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胚胎发育、仔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9±0.5 ℃、静水微充气、盐度30的孵化条件下,经过18 h 30 min仔鱼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30.0 ℃和盐度33.0 ~35.0的室外水泥池进行初孵仔鱼的培育试验,仔鱼在孵化出膜后72h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的卵黄囊几乎完全消失,开始摄食原生动物;从5日龄开始,摄食行为明显,摄食原生动物和小轮虫; 8日龄仔鱼逐渐转向摄食桡足类,兼食少量的轮虫;13日龄后,仔鱼的饵料以桡足类成体为主,摄食量大;经过21天培育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2.
使用石蜡切片技术对1-35日龄星斑川鲽的仔稚鱼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的发育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从初孵到3日龄是卵黄阶段,其消化道为一细长的管道;从3日龄到5日龄是后卵黄阶段(混合营养阶段),卵黄被逐渐吸收,是卵黄阶段转向外源性营养阶段的过渡,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中肠、后肠和肛门,仔鱼消化系统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16日龄,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表明星斑川鲽是一种发育较快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的掌握大鳞鲃发育早期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对大鳞鲃出膜后的仔、稚、幼鱼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初孵大鳞鲃仔鱼全长6.80~7.26mm,肛门未开口,为内源性营养;出膜后3d开始少量摄食,营混合营养;出膜后9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19日龄时各鳍形成;55日龄时各鳍发育完善,身体布满鳞片,形态与成鱼相似。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长生长曲线模型为:L=0.747t+6.168(R2=0.977),体重和全长关系曲线模型为:W=0.003L3.346(R2=0.997)。本研究通过了解大鳞鲃的早期发育特征进一步丰富其早期生活史资料,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诱导对吉富罗非鱼仔鱼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卵黄囊期吉富罗非鱼仔鱼为试验对象,对比不同温度诱导对其生长速度、存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诱导10 d后,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差异显著,而畸形率差异不明显。其中28℃水温诱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温度处理组(P0.05),38℃的生长率和39℃存活率最低,死亡率为100%。上述结果表明,高温诱导显著影响着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因此在吉富罗非鱼苗种繁育过程中注意合理调节培育温度,提高苗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鲀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 ;在营养强化后,野生亲本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受精卵,约320克,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至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毫米的仔鱼约2100尾,可正常摄食、生长状况良好。该所科研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培育和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六斑刺鲀为辐鳍鱼纲,鲀  相似文献   

6.
正在家兔养殖中,当13~15日龄仔兔出窝后,哺乳母兔的乳汁分泌量已经不能满足仔兔的营养需要,仔兔进入追乳期,此时母兔常处于哺乳状态而得不到充足休息,同时泌乳量增大,常造成营养不平衡,导致体重下降,给生产带来影响。所以,此阶段必须做好增加仔兔体重和增强体质,缓解和延迟母兔体重下降等工作,对仔兔进行科学有效的补饲。  相似文献   

7.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通过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本次试验研究发现: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上述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 5μg∕尾,HCG100 IU∕尾)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开口饵料是至关重要的,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  相似文献   

8.
《棉花学报》2021,33(4)
【目的】龟纹瓢虫是农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明确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卵子发生和滤泡上皮细胞发育规律对于解决人工扩繁龟纹瓢虫的难题至关重要。【方法】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并通过细胞核和细胞骨架染色对龟纹瓢虫卵巢小管和滤泡上皮细胞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1)龟纹瓢虫1龄、2龄、3龄、4龄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平均历期分别为1.13 d±0.09 d、1.48 d±0.11 d、1.34 d±0.08 d、2.34d±0.06 d、2.81 d±0.08 d、51.08 d±1.13 d、48.36 d±1.29 d。在2~3龄幼虫期体长增加最快,4龄幼虫体长达到最长9.32 mm±0.27 mm,成虫体宽达到最宽3.70 mm±0.05 mm;(2)单雌日均产卵量最高为14.42粒±2.36粒,单雌累计产卵量为414粒±41.27粒,最高可达654粒。(3)明确了卵泡和卵母细胞动态变化,并观察到在卵黄沉积期滤泡上皮细胞间隙的形成,主要用于卵母细胞摄取卵黄原蛋白。【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龟纹瓢虫体长、体宽和卵子发生规律、滤泡上皮细胞发育规律,为进一步探索龟纹瓢虫生殖调控分子机制、解决人工扩繁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钟全福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4):138-142
为探讨黑莓鲈生态育苗技术,采用了仔稚鱼土池生态培育与室内水泥池的育苗方式,进行了黑莓鲈人工育苗试验。结果显示,土池通过肥水培养饵料生物,添加外源饵料生物,放养黑莓鲈仔鱼76.5万尾/hm~2,经过50天的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全长3.37 cm的鱼苗31.4万尾,平均成活率为62.36%,仔鱼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其体长(L_T)与日龄(T)的回归方程为:L_T=0.006T2+0.251T+2.875(R2=0.995);幼鱼全长30 mm时开始驯食,以水蚯蚓作为驯食先导饵料,配合饲料驯食成功率达99%~100%,平均驯食成活率93.87%。土池生态育苗,水质稳定,饵料生物种群数量丰富,可以提高黑莓鲈育苗成活率,获得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月龄的槐山羊屠宰性能及肉用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年龄因素对槐山羊产肉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月龄槐山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对其胴体性状、胴体分割质量指标、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4月龄、8~10月龄、16~18月龄槐山羊的屠宰率分别为44.03%、48.09%、48.15%,净肉率分别为29.24%、32.21%、31.22%,以8~10月龄槐山羊三级肉所占的比例最小;粗脂肪含量随月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不同月龄之间,熟肉率(%)、失水率(%)、pH 值均变化不大,而眼肌面积、肌纤维直径、剪切力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综合以上测定结果,3个年龄组中以8~10月龄槐山羊屠宰性能及肉用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辽河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的发育进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辽河流域棉区的主栽品种‘辽棉19 号’和较早引进的抗虫棉品种‘AC-33B’为试材,开花当日挂花标记,花后第9、15、21、27、33、39、45、51 天(间隔6 天)连续取样。测定各样本纤维品质的5 个主要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比较各指标的发育情况、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并形成模拟模型。除马克隆值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外,其余各指标的发育都呈“S”型曲线,且2 个品种趋势相近。但2 个品种各性状指标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同时,纤维品质各指标的发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其中纤维的伸长发育占主导地位。棉纤维的植株停留时间应在40 天以上,但是棉花“过成熟”不利于获得较优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花芽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烟草作为模式植物,鉴定筛选花芽分化对低温敏感性不同的遗传资源,对研究植物花芽分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烟草又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花芽分化与烟叶的产质量密切相关,鉴定筛选花芽分化对低温不敏感的材料,对提高烟叶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云烟97×贵烟1号F6代中选出的两个重组自交系LM2和HM1花芽分化的对低温的敏感性进行鉴定,旨在筛选特异种质资源。【方法】对LM2和HM1进行苗期低温处理,通过体视显微镜对其茎尖分化动态进行观察。【结果】结果表明,LM2在苗期低温处理下花芽分化进程与常温对照进程一致,苗期低温对LM2的花芽分化进程无影响,表明LM2是一个难得的对苗期低温钝感的材料;而HM1的茎尖花芽分化进程在苗期低温处理下较常温对照提前,表明HM2是对苗期低温敏感的材料,易受苗期低温影响。【结论】LM2和HM1是一对对苗期低温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的特异种质资源,可用于研究花芽分化响应苗期低温的机制、选育抗低温早花烟草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控制储粮害虫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的有效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不同剂量硅藻土对麦蛾卵及幼虫的F1成虫孵化数和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硅藻土在低湿度(RH 65%)的防效优于高湿度(RH75%)的效果;随温度的升高以及剂量的增大硅藻土的防效逐渐增强;硅藻土对麦蛾幼虫的控制效果强于对其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掌握大鳞鲃(Barbus capito)生物学特性,进一步为大鳞鲃的分类和种质鉴定提供依据,利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量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可数性状及内部组织结构特征。大鳞鲃呈梭型,身体被覆圆鳞,背面银灰色,腹面银白色,头较小,扁而宽,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Ⅱ,7、15~17、8~9、6~8、20~22,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分别为60~75、12~14、9~12,第1鳃弓鳃耙数为17~18,脊椎骨数为46~48。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长(LT)和体长(LB)之间的关系模型:LB=0.884LT-1.227(R2=0.994),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关系模型:WB=0.008 LB3.158(R2=0.974)。内部组织结构特征:口裂中等大小,咽喉齿发达,食道粗短,无胃,肠道弯曲多,较长,比肠长为2.227,比肝重为0.018,比内脏重为0.158,显示了其杂食性鱼类的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鳃弓5对,第5对鳃弓演变成咽喉齿,鳔一个,分两室。雌雄异体,性腺一个,左右对称分布。一对“矢耳石”呈树叶型,中间厚周围薄,左右对向排列。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鳞鲃的种质判别、系统分类、人工养殖和育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抽穗后8 d的胚乳细胞,富含内质网和蛋白贮藏液泡(PSV),少量淀粉粒沿细胞核或细胞膜分布。贮藏蛋白颗粒在抽穗后10 d的胚乳细胞中开始出现,内质网的腔膨大,积累贮藏蛋白,后脱离内质网形成蛋白体。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早期,蛋白体呈球状进入PSV;随着胚乳发育,贮藏蛋白体急剧增多,以亚糊粉层细胞为主。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中期,PSV充满蛋白体,其周围有电子致密物质;新产生的蛋白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呈球状聚集在一起。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后期,PSV中的部分蛋白体或者细胞质基质中的部分蛋白体开始相互融合,同时内质网衍生出许多小蛋白体分散在淀粉粒之间。在胚乳发育成熟期,蛋白体相互融合形成无定形的蛋白质基质分布在淀粉粒间的间隙中。结果表明,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内质网衍生出蛋白体,聚集于PSV或细胞质基质中,然后相互融合形成成熟籽粒的蛋白质基质。  相似文献   

16.
MS-222对大鳞鲃幼鱼麻醉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MS-222对大鳞鲃幼鱼的麻醉效果。在26±0.5℃的水温条件下,观测了大鳞鲃幼鱼在不同浓度MS-222处理下的麻醉效果,包括麻醉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变化、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以及不同空气暴露时间对麻醉幼鱼复苏时间、复苏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鳞鲃幼鱼的麻醉过程可分为6期,复苏过程分为4期。MS-222对大鳞鲃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范围为120~160mg/L。随着麻醉时间及浓度的加大,大鳞鲃幼鱼呼吸频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进入5期麻醉的幼鱼,当空气暴露时间在4min以内时,复苏时间随空气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当暴露时间在6min以上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暴露10min以内均能复苏。实验证明,MS-222对大鳞鲃幼鱼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本实验可为大鳞鲃幼鱼的活体运输以及实验操作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应用石蜡制片技术, 观察亚麻的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结果表明, 亚麻开花时落到柱头上的花粉随即萌发, 花粉管在花柱引导组织的细胞间隙中生长, 进入子房后经子房内表面, 沿胎座经珠柄进入珠孔, 进入1个助细胞, 在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释放2个精子;精子脱掉细胞质鞘后,形成精核与细胞质体;2个精核同时分别进入卵细胞和中央细胞, 并与卵核及次生核融合;精核与次生核融合速度稍快;观察到合子中雌、雄性核仁融合的过程。受精各阶段经历的时间为,花粉落到柱头上随即萌发;开花后4.5 h左右, 花粉管长入胚珠的珠孔;4.5~5.5 h,花粉管进入1个助细胞并释放精子;5.5~6.5 h为精卵融合和精核与次生核的融合期;7.5~8.5 h初生胚乳核分裂;12.5 h之后,合子分裂;6.5~12.5 h为合子静止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