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地区鸢尾叶疫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地区鸢尾病叶上分离到一种黄色细菌,根据柯赫法则鉴定证明为鸢尾叶疫病病原菌。经鞭毛染色、革兰氏染色试验,菌体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测定结果,证实该病原菌为油菜黄单胞菌鸢尾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感茎基腐病德国鸢尾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和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25份发病德国鸢尾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5株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发现其中6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另外9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从中各选1株代表菌株YWMZ1、YWJB3进行接种后出现叶片萎蔫,茎基部腐烂,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多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最终将代表菌株YWMZ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YWJB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株菌株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pH分别为5和7;2株菌株在5种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其中菌株YWMZ1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YWJB3最适碳源为蔗糖,2株菌株均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光照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和12 h明暗交替。  相似文献   

3.
以立枯丝核菌等植物病原菌为靶标,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了井冈羟胺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井冈羟胺对水稻纹枯病和白术白绢病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对其它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弱。井冈羟胺对水稻纹枯病和白术白绢病病原菌EC50分别为37.15、85.64μg/mL,研究结果表明,井冈羟胺具有开发为高效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铁皮石斛茎基部2种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皮石斛茎基部病害是铁皮石斛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铁皮石斛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明确引起浙江铁皮石斛茎基部主要病害的病原菌,采集具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结合田间症状,明确浙江铁皮石斛茎基部主要病害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白绢病和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枯萎病。两种病害都侵染茎基部和茎,并最终导致整株死亡,区别是白绢病发病初期病部通常呈水渍状、褪绿、略肿大、有时伴有黄色液体渗出,后腐烂枯死;枯萎病初期茎秆褪绿、萎蔫,后缢缩干枯而死。湿度大时,前者病部遍布白色绢状菌丝体;后者病部出现白色及粉红色霉状物。  相似文献   

5.
甘草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甘肃省兰州市及渭源地区甘草产区发现一种甘草新病害—甘草叶斑病。2006-2008年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草叶斑病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达80%。高燥地发病率低于低洼地,采用轮作可减轻甘草叶斑病的发生。经过对甘草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表明,病原菌为豆链格孢(Alternaria azukiae)。通过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亦可侵染独活、羌活等药用植物。对大黄、苍耳等不具侵染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海南岛南繁基地的向日葵病害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些北方向日葵产区未见过的新病害。采用柯赫氏法则对所发现的向日葵新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根据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并利用真菌的通用引物对3个样本进行PCR扩增,确认引起该地向日葵叶部病害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e),能够侵染向日葵叶片,引起叶斑病;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则对向日葵根部和茎基部造成侵染引起白绢病。  相似文献   

7.
竹柏炭疽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良 《植物保护》2007,33(2):102-103
对竹柏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观察和调查,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胞炭疽菌。该病害危害幼苗和成年植株,以幼苗受害较重,株发病率100%,严重时大量落叶直至全株仅剩枝干。该病害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底至5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的是多菌灵。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落羽杉属树木赤枯病的致病菌种类,对采自南京中山植物园及周边地区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获得9种菌种,分别标号为1~9,其中2号菌株检出率最高,占总数的36.40%,用该菌株侵染健康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可再次分离到2号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梭形、直或弯曲,5个细胞,顶胞和尾胞均为圆锥形,无色透明;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同源性最高,为99.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确定落羽杉赤枯病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25℃、p H 6~7的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以淀粉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9.
为了利用生防菌有效防控花生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本研究采用稀释培养法从花生根际土中分离木霉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栽试验筛选对花生白绢病具有高效生防效果的菌株并测定其生防机制,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环境因子对发育的影响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32株木霉菌中筛选出1株对齐整小核菌S. rolfsii 具有高效抑菌效果的菌株GH-20,抑菌率达89.93%,将其鉴定为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对峙培养时,菌株GH-20对齐整小核菌的拮抗指数达Ⅰ级,当其菌落覆盖病原菌菌落后,其菌丝缠绕和侵入病原菌菌丝,并使病原菌菌丝体逐渐消解、减少,导致病原菌不能产生菌核;菌株GH-20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volatile gas,VOG)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non-VOG)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9.95%和79.4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接种菌株GH-20和齐整小核菌对花生白绢病生防效果最好,为79.64%。另外,该菌株具有在以果糖为碳源,以酵母膏为氮源和pH 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较好,光照有利于生长而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形成等生物学特性。生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棘孢木霉菌GH-20主要通过竞争、重寄生作用和产生拮抗物质抑制和消解齐整小核菌,从而起到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又名菖蒲鸢尾,是鸢尾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及亚洲西部[1],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池中能安全越冬。随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的开展,黄菖蒲在水湿地、湖畔、池边的栽植逐渐增多,而黄菖蒲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黄菖蒲白绢病是发生普遍且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我们对长三角地区花卉苗圃中黄菖蒲白绢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该病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1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黄菖蒲近地面的叶基部。发病部位无异味,病部的皮层初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褐腐烂,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菌丝呈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