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烟蚜两种微卫星标记银染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比较了烟蚜SSR-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改良银染方法,目的是为初用者在选择银染方法时提供参考。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烟蚜SSR-PCR的产物,结果表明银染方法二灵敏度高、简便省时,更适于对烟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茄子种质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东南亚和中国华南地区茄子育种资源的遗传差异,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泰国和马来西亚的10份茄子材料及中国和南美的8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3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90条,平均多态率为92%。17条引物在18份材料中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1.8971、1.4778、0.2850、0.4336,18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55~0.81之间。运用NTSYSpc2.10软件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7时18份材料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来自于东南亚的10份材料在第1类群,来自于南美的3份材料在第2类群。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茄子材料与中国和南美茄子材料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为茄子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钙处理对枇杷果实采后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17-122
适当的钙处理可明显减缓枇杷果实的采后生理活力。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钙喷施枇杷,果实Ca2+含量提高,呼吸高峰推迟出现,峰值降低;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随钙浓度提高幅度下降且比对照低;钙调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峰值随钙浓度增大而上升,对照一直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后下降,钙浓度愈高幅度愈小;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 PAL活性随钙浓度上升,效果愈明显,POD活性随着钙浓度上升,幅度变小,且均低于对照;同时发现钙浓度过高,果实出现轻微生理病害。说明用1.5%氯化钙对叶、果同时喷施能有效地减缓枇杷果实采后生理活动,又不至于发生生理病害。  相似文献   

4.
合欢内生菌H8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代谢物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找结构新颖,高效的农用抗菌活性物质,以药用植物合欢叶为试验材料,分离筛选出一株内生细菌H8。采用对峙培养法与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H8菌株、发酵液、无菌发酵液及其活性组分对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等6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度可达20.5~34.5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采用液-液萃取、薄层层析及硅胶柱层析,对内生菌H8的代谢液提取分离,得6个组分,对抑菌活性高的2个组分硅烷化衍生后,经GC-MS检测,确定代谢液中有脂肪酸、芳香酸、环二肽等28种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银叶菊和矾根抗寒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分析银叶菊和矾根的抗寒性,为其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拟合的S型曲线计算获得半致死温度;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叶片游离脯氨酸;采用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叶片丙二醛含量。银叶菊和矾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7.38℃和-61.09℃;不同处理温度下银叶菊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幅远大于矾根,矾根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银叶菊叶片在各处理温度下的丙二醛含量远低于矾根叶片。采用相对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这2个生理指标得出的结果与露地观察较为一致,矾根的抗寒性强于银叶菊。  相似文献   

6.
氯氰菊酯在露地和大棚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设施蔬菜上科学安全地使用氯氰菊酯农药,采用气相色谱和田间试验方法,对10%氯氰菊酯乳油在露地、大棚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对比研究。小白菜样品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在0.1~1.0mg/kg的添加水平下,氯氰菊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2.9%~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8.4%,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田间试验表明,氯氰菊酯在小白菜上降解较快,降解速度与其栽培方式有关,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的2倍(有效成分为90g/hm2)时,在露地小白菜上的半衰期为1.856天,7天可降解90%以上;在大棚小白菜上的半衰期为2.314天,10天可降解90%以上。在有效成分90g/hm2剂量下施药3次,2次施药间隔7天,氯氰菊酯在露地栽培小白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大棚栽培条件下的安全间隔期应延长至7天。  相似文献   

7.
为了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总量,笔者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的新方法,通过乙酸、苹果酸和柠檬酸进行线性关系分析,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各反应条件的最佳参数和最优组合,使用该方法对3 个品种‘农大202’、‘NC89’和‘K326’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总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08 mol/L 盐酸羟胺、0.4 mol/L DDC、0.7 mol/L 氯化铁、50℃、30 min反应时长和520 nm波长是显色反应的最优条件组合,而且建立的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准确度高、回收率高和检出限低等优点。羟肟酸铁比色法是测定烟草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的好方法,其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测定菌株Thhyl对番茄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浓度在40%以下对番茄种子萌发具有强的促生作用,大于40%时对番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菌株培养液比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种子的萌发促生作用好;菌株Thhyl培养液对幼苗平均鲜重和干重增长率均达到120%以上;对幼苗的平均株高增长62.01%;对幼苗的平均根长增长率为44.14%;对幼苗的平均茎粗增长率为50.00%。以抗利福平(300μg/mL)的拮抗病原茵双抗性为标准,测定菌株Thhyl的内生及定殖性。采用浸种和叶片涂抹2种方法,结果证明菌株Thhyl能在番茄体内定殖,其中叶片涂抹法在植株体内的定殖量较浸种处理多。  相似文献   

9.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片、叶鞘、成熟谷穗,提取DNA,针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内生菌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供试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粘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成熟谷穗群落丰富度较高,叶片、根、成熟谷穗多样性较高;而感病品种则是根和茎群落丰富度较高,茎和叶鞘多样性相对较高;PCoA分析则表明,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物种组成分析表明,谷子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受到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所含内生菌种类相差较大。感病品种小青谷、石榴子和嫩选16与抗病品种冀谷22、红谷和陇谷11的内生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在叶鞘时期都具有NB1-j菌门,成熟谷穗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挖掘耐盐碱内生菌资源,为后期开发内生菌菌肥及生防菌剂提供新的菌种资源。以‘金棚8号’番茄为植物材料,通过模拟5种不同类型盐碱环境,分离筛选内生菌,并进行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平板法研究其促生和生防功能。研究共获得耐盐碱内生菌14株,其中5株具有解无机磷能力,2株具有解钾能力,2株具有固氮能力,4株具有产生长素的能力;6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直径比值(D/d)最高为2.95;10株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直径比值(D/d)最高为2.97。拮抗试验结果显示,8株耐盐碱内生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抑菌率为13.70%~68.56%;芽孢杆菌BFG 3-3、BFG 5-1和浅紫链霉菌BFY 2-2可分别对6~7种常见果蔬病原菌产生拮抗,具有广谱抑菌性。本研究获得了具有促生和生防潜力的功能性耐盐碱内生菌菌株,可为应用植物内生菌改良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淡水鱼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淡水鱼病毒病。综述了淡水鱼病毒病的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锦鲤疱疹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疾病的流行情况、国内外研究进展、病原学的研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并对淡水鱼病毒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淡水鱼病毒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丁鱼岁“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丁鱼岁腐皮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从丁鱼岁体表病灶部位、内脏及血液分离出优势菌株GXZ01,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GXZ01是温和气单胞菌。(2)该菌呈短杆状,长度约为0.7~1.1 μm,属革兰氏阴性菌;(3)该菌对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菌必治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丙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表明温和气单胞菌是致病菌,可以导致丁鱼岁腐皮病的发生,这尚属首次报道,将对该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原核表达。以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全长转录本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到pMD-l8T simple vector中,构建重组质粒pMD-18T-TNFα。然后通过亚克隆将测序正确的TNF-α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4T-1中,筛选出阳性质粒转化宿主菌株BL21(DE3),通过温度、时间等不同条件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到大小为702 bp的TNF-α全长cDNA序列,通过限制性酶切、PCR扩增证实pMD-18T-TNFα和pGEX-4T-1-TNFα载体已构建成功。诱导表达得到约51 kDa重组蛋白GST-TNFα。说明重组蛋白GST-TNFα的表达成功,为进一步获得纯化TNF-α,研究其生物功能、作用机理,制备抗TNF-α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草甘膦与2,4-D混配后防治薇甘菊的效果,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计算出2种除草剂复配后对薇甘菊的鲜重防效,结合等效线法评价二者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薇甘菊具有增效作用,在草甘膦和2,4-D(153.75,175)到(170.65,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地上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的相互作用指数为1.58和1.60;而草甘膦和2,4-D(153.75,203.15)到(202.76,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根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相互作用指数为1.48和1.53。可见,草甘膦153.75~170.65 g a.i./hm2与2,4-D 161~17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地上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而草甘膦153.75~202.76 g a.i./hm2与2,4-D 161~203.1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根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2001-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共5021 起,发病140101人,死亡1427人,死亡率10.19‰。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共4243起,占总数的84.51%;微生物性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0.93%和56.39%;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6-9月,暴发起数占全年的57.40%,发病人数占全年的57.88%,死亡人数占全年的52.35%。这些统计数据提示,我们应尽可能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现行溶壁微球菌(比浊)法测定溶菌酶活性方法中存在的测定条件不统一、重复性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对该方法中4个主要影响因素--溶菌酶活性范围、底物悬浮液吸光度值范围、检测温度和菌体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得到最佳的检测条件及菌体制备方法。结果表明:(1)溶菌酶活性75~250 U/mL之间,底物悬浮液吸光度值0.45~0.77 (OD450)之间,酶活力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国家药典中基本一致;(2)检测温度25~50℃之间,底物悬浮液的吸光度变化值△OD450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提高检测温度可提高检测的精度,有待进一步研究;(3)用于大规模样品检测时,冷冻菌体法为制备底物悬浮液的最佳方法,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管间重复性及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栀子苷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栀子苷能否对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雄性Balb/c小鼠,于鼻腔滴注LPS前1 h腹腔注射栀子苷(50 mg/kg)或者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kg),滴注LPS 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10的浓度。通过细胞分类计数法分析BALF中细胞总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分析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的程度。腹腔注射栀子苷可降低小鼠肺干湿比(W/D值);改善肺组织病理学结构,减少肺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且伴有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生成。栀子苷通过缓减炎症反应保护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阻止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制定农村防震减灾相关政策并为其提供实证依据。采用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宝鸡市陈仓区农村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地震灾害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2)居民有一定的自救互救意识,但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3)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防震减灾技能最差,自救互救实况最好。表明开展地震灾害知识普及、防震减灾技能培训和地震信息甄别工作是增强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银翘天甘中药制剂抗鸡体内大肠杆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银翘天甘中药制剂抗鸡体内大肠杆菌的效果,将15日龄雏鸡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开展预防和治疗实验。预防试验是用15日龄雏鸡O2型大肠杆菌攻毒同时口服银翘天甘中药制剂0.5 mL、1.0 mL、2.0 mL,1次/天,连用10天,测定发病率、死亡率和保护率;治疗试验是先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建立疾病模型后口服上述药物,2次/天,连用10天,以头孢噻肟钠作为阳性对照,测定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预防试验结果表明,银翘天甘中药制剂组实验动物死亡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对实验动物的保护率超过85%;在18日龄时,给药组实验动物发病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银翘天甘中药制剂实验组感染雏鸡死亡率显著低于头孢噻肟钠阳性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口服银翘天甘中药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