉降的影响。HYS-PLIT-4模式可用于探讨我国小麦条锈病区域间菌源传播关系问题,进行病害的预测预报,进一步指导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调查以及菌源区综合治理和小麦品种布局。该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也可为研究其它病原菌远程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四川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 Eriks的菌源地和常发区,近10年秋苗病害始见期提前、流行期加长、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全省132个小麦主产县(市、区)1987-2006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可划分为川西北越夏区、川西南越夏及冬繁区、盆地冬繁区和川东南春季流行区.GIS软件分析发现病菌孢子在四川盆地内的传播路径为沿岷江、涪江、沱江和嘉陵江等4条河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岷县晚熟春麦区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及原因浅析魏周全(甘肃省定西地区植保植检站743000)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岷县晚熟春麦区严重发生,特别是1996年暴发流行,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岷县也属于洮、岷晚熟春麦越夏区,其条锈病的流行与否,对小麦...  相似文献   

15.
漆文选 《植物保护》2008,34(4):163-165
高寒二阴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区和重发区,也是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地之一。经过多年调查初步明确了高寒二阴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同时总结了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加强监测 警惕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小麦播种以来,河南省广大地区气温较前年同期偏高,且持续时间长,不仅造成小麦生长过快,假旺苗面积大,而且有利小麦条锈病等多种病虫害的侵染为害和越冬.据调查, 2004年小麦条锈病见病时间较常年提前 1个月以上.其发生时间之早,发生点数之多,为多年所罕见.同时,由于本省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差,甘肃天水、陇南等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基地菌源丰富,如果 2005年春季雨水等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极有可能在本省暴发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应引起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时刻提高警惕,制定防治预案,及时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准确度,以2010年-2018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的发生县区数、发生面积、温度和降雨量为数据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全子集回归筛选病害流行的因子集。以筛选得到的影响病害流行的5个因子,即累计发生县区数、冬繁区条锈病发生面积、1月平均温度、1月平均降雨量和3月平均降雨量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2019年-2020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均达90%以上,预测202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46.11万hm~2和52.85万hm~2。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是全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1,2]。在我国,西北冬春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海华北、淮北等地冬麦区,都发生过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2002年,生理小种CYR32在我国引起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3亿多吨,有的省份甚至有10%~20%以上的小麦  相似文献   

20.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监测预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凉市地处小麦条锈病西北流行区系的关键地带,属泾河流域常发区和陇东高原偶发区,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区系之间起桥梁作用,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菌的主要越夏和越冬基地[1、2]。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病菌在平凉地区海拔1400 m以上区域的晚熟冬、春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在海拔1700 m 以下区域均可越冬,春季通过再侵染引起大范围流行。平凉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周边麦区乃至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小麦条锈病病菌夏季在关山和六盘山脉晚熟冬、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首先侵染当地小麦秋苗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