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几年来,长泰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建立了多种生态经济系统,效益显著,本文首先对长泰县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继而介绍了长泰县现行的几种生态经济模式,并进行简要的评价;最后引发出几点思考和启迪,其要旨是:发展生态经济三大效益显著;福建亚热带山地面积广,潜力大,各地环境条件与长泰大同小异,长泰的经验可以推广,福建今后的农村经济应该朝生态经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分析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弥补已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方法]构建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诊断。[结果]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分为3.683 6,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良好"等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等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基于农民视角构建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因子分析法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青海农村林草生态管护员评价体系建设对祁连山—青海湖片区林草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祁连山—青海湖片区林草生态管护员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分析,结合青海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从生态管护员的等级评价、选用聘用、定期督导和强化管理锁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基于PSR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诊断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果]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区域差异,其中苏州市最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节能环保公共财政支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数量比例、单位耕地农药负荷、每万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村生态文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灰色关联模型能有效挖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  相似文献   

5.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县域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积分模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对现有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典型工程处理效果和运行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从经济、技术、环境3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15种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三级塘生物生态强化处理技术、户用生态滤池、厌氧-(兼氧)-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生态沟渠、一体化净化槽、厌氧-兼氧-好氧三级生物滤池、厌氧-土地处理、生态滤池-生态塘、厌氧-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地埋式微动力氧化沟10种技术模式,推荐作为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典型技术模式。该文对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县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内涵,以县域的经济-能源-生态复合大系统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为总体目标,提出了农村能源系统的效益、效率、发展变化率、系统协调度、发展潜力和农村能源系统支撑体系等评价指标,建立了县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对其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8.
对赤水市生态修复项目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以农户监测为基础,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纯收入增长、土地节约等方面跟踪调查、监测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效益的理论与方法。在获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社会效益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重庆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8种恢复治理模式下垫面土壤物理性质指标、水土保持指标和经济收益指标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恢复治理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给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花苜蓿种植和退耕还林柏木和自然撂荒等恢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均较高,其中中草药(金银花)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表现突出,而传统农耕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差。说明该区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生态和经济效益均较高的优化种植模式,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以河北省昌黎县东北部3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障碍诊断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障碍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分值偏低,等级较低。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情况总体差异不大,土地利用情况趋于一致;(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宜居建设水平一般;(3)影响3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容积率、绿化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纯收入和宅基地用地率;(4)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采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区域差异,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在界定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灰靶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诊断。[结果]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区域差异。建设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压力东部地区小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小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结论]根据障碍因素诊断结果,东部地区要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健康,降低农村生态系统压力,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增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等方式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 连翘间作模式、山药 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价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的结果表明,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在农村发展初期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相悖;农村改革开放呈现其生态经济质的转折;村屯出现以市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时空分异。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农村的概念是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出现的,然而,有关生态农村的概念还远没有达到人所公认的程度。本文剖析了生态农村巨系统的层次内涵,认为生态农村包括生态产业、生态技术、生态制度和生态文明4个层次。最后提出了进行生态农村建设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集约养蚕技术体系生态效能不足,蚕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集约养蚕技术体系构架上,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质利用率为衡量指标,采用技术生产力效能与生态效能平衡集合评价方法,对集成到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内的各单项技术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平衡评价;应用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技术模式和回流利用技术模式,优化蚕业资源物质流向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程度,形成以桑枝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链、蚕沙沼气治污和缫丝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链为构架的生态蚕业技术体系。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农村应用以来,有效提高了蚕业生产技术的生态效能,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效率提高了20.8%,回流利用效率达52.9%,环境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达70.4%,排放废水的CODCr(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需氧量)<85 mg.L 1,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有效减轻了蚕业生产污染农村环境的程度,改善了秦巴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甘肃省泾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问题,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甘肃省泾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GM (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9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级变化趋势为“劣等—差等—中等”,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压力指数呈“Ⅴ”型波动变化,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逐年增长,说明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有效,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良好等级。[结论] 今后还需加大农村环保的资金和政策投入,改善各地环保制度措施,增强民众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于婧  聂艳  周勇  何佑勇 《土壤学报》2006,43(2):190-196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958,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评价结果以1、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75%;水稻的适宜性面积在该区最大,达65.54%,小麦次之;限制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速效磷、CEC和道路通达度。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生态退耕规划标准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生态退耕布局和规模的准则和依据。针对目前生态退耕规划仅从改善生态环境的单一目标出发,而忽视生态退耕对区域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影响的情况,该文以河北省为例,根据整体性、综合协调、科学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生态退耕规划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下辖11个行政市为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河北省生态退耕区域评价;应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概念,确定生态退耕规模。根据评价单元各因素和综合得分情况,河北省可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生态退耕区。预计到2020年河北省生态退耕总规模约为61.09×104 hm2。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特殊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的潜力及驱动因子,不同尺度生态修复的布局,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及标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生态水文过程、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的综合评价与预测等。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对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进行科学的评价,回顾了国内有关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体系的主要方面——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建立不同尺度的指标体系;对不同生态效应功能的物理过程机制进行分析,以提出和选取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对评价地区的动态监测,获取相关基础数据;进一步开展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