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0年Giemsa分带技术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在人类和动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大大推动了人类和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发展。Yamasaki张自立的工作,证实植物应用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的可能性。徐道觉、施立明也用放线菌素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又称“染色体解剖学”技术.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远比动物杂色体分带落后,但至今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大麦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起步比其他植物更慢,到七十年代才开始.一、大麦染色体分带类型大麦染色体分带就类型而言,包括冷诱导带、荧光分带和Giemsa分带,Giemsa分带中又包括C带、N带和G带.大麦染色体冷诱导带是1973年Mckenzeis等将大麦很尖在低温(3℃左右)处理48小时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压片得到的。一般认为导致产生冷诱导带的原因是DNA在低温下…  相似文献   

3.
甘蔗异染色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Giemsa C一分带技术显示甘蔗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结果表明,甘蔗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51%。不同品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显著。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较稳定的类型是着丝点区域为异染色质区。完全异染色质化的染色体常是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早在1968年Caspersson首先用荧光染料奎吖因芥2HCl(Quinacrine mustard 2HCl)对老鼠和人身上的细胞进行处理,发现在染色体上可以清楚地显出很多荧光带,把这个带叫做Q带。不久(1970)Parclue和Gall发现用Giemsa染料显带更明显。直到1972年法国人Vosa和Marchi才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植物上。近年来我国先后报导了张自立的蚕豆,洋葱,姚珍的黑麦,以及谷明光的玉米等的Giemsa染色体显带的技术研究。 染色体是遗传密码的载体,使其分带是借助于酶、碱、酸、盐、温度等各种处理,再用染料染色,使其不同部位显出深浅不同的条纹,以此可更深入地研究染色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Giemsa C-带显带研究中,酶解、洋红染色、揭片、气干、Ba(OH)_2处理、Giemsa染色等六个环节的关键性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为Giemsa C-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产麻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麻类作物的产量,苎麻、麻居世界首位,大麻、黄麻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其他如亚麻、红麻、热带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麻类作物的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国内还涉及不多,更没有见到有关染色体组型分析的资料,在国外文献中,也没有查阅到各麻类作物完整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报导,至于近年来新兴的染色体 Giemsa 分带研究,用于麻类作物的则更少见。  相似文献   

8.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应用是和E.R.Sears开创性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他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膜玉米分带轮作系指在玉米覆膜种植的基础上,通过预留空行,分带间套一季或多季互利互惠的矮秆粮经作物,组成一定复合群体,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的时间、空间差和生物因素,年度合理进行带内轮换,平衡肥力供应提高地膜玉米生产整体水平的种植制度。笔者自1987年开始,在总结单项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的养用结合技术,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为目标,从耕作、播种、施肥等方面进行了产量效应,增产原因和经济效益分析,结合选用对路高产良种,配方施肥,适时茬口衔接合理田间配置四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寒山区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玉米地方资源的Giemsa C-带与生育期研究,发现玉米地方资源的Giemsa C-带存在着多态性,Giemsa C-带与生育期之间存在着相关(相关系数从0.447到0.585),而且达到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但是Giemsa C-带与生育期之间的决定系数却较小(从0.22到0.34),因此我们在应用中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1.
用苎麻芦竹青嫩梢扦插诱导萌发幼根,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组型和Giemsa C-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的核型公式为2n=28=8(L)st 18(S)st 2(S)SAT,全为不对称的染色体,N、F值与其染色体条数相等,每组染色体臂指数均大于78%,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1:1,属于4B类核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短臂为全带,长臂为着丝点带。  相似文献   

12.
用Giemsa染色法分析了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除具有随体的第5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9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组型为2n=20=18m十2sm(SAT)。用Giemsa C—带技术观察了爪哇香茅的染色体带型。发现其全部10对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显示C—带,大多数染色体显末端带,个别染色体显中间带和副缢痕带,第2、3、4、5、8、9、10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Giemsa带型相同,而第1、6、7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带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遗传学会委托,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省分会主办的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和染色体工程学术交流会于1984年11月8日至1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染色体分带技术和染色体工程方面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及湖南省委,科委同志,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等1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有著名遗传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鲍文奎先生,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介绍了一种被称为HKG(HC1、KOH、Giemsa)的吉姆萨显带技术,此技术可用于小麦族染色体显带,也适用于其它禾谷类作物的染色体显带。先用1-溴萘稀释液处理  相似文献   

15.
黄勇  黄文林  成玛丽  蒋燕 《玉米科学》2001,9(3):062-063
通过对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玉麦分带轮作应采取多条途径,采用多种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形成早熟小麦+中晚熟玉米的旱地分带轮作种植模式,做到既能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又能保证小麦玉米适种适收,实现两茬作物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无土栽培技术种植地域广,土地空间利用率高,开发前景广阔,它是当今农业生产发展的高新技术,也是农业生产向工厂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它能为人类提供各种无公害的原料和食品,棉花快速加代育种,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棉花生产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苎麻芦竹青嫩梢扦插诱导萌发幼根,采用 F-BSG 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组型和 Giemsa C-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的核型公式为2n=28-8(L)st 18(S)st 2(S)_(SAT),全为不对称的染色体,N、F 值与其染色体条数相等,每组染色体臂指数均大于78%,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1:1,属于4B 类核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短臂为全带,长臂为着丝点带。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我国特产,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国内外对苎麻栽培、育种、生理生化、形态解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苎麻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极少。我们对苎麻染色体形态及染色体结构特征及 Giemsa C-带带型进行研究,将为苎麻遗传变异,新品种选育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呼吁人类应构建共同价值体系,齐心协力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经研究发现,全球各地的茶文化象征中出现不少普遍性特征,这些特征背后隐藏的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价值观念有不少共通之处。因此,研究茶文化的普遍性象征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初步探索全球各地茶文化中的普遍象征意义,并探析其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鸣的部分,意在通过对茶文化普遍性象征的研究,促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新富 《福建茶叶》2009,31(3):32-33
茶叶病虫害自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饮用功效并栽培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古代人们多采用人工、物理措施防治病虫。19世纪有机合成农药诞生,才为人类防治植物病虫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单一的有机合成农药防治技术,不仅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而且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反思有机合成农药的优劣,开始引入生物防治与微生物防治。同时开拓传统的农业、物理防治技术,形成茶叶综合防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魏本胜 《人参研究》2009,21(1):46-48
人性,人类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人参的人性文化,即人参所具有的像人的本性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