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稻曲病菌无性孢子接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已上升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一般使水稻减产1~5%,而发病严重的个别地块产量损失可达30~50%。稻曲病菌可产生一种潜在性的慢性毒性,食用被其污染的大米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有关该病原菌的稻侵染源、侵染时期、侵染途径仍有许多地方不明确,成为研究和解释稻曲病发生规律的障碍。人工接种是明确上述疑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若干关于稻曲病菌接种的报道,都是利用其厚垣孢子进行喷雾接种。采用注射接种还未见报道。国外有些学者利用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进行喷雾及注射接种虽获得成功,但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土壤接种厚垣孢子,秧田期或本田期均可在叶片上检测到相当数量的厚垣孢子.以分蘖末及拔节期孢子量最多.孕穗至抽穗期剑叶及幼穗上亦有大量厚垣孢子,以幼穗上较多.大田采样观察与土壤接种试验相同.通过试验筛选出毒菌锡对厚垣孢子具杀菌作用,为孕穗期叶面防治稻曲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初次侵染源及侵染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4年研究结果表明,厚垣孢子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在室内、外干燥自然条件下厚垣孢子可存活10个月之久;但随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在土壤表层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率最高,随埋土层加深萌发率明显下降。花器柱头是稻曲病的主要侵染途径;而种子带菌和幼芽不是主要的侵染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源茉莉酸喷雾处理水稻后对水稻防御系统的影响,为深入开展茉莉酸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茉莉酸以两种方式处理水稻:将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分别预先喷雾于水稻叶片上,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接种水稻,调查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分别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的诱抗效果分别为16.02%和25.51%;而以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水稻的诱抗效果分别为21.82%和34.09%.qRT-PCR检测发现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表达.与接种前(0h)相比,在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后再接种稻瘟病菌孢子的水稻和茉莉酸制备孢子悬浮液直接接种的水稻中病程相关基因PR1a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早期表达量有所上调、侵染后期表达量下调,病程相关基因PR10a的表达量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EDS1和PAL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整个进程中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AOS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及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参与了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茉莉酸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薏苡别名川谷、米仁、苡米、药玉米,为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果仁入药。具有健脾利尿、清热排脓等功能。主产于辽宁、河北、江苏和福建等省,其他各地均有少量栽培,目前生产上主要病害有薏苡黑穗病和薏苡叶枯病。  一、薏苡黑穗病防治  症状识别此病主要危害穗部,也可危害茎、叶。穗部发病后,子房膨大近圆形或卵圆形,顶端尖细,部分隐藏在叶鞘内,暗褐色,内部充满黑褐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茎受害部分弯曲粗肿。叶片受害部隆起,呈紫褐色单一或成串的瘤状体,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状物。病株多不结实而成菌瘿。黑穗病在薏苡产区均有发生,重病区发病率高达 30%~ 50%,严重时颗粒无收。  发生规律薏苡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侵染所致。冬孢子又称厚垣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壁厚,表面有刺,呈黄褐色,散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的初生菌丝,侧生或顶生担子孢子。该菌只侵染薏苡,不侵染玉米和高粱。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在种皮或病残体以及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土温升至 10℃~ 18℃时,湿度适宜,厚垣孢子萌发侵入薏苡幼芽,以后随植株生长,菌丝到达穗部,侵入子房及茎、叶,形成系统侵染,全株发病。菌瘿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厚坦孢子,随风...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试验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作者利用自然越冬及人工越冬的稻曲病厚垣孢子接种均获得成功,首次证明了在海龙自然条件下,厚垣孢子能越冬作为初侵染源;证明了厚垣孢子不经干燥,直接冷藏可以存活9个月左右,仍能萌发致病。在1990年试验的基础上,1991年试验再次证明了喷雾接种法的可行性,证明了接种适期,为研究品种抗性及药剂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提高之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稻曲病发生与防治技术表述如下:一、发病原因种子带菌或在水稻开花期遇雨,高温、高湿容易发病,偏施或迟施氮肥造成水稻生长嫩弱徒长,也会使稻曲病严重发生。二、症状危害谷粒,初在病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黄色的块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孢子座。孢子座又渐膨大,包裹全颖,呈墨绿色,表面平滑,龟裂散布出墨绿色粉末,这就是病菌的厚垣孢子。三、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地面上及厚垣孢…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浙江德清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其形态与田间采集的样品相一致.分离到的菌株能够使感病水稻品种致病;该菌厚垣孢子在温度为10~35℃,pH值2~12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最适萌发pH值为6~8.通过检测25℃下不同培养时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结果,得知病菌的厚垣孢子大约在12 h后开始萌发,24 h后萌发率将达到50.稻曲球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稻曲病厚垣孢子的生活力不同,以土中的厚垣孢子萌发率下降最快,露天土表的次之.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菌孢子形成的培养技术及人工接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Tak)二代菌种转接在大米培养基上,培养70天后产生厚垣孢子。光照对厚垣孢子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厚垣孢子,在26℃黑暗条件下,稻曲病菌可以在 PD、PS、PW、YPPD 培养液中产生分生孢子。稻曲病菌菌核在沙培条件下萌发并可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利用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悬浮液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经人工接种可侵染稗、高梁、玉米和大麦,但不侵染水稻、小麦和小米.病菌的培养滤液稀释液对稗、高粱、小米表现毒性,对水稻、小麦、玉米、大麦不表现毒性.用培养滤液配成的孢子悬浮液接种2叶期稗苗.10d 后最高死苗率为60.5%,病情指数为86.63.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12.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寒地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的调查指标及鉴定时期。[方法]利用苗期鉴定法和成株期牙签嵌入法分别于分蘖末期和抽穗期进行接种,并在苗期采用单株病情指数,成株期采用病级、相对病斑长度、病斑长度和绝对病斑高度为调查指标,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分蘖末期接种的3次调查中,病级、绝对病斑高度与抽穗期第3次调查的绝对病斑长度和病级的灰色关联度呈上升趋势,且分蘖末期接种的第3次调查中这2个指标与对照指标的灰色相关度分别为0.891 2、0.888 6和0.911 1、0.903 0。这2个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重要参考指标。苗期鉴定的单株病情指数与2个对照指标的灰色相关度分别为0.746 1和0.787 9,表明苗期鉴定的调查指标与成株期鉴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成株期牙签嵌入法在分蘖末期和抽穗期接种,接种后第36天调查的病级和绝对病斑高度可作为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的重要指标。苗期鉴定的单株病级指数与成株期鉴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14.
粳型杂交稻超高产光合生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研究法对粳型杂交稻“榆杂29”超高产的光合生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粳型杂交稻产量15t/hm2的群体生产率(CGR)19.7~25.3g/m2·d.CGR变化在同一地区呈相同变化趋势,不同海拔地点的CGR存在差异.超高产的CGR变化特点是齐穗后10天至成熟出现第二个峰值(24.5~42.7g/m2·d);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达最大值9.26~9.58,抽穗后20天仍保持较高值的LA15.99~7.43.本田期平均净同化率(NAR)333~4.8Ig/m2·d,提高本田期两头的NAR是粳型杂交稻超高产的关键.超高产与组合的不落粒性、灌浆期长、穗大有关.超高产的技术路线有两种,构成产量的光合产物形成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间降水的特点,为华南双季稻种植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华南地区双季稻生产和防灾减灾也具有积极意义。【方法】利用华南地区1960—2008年49年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的区域平均累计降水和暴雨日平均百分率,分析降水多年平均值和空间分布特点。【结果】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生育期总累计降水量相差不大,均在600 mm以上(早稻673.5 mm、晚稻611.5 mm)。早稻和晚稻各生育期累计降水量和日均降水量、日均暴雨降水量差异较大;生育期累计降水量最大为晚稻秧苗期(256.6 mm),最小为晚稻抽穗期(26.9 mm);早稻生育期日均降水量最大为结实期(8.2 mm)、最小为秧苗期(4.1 mm),晚稻最大为秧苗期(8.3 mm)、最小为结实期;早稻日均暴雨降水量随着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增加,晚稻则随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累计降水量和暴雨概率大值中心分布与华南地区前后汛期降水系统密切相关,早稻主要受到季风系统的影响,而晚稻受台风系统影响为主,降水和暴雨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结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降水特征差异较大,早稻防涝工作应着重在结实期,晚稻防涝工作应重点在分蘖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不同水分处理对耗水特征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设置5个灌溉定额,对比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水稻产量、各生育期耗水量。【结果】W5处理(灌溉定额910.00 mm)的水稻产量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1.95%~458.43%。膜下滴灌水稻全生育期5个水分处理的耗水强度分别为3.75~7.14 mm/d。随着灌水量减少叶面积衰减指数逐渐增大,叶片表现出早衰特征,株高受到灌水量抑制。W5处理与其他处理水分生产率相比分别提高7.61%~193.06%。生育阶段耗水强度变化规律为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分蘖期>成熟期>苗期。【结论】水稻全生育期适宜灌溉定额910.00 mm,在拔节孕穗期、分蘖期2个关键需水期,满足水稻水分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雅安有效穗数与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显著正相关,颖花数与茎鞘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提高了仁寿和郫县水稻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产显著;长秧龄单苗手插则能协调雅安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确保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8.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英之  李树娟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686-6688,6719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鉴定、分蘖期单株鉴定和大田自然诱虫鉴定3种方法,分别测定了5个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新品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反应。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不稳定,但随着苗龄的增大,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际上稻褐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才造成危害,分蘖期和抽穗期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热量资源差、生育期短、基本苗过多、消费生长量过大、后期生育衰败等生长障碍因素,通过超早育苗培育多蘖壮秧、终霜后适期移栽、宽行超高产栽培、全程深施肥、浅湿干控水循环灌溉等试验,进行了“延扩营养时空,释放生产潜力,强化双冠(植株冠层、根系冠层)性能等增产原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三超栽培技术比普通旱育稀植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15d,扩大秧苗营养空间2.1~4.2倍,通过均质多蘖壮秧宽行单双本适期移栽超稀植,置秧苗于适宜宽松营养空间,减少返青期3~8d,扩大植株生长空间3~5倍;全程深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30%,浅湿干循化控水灌溉减少灌水量17.1%~39.8%,单产超过10000kg/hm^2,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之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突破性技术。  相似文献   

20.
TMV接种烟株后不同部位与不同时期病毒相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不同时期烟株接种烟草花叶(TMV),并在不同时期取样,应用TAS-ELISA法对370个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烟株不同接种时期各部位病毒相对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是:团棵期接种叶,苗期接种叶,团棵期接种根,苗期接种根,苗期接种茎,团棵期接种茎,旺长期接种茎,旺长期接种叶,旺长期接种根。样品与阴性对照OD值之比由高到低分别是13.33,7.366,5.737,4.4,4.29,4.216,3.559,3.14,2.754,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排列中团棵期接种后叶病毒相对含量最高的规律,与田间发病率消长规律中团棵期通过叶片调查烟株发病率最高的趋势基本吻合。苗期、团棵期、旺长期这3个不同时期接种TMV后病毒相对含量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团棵期,苗期,旺长期。接种TMV后烟株花器病毒相对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花冠,子房,花萼,雄蕊,雌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