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
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1989年系统调查麦田食蚜天敌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表明,天敌发生的时间、数量均与麦长管蚜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笼罩试验表明,每一标准天敌单位,最多可有效控制105头麦长管蚜。当天敌单位数与麦长管蚜的比例在1:125以上时,即可控制麦长管蚜危害。  相似文献   

3.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2007,21(4):201-204
本文对北京市温度、降水量、麦长管蚜发生量风险因子进行等级划分之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级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链(MarkovChain)方法等,在麦长管蚜风险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麦长管蚜进行了风险模拟。计算出北京市麦长管蚜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结果表明,北京市麦长管蚜发生危害的风险高,1~2级的发生风险很低,4~5级的风险较大,5级的发生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4.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是温岭市连作晚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由于受水稻品种更换、防治措施演替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岭市连作晚稻上已从 20世纪 90年代前的零星发生,发展为常年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失治的田块,水稻穗部因麦长管蚜分泌蜜露引发霉病,导致全穗变黑,秕谷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晚稻麦长管蚜的为害,从 1995年开始列题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影响发生的主要因素  连作晚稻穗期的麦长管蚜,一般从稻田周围沟边、路边的稗草、双穗雀稗、龙葵、铁苋菜、丁…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7.
烟蚜茧蜂对蚜虫选择性的数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夕 《植物保护》1990,16(Z1):18-19
本试验通过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产卵选择性的研究,认为:(1)对于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和麦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烟蚜茧蜂喜欢产卵于麦长管蚜;(2)对于麦长管蚜的不同龄期,烟蚜茧蜂喜欢产卵于麦长管蚜的二—三龄若蚜。  相似文献   

8.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9.
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麦蚜全纯人工饲料加不同浓度次生物质的薄膜饲养技术,研究了8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生长、发育及若蚜增重等生命参数的影响和4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的复合作用。结果表明,除芸香苷外其余几种次生物质具不同程度的抗蚜性,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次生物质抗蚜阈值。单宁与总酚对麦长管蚜有明显增效作用,单宁与门布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总酚与丁布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单宁酸、总酚、香豆素和单宁酸、儿茶素、香豆素、门布分别是抗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10.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13.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结构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观察了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一成熟期种群结构的动态.结果显示,麦长管蚜在种群发展过程中世代重叠,内部组成结构是一个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虫与若虫并存的混合体;各组分占种群的比例不均等.并随着小麦生育期和麦蚜种群发展过程而变化.在小麦乳熟期,翅型和虫态结构的比例表现为有翅型高于无翅型.若虫低于成虫.在其他生育期,则有翅型低于无翅型,低龄若虫>成虫>高龄若虫.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内部结构的比例动态与小麦生育期关系密切,其组成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麦长管蚜种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14.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Cd与Zn复合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采用不同含量Cd~(2+)与Zn~(2+)溶液交互处理土壤-小麦-麦长管蚜系统,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研究在不同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及繁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Zn以及Cd与Zn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的生命参数与繁殖,其中Zn对麦长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最大。在40 mg/kg Cd与400 mg/kg 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显著高于单一Cd胁迫;但不同含量Cd与800、1 600 mg/kg高含量Zn或不同含量的Zn与120、240 mg/kg高含量Cd复合胁迫时,其内禀增长率与净增值率却逐渐下降;其平均世代周期在复合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单一Cd胁迫。生殖力曲线面积的变化规律与种群参数的变化规律相同,推测40 mg/kg和400 mg/kg分别为Cd与Zn复合胁迫的关键含量。研究表明,低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能显著促进麦长管蚜生长发育,而高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并不能促进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多元模糊回归模型预测麦长管蚜的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a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多元模糊模型(模糊隶属函数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检,拟合率达100%,以1990年的观测资料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8 8~ 1999年测定了四川省不同地区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水平 ,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乐果、氧乐果的抗性已达中抗至极高抗水平 ,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也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 ,对吡虫啉、抗蚜威较为敏感。比较了 12种农药对麦长管蚜的毒力 ,并对该害虫的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麦长管蚜虫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4—1986年在济南调查,未见麦长管蚜在小麦和其他植物上产卵越冬。其成、若蚜耐高、低温能力差,室内饲养冬、夏不能存活,田间除特殊环境外,不能越冬渡夏。调查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1月0℃等温线以南地区可以越冬,在7月26℃等温线以北地区可以越夏;有翅蚜量存在“突增”、“突消”现象,在高山与平地,海岛与陆地出现时间一致,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生期南北方相互衔接。据此认为我国东部地区麦长管蚜存在迁飞问题,并提出了有翅蚜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在思南县晚稻田大发生1995年10月中旬,在思南县塘头镇双季晚稻田发现麦长管蚜大量聚集水稻穗部危害,这一现象属历史罕见。据10月16~18日调查,发生一般的稻田,有蚜株率达15%~21%,百株蚜量780头~1350头;发生严重的稻田,有蚜株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