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严重的十字花科蔬菜炭疽病,对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探究希金斯炭疽菌自噬相关基因ChAtg26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希金斯炭疽菌侵染拟南芥Col-0后的cDNA为模板,通过qRT-PCR技术测定了ChAtg26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ChAtg26基因的敲除与回补突变体,分析了敲除ChAtg26基因对希金斯炭疽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hAtg26基因在病菌侵染寄主后0~40 h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敲除ChAtg26基因后,病菌在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对氧化胁迫敏感性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会在菌落黑色素累积与对细胞壁胁迫的敏感性方面有所下降,同时其产孢量与致病力会明显降低,说明ChAtg26基因参与了希金斯炭疽菌的黑色素合成、细胞壁胁迫应答反应、产孢与致病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云南葡萄产区葡萄炭疽病病原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了明确引起云南葡萄产区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利用形态鉴定和特异性引物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60株炭疽病菌菌株进行了鉴定。葡萄炭疽病菌菌株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与对照菌株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差异不明显,但其分生孢子大小显著小于尖孢炭疽菌,附着胞深褐色,球形或不规则形。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特异性引物CgInt/ITS4从供试葡萄炭疽病菌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约500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尖孢炭疽菌特异性引物CaInt2/ITS4对葡萄炭疽病菌无扩增条带。研究表明,引起云南葡萄主产区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供试胶孢炭疽菌对红提葡萄均有致病力,但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对番茄和草莓存在交叉侵染的能力,且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较尖孢炭疽菌高。  相似文献   

3.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上的重要病害,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以山茶炭疽菌中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SNF1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CcSnf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山茶炭疽菌的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致病力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CcSnf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71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一个泛素相关结构域和一个腺苷酸感应器结构域。CcSnf1是果生炭疽菌CfSnf1和胶孢炭疽菌CgSnf1的高度同源物。该基因的敲除体菌丝生长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对不同碳源、细胞壁完整性因子和渗透压胁迫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侵染早期阶段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受影响,随后CcSnf1的敲除体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本研究表明CcSnf1在山茶炭疽菌的菌丝生长、产孢、胁迫因子响应、对特定碳源的利用和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2019年从福建省福州、三明、莆田、泉州和南平市采集具有大豆炭疽病症状的大豆豆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豆荚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株炭疽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属于3种类型,从3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分别选取3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9株代表菌株分别与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其占比分别为10.53%、50.00%、39.47%。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但不同的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表明平头炭疽菌是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而C.plurivorum为引起我国大豆炭疽病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5.
黄瓜腐霉菌苗期猝倒病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明确了Pythium aphanidermatum主要靠生产以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为主的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的协调作用侵染黄瓜幼苗。植株胚轴细胞壁随苗龄增加,果胶物质增加最明显。病菌可在健胚轴及其细胞壁上培养产生果胶酶,其中细胞壁对PG的诱导作用比胚轴明显。随病菌致病力增强或病菌果胶酶浓度加大,胚轴的浸解和释放还原糖愈加明显。健株外渗物中虽也含有细胞壁降解酶,但比病菌的产生量少,活性低。病菌在寄生体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总酶活性,尤其是PG总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关系最为密切。这类细胞壁降解酶易受培养基成分和酸度的影响。经染色、显微及超微观察证实了该菌侵入黄瓜苗的机制是以酶解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6.
 子囊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可侵染玉米茎部造成严重的玉米茎腐病。漆酶样多铜氧化酶(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且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参与病菌侵染,促进病菌定殖。利用已知真菌漆酶的蛋白序列在禾谷镰孢中鉴定得到14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分属5种亚家族。通过对其在侵染玉米茎部不同时间后的芯片数据分析表明FGSG_02142、FGSG_05159在菌丝、孢子及侵染各阶段表达量均较高,FGSG_02328、FGSG_13185和FGSG_00142在侵染阶段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试验进而利用qPCR检测了部分差异基因在接种玉米感病种质资源B73和抗病种质资源Mo17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禾谷镰孢FGSG_00142基因在B73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Mo17中的表达量,而毒素相关基因FGSG_02328在接种Mo17时表达也出现延迟,推测这2个基因均参与了禾谷镰孢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7.
 子囊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可侵染玉米茎部造成严重的玉米茎腐病。漆酶样多铜氧化酶(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且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参与病菌侵染,促进病菌定殖。利用已知真菌漆酶的蛋白序列在禾谷镰孢中鉴定得到14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分属5种亚家族。通过对其在侵染玉米茎部不同时间后的芯片数据分析表明FGSG_02142、FGSG_05159在菌丝、孢子及侵染各阶段表达量均较高,FGSG_02328、FGSG_13185和FGSG_00142在侵染阶段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试验进而利用qPCR检测了部分差异基因在接种玉米感病种质资源B73和抗病种质资源Mo17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禾谷镰孢FGSG_00142基因在B73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Mo17中的表达量,而毒素相关基因FGSG_02328在接种Mo17时表达也出现延迟,推测这2个基因均参与了禾谷镰孢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四川省红叶石楠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潜在侵染源,采集疑似感染炭疽病的典型病叶进行分离获得纯化病原菌菌株,从中随机选取菌株HYSN3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和菌饼,以无伤、刺伤、剪伤3种方式进行接种,筛选出效果最好的接种方式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到种,并采用筛选出的接种方式将分离自其它19种寄主的23株炭疽菌接种到红叶石楠上,明确其潜在侵染源。结果表明,从红叶石楠病叶中共纯化得到14株菌株,基于形态特征和显微初步鉴定结果,从中选择8株代表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3种接种方式中,以刺伤后接种菌株HYSN3菌饼的效果最好,可用于致病性测定。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5株)、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1株)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2株),表明四川省红叶石楠炭疽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来自其它寄主的23株炭疽菌菌株都能侵染红叶石楠,但致病力强弱不同,附近受炭疽菌侵染的植物都有可能成为红叶石楠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园林植物养护过程中需予以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胶孢炭疽菌致病相关基因Plv2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三大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橡胶树的生长。本研究从构建的胶孢炭疽菌RC178 T-DNA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菌株T1103,其T-DNA为单拷贝。采用TAIL-PCR克隆了该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通过比对胶孢炭疽菌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该TDNA插入位点所在的序列包含一个5 400 bp的基因,将其命名为Plv2。Plv2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假定的甾醇C-24甲基转移酶。敲除野生型菌株RC178中的Plv2,发现敲除突变体与T1103的致病力表现基本一致,由此推测Plv2基因为致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枸杞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和离体试验测定了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NQ8GII4、NQ8GII7、NQ7GII4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菌株NQ6GIII11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试验显示,上述4株枸杞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菌株NQ8GII4对病原菌的抑制率高达93.43%。显微观察发现,枸杞内生真菌能缠绕并穿透胶孢炭疽菌菌丝,使胶孢炭疽菌菌丝膨胀崩解。菌株NQ7GII4的培养滤液在浓度为15%时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达到70.75%,菌株NQ8GII7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胶孢炭疽菌抑制率高达83.44%。离体生防试验结果表明,用拮抗性内生真菌预先占位接种枸杞嫩果及叶片,能有效抑制枸杞炭疽病菌的侵入和病斑的扩展,菌株NQ8GII4 10%培养滤液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强,防效达到了92.54%和95.57%,说明枸杞内生真菌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