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宽体金线蛭的食性偏好,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分别用螺(环棱螺)、鸭血、菲牛蛭配合饲料等3种饲料投喂宽体金线蛭,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室内养殖的水温、pH、溶解氧近似的条件下,经过129 d养殖,投喂螺组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体质量增长率为247.12%,平均日增长0.04 g/d;投喂鸭血组和配合饲料组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体质量增长率分别为-50.71%和-41.71%。试验表明,3种饲料中,螺较适合作为宽体金线蛭的饲料,鸭血和菲牛蛭配合饲料则不适合作为其饲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饵料对宽体金线蛭仔蛭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饵料对宽体金线蛭仔蛭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 Whitmania pigra)仔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在水温为27℃条件下,仔蛭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而33℃下的仔蛭存活率最低、生长最慢。投喂不同的饵料,仔蛭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也有显著的差异( P /0.05);投喂轮虫和圆田螺组的仔蛭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投喂蛋黄组的仔蛭存活率最低、生长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试验,将12个面积为115.0 m2(46.0 m×2.5 m)的水泥池平均分成T1、T2和T3组,分别在每个池投放2万尾(174.0尾/m2)、3万尾(261.0尾/m~2)、4万尾(348.0尾/m~2)经人工培育20 d的蛭苗,经过3个月饲养,干池捕获成蛭。试验结果,T1、T2、T3组平均产量分别为(89.9±5.7)、(92.9±7.1)、(96.6±10.3)kg/池,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23、136、142尾/k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3%、44.1%和34.3%,不同密度试验组之间,其平均产量和平均养成规格差异不显著,而平均成活率差异显著;试验投入9.7万元,产出19.2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投入产出比较高,建议养殖密度以不超过26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圆田螺、方形环棱螺、椎实螺、背角无齿蚌投喂宽体金线蛭,通过测量体重及日增量,分析4种饵料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椎实螺水蛭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方形环棱螺其次,投喂圆田螺生长慢成活率低;另外,对宽体金线蛭进行了6个梯度温度试验,6个梯度温度分别为22、24、26、28、30、3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适宜生长温度为24~30℃,其中26℃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32℃,成活率最低,因此,在高温季节,需要及时调节宽体金线蛭养殖水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密度对网箱养殖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8.2~19.1℃下,将体质量1.02 kg的硬头鳟鱼种养殖在5m×10m×6m网箱中,网箱放置在松花江上游的松山水库中,密度分别为5尾/m~2(Ⅰ组)、8尾/m~2(Ⅱ组)、11尾/m~2(Ⅲ组)和14尾/m~2(Ⅳ组),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粗脂肪22%的颗粒饲料,常规养殖。145d的养殖表明:网箱养殖的放养密度对硬头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第Ⅳ组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放养密度为5~11尾/m~2时硬头鳟的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大于此密度范围则呈负相关。第Ⅲ组鱼的终末体质量、日增重、增重率、利润和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个密度组硬头鳟的产量随放养密度增加而递增。本试验表明:网箱养殖硬头鳟的放养密度为11尾/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大黄鱼苗的适宜养殖密度、水质变化趋势与病害防控效果,开展了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大黄鱼苗培育试验。投苗规格1.82 g/尾,养殖密度分别为350尾/m~3、400尾/m~3和450尾/m~3,每个密度使用3个养殖桶进行平行对比试验,养殖周期180 d。结果表明:400尾/m~3为适宜密度,其养殖存活率、结束均重和尾日增重分别为83.6%、95.4 g和0.52 g,显著高于450尾/m~3密度组11.2%(该组对应值75.2%,下同)、27.5%(74.8 g)和28.1%(0.41 g)(P0.05);饵料系数1.28,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2.9%(1.66)(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400尾/m~3密度组养殖水体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0.115 mg/L和0.037 mg/L,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5.3%(0.154 mg/L)和41.0%(0.063 mg/L)(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未爆发寄生虫病及细菌性疾病。研究表明: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大黄鱼苗,具有节水减排、养殖存活率高和生长良好的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正石首市百特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开始对宽体金线蛭进行围网养殖,2016年已实现亩产宽体金线蛭350千克以上,带动劳动就业人数50人以上,现将整套围网养殖宽体金线蛭的技术流程总结如下。一、土池围网建造选择环境安静、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挖沟起埂,沟宽3~5米,深1米,长度依地理条件而定,单个养殖池面积在120~200米~2,使整个稻田形成连沟式的养殖场。在沟四周开槽,深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3.0±1.0)℃和盐度(26±1.0)‰下,将体长(46.1±3.2)m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养在0.54m×0.36m×0.28m的塑料水槽中,密度为40尾/m~2(LLD)、80尾/m~2(MLD)、120尾/m~2(MHD),和160尾/m~2(HHD),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在密度50尾/m2下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ACF)、菲律宾蛤仔肉(RPF)和冰鲜杂鱼(FFF),测定投喂前1h、投喂时、投喂后1h对虾间的争斗数量、争斗时间、争斗发起方、胜利次数等指标,以探讨密度和饲料种类对凡纳滨对虾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61d的饲养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个体间的争斗次数和胜利次数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间平均优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饱食情况下凡纳滨对虾对三种饲料的选择无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习林  周梦颖  鞠波  过正乾  蒋飞  苏建  丁福江 《水产学报》2016,40(12):1874-1882
通过比较4个养殖密度(7.50×104、12.75×104、42.00×104、97.50×104尾/hm~2)条件下罗氏沼虾的生长、存活、性别分化、性腺发育等指标,研究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度、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密度对生长的抑制效应越明显;7.50×104尾/hm~2组罗氏沼虾体质量增速加速度与97.50×104尾/hm~2组的倍数由养殖10 d时的2.3上升到80 d时的3.4;低密度组罗氏沼虾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比高密度组早约10 d,但规格显著大于高密度组;7.50×104尾/hm~2组雌虾初始平均体长(4.158±0.592)cm比97.50×104尾/hm~2组大1.09 cm;养殖密度对性别比没有影响,但对雌虾成活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生长和性腺发育,合适的养殖密度是预防罗氏沼虾性早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放养密度和微生态制剂对施氏鲟养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初始体质量(54.86±10.19)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饲养在面积16m~2(4m×4m)、水深1.7~1.9m的陆基围隔中,密度分别为2 000尾/667m~2、3 000尾/667m~2、4 000尾/667m~2和5 000尾/667m~2,每个密度组均设3个平行,常规饲养,混合泼洒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第一次泼洒量为光合细菌50m L、枯草芽孢杆菌50g和乳酸菌50g,之后每5d泼洒第一次量的1/2,研究微生态制剂对静水土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水体中溶解氧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在使用微孔增氧的条件下,泼洒微生态制剂对溶解氧量和氨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降低了水体亚硝酸盐浓度(P0.05),显著增加了浮游动物生物量(P0.05)。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膨胀蛭石对宽体金线蛭卵孵化的影响,在(25±1)℃的恒温条件下,分别用膨胀蛭石和土壤(对照组)作为孵化基质孵化宽体金线蛭卵,并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设5个重复,测量并计算不同基质条件下宽体金线蛭卵的平均孵化期、平均孵化率和孵出幼体的平均体质量。结果显示:膨胀蛭石组中宽体金线蛭卵的平均孵化期、平均孵化率和孵出幼体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1.16、11.40、11.08、11.52和11.32 d,98.04%、100%、94.12%、96.08%和96.08%,0.025 6、0.025 9、0.025 4、0.025 2和0.025 7g;土壤组中宽体金线蛭卵的平均孵化期、平均孵化率和孵出幼体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2.12、12.26、12.16、12.28和11.94 d,88.24%、92.16%、90.20%、94.12%和90.20%,0.025 1、0.024 8、0.024 5、0.024 7和0.025 0 g。各组对应数据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以膨胀蛭石作孵化基质,对宽体金线蛭卵的孵化期、孵化率和孵出幼体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膨胀蛭石适宜作为宽体金线蛭卵的加温孵化基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tumensis)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1.8~27.3℃,将初始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图们雅罗鱼幼鱼以3尾/m~2(D1)、6尾/m~2(D2)、9尾/m~2(D3)和12尾/m~2(D4)的密度放养。经过90d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养殖水质、体重、变异系数、肥满度、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差异。高密度组NH4+-N大于0.025 mg/L,TP大于0.01 mg/L,TN大于0.05 mg/L;体重、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9尾/m~2密度组差异最大,与其余3个密度组有显著差异;生长离散低密度组(D1、D3)与高密度组(D3、D4)有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2尾/m~2存活率最低,与其他密度组有显著差异;肥满度和饲料系数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建议图们雅罗鱼幼鱼放养密度在9尾/m~2。  相似文献   

14.
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_1)、2次/d(F_2)、3次/d(F_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84 d后采样。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0~28 d、29~56 d和57~84 d三个阶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0~28 d和29~56 d阶段F_2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57~84 d时F_2组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0~28 d阶段F_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29~56 d和57~84 d阶段F_2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无显著差异(P0.05)。28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56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无显著影响(P0.05);F_1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高于F_3组(P0.05),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3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_1组(P0.05),F_1组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2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84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T-AOC和MDA无显著影响(P0.05);F_2组血浆T-SOD、CAT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血浆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8.99±5.32)g的点带石斑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5.
正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出苗1~2 d后开口摄食,摄食方式是将头部钻入幼螺体内吸食汁液。因宽体金线蛭苗特殊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其苗种培育方式与鱼苗不同。目前主要采用聚乙烯网布制作育苗箱,因其体积小,环境易污染及换水次数频繁等原因,蛭苗易发生应激反应而死亡,且苗种培育过程中网箱壁遇水后易发生大范围逃苗。营造适合水蛭苗种生长的养殖环境和易于收集苗种的育苗设施是宽体金线蛭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在2015—2017年实施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宽体金线蛭高效养殖及苗种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过程中,对宽体金线蛭苗种培育技术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养殖密度和水温对锦鲤幼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研究设置了5个养殖密度(10、30、50、70、90尾/m~3)和5个水温(10、15、20、25、30℃)分别组成试验组,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10尾/m~3和30尾/m~3两个养殖密度组除平均末总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养殖密度大于30尾/m~3,随养殖密度的增大,锦鲤幼鱼的平均存活率、末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平均末总重、饵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随着水温的升高,锦鲤幼鱼的平均末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5℃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饵料系数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25℃时最低。综合考虑饵料系数及单位水体锦鲤产量,锦鲤适宜的养殖水温在25℃左右,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30尾/m~3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开口饲料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11℃~12℃,溶氧6.5~7.8 mg/L条件下,选择平均全长14.45 mm仔鱼,设定螺旋藻粉、冰冻轮虫、斑点叉尾鮰饲料、微粒子饲料、草鱼饲料和丰年虫6种开口饲料投喂,再以微粒子饲料投喂,设定6种投喂频率,分别为每2 h、4 h、6 h、8 h、12 h、24 h投喂一次,试验时间42 d。结果显示:冰冻轮虫组存活率显著最低,微粒子饲料组显著最高(P0.05);投喂频率2 h组存活率显著最低,24 h组显著最高(P0.05)。微粒子饲料组的全长生长速度最高,与斑点叉尾鮰饲料组和草鱼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投喂频率12 h组和24 h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该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考虑,建议在拉萨裂腹鱼仔鱼早期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选择微粒子开口饲料,投喂频率为24 h投喂1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与3次/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溶菌酶、皮质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第60天和第120天时, 2次/d组肝脏IGF-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第90天时各组间肝脏IGF-I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因此,基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效应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丰度的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初始体重为(5.0±0.4)g的大口黑鲈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期间,T_1组具有最大的SGR(9.36%/d)和饲料投喂量,然而其饲料系数(FCR)(1.053)高于T_2组(0.822);经过分段养殖的对虾FCR均低于C组(1.082)。在分池养殖阶段的大部分时间,T_2组对虾的SGR高于T_1组;C组NH4+-N、NO_2--N和Chl-a浓度低于T_1组和T_2组,而颗粒物含量(T_PM)和总磷(T_P)高于T_1组和T_2组;T_2组Chl-a含量明显高于T_1组和C组。结果显示,经过48 d中间培育后,即对虾体重约为2 g时进行分池养殖仍可保证对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生长速度,对于饲料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分池养殖阶段具有较多的饲料投喂,经过36 d中间培育后的对虾具有最大产量。分池养殖池塘内饲料投喂少于全期养殖,有利于养殖系统的稳定,然而单位时间内投喂量增加则会影响水质。分段养殖模式在提高分池养殖阶段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保持水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