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 kg/hm2、120 kg/hm2和180 kg/hm2)三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 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 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通过设计播期、播量主副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烟农5158’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均对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减少,株高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随播量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株高升高,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得出,9月27日与10月3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与其他播期差异极显著,从而总结出该品种在试验点相似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1日前后,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最佳播量为180万苗/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济麦2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济麦22’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小。2008年4个生态区‘济麦22’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鲁南地区10月8日至14日、鲁东地区10月6日至12日、鲁北地区10月1日至7日、鲁西地区10月10日至16日;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180×104/hm2~240×104/hm2。研究还表明,在中高肥或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济麦22’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播量的同时,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 4粒/hm 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 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 4粒/hm 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 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 4粒/hm 2至375×10 4粒/hm 2。  相似文献   

5.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播期对‘洛麦22’的各项生育指标及发展规律的影响,进一步开发其高产潜力,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对其小麦的籽粒灌浆和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研究。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洛麦22’在10月13日播种的灌浆时间长于11月2日和10月23日,灌浆速率V2a最大,所以灌浆中期是粒重增加较快的时期,10月13日的灌浆中期持续时间最长。‘洛麦22’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个、第二个一级分蘖成穗,随着播期的推迟,总分蘖数和成穗数逐渐减少。因此,‘洛麦22’最佳播期为10月13日左右,通过控制冬前无效分蘖的措施以实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山西中部研究发展复播玉米生产,是增加玉米产量与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品种少、栽培产量低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特早熟品种‘并单4号’、‘特早1号’、‘极早单2号’和早熟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经过4个密度和3个播期的多因素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以‘并单4号’和‘特早1号’产量较高为6308 kg/hm2和6255 kg/hm2,均比对照‘极早单2号’极显著增产,‘郑单958’未正常成熟。密度间以75000株/hm2产量高为6231 kg/hm2,67500株/hm2减产显著,再降低密度即极显著减产。播期以6月25日产量最高为6723 kg/hm2,6月30日和7月5日迟播均极显著减产。迟播使玉米生育中后期受低温及早霜影响,导致秃尖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与最终减产关系密切。此研究三因素互作效应明显:应用‘并单4号’和‘特早1号’,采用75000株/hm2密度,于6月25日播种产量分别达8003 kg/hm2和7770 kg/hm2。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对泛麦7030的生育进程、苗期生长、群体数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的群体性状和产量因素有重要影响,推迟播期,小麦整体上呈规律性推迟,抽穗后差异越来越小;增加播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泛麦7030在不晚于10月31日播种、播量120 kg/hm2和172.5 kg/hm2水平上产量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东台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选择典型地块,开展小麦不同播期和播量试验,考察出苗时间、基本苗数、越冬总茎蘖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对照往年高产田块的越冬总茎蘖数,选择合适的播期与播量,既可以保证基本苗充足,避免群体过高徒长,又可以节省用种,利于培育壮苗,为翌年足穗高产打下基础。结果表明:播期与播量、土壤类型与播量密切相关。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沿海沙壤土区适宜播种时间在10月21日至11月21日,最适播期为11月2~8日,最适播量为10千克/亩;西部里下河黏土区播种适期在10月17日至11月18日,最适播期为10月29日至11月4日,最适播量为10.5千克/亩。  相似文献   

11.
商麦156是商丘市农科所2015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探究商麦156的适宜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当地传统等行距种植为对照,研究宽窄行种植及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植株株高、冠层20cm处PAR值增加,单株次生根、单株分蘖数、植株干重及冠层底部PAR值降低,播量越大,小麦亩穗数越多,穗粒数、千粒重越少,高播量(195kg/hm2)、中播量(150kg/hm2)处理下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播量(120kg/hm2)处理;播量相同(150kg/hm2)的条件下,宽窄行处理能降低植株株高,增加植株单株次生根数、分蘖数、干重及冠层底部PAR比重,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总之,商麦156适宜在宽窄行条件下种植,适宜播种量为150kg/hm2-195kg/hm2。  相似文献   

12.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 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 2。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播期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质的影响及确立最佳的播期范围,对指导今后寒地水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播期处理,分析播期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对水稻茎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2、B3、B4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粒重,实际产量较B1增幅分别为18.12%,17.70%和14.92%,较 B7增幅分别为41.38%,40.89%和37.56%,以B2处理作用效果最佳,其次是B3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B2、B3、B4处理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能够形成高质量群体;具有高的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粒数,产量构成因子间互补作用强,最终实现籽粒产量和碾磨品质的提高。相比之下,播期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水稻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结实率以及产量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不利于碾磨品质的提高,其中晚播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综合分析表明,寒地水稻4月10—20日之间播种更适合在目前寒地稻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播期对皮燕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6个播种时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气候因子和皮燕麦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皮燕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先减少后增加,株高逐渐升高;光合性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升高,在生殖生长期则相对降低;各阶段光合势总体呈降低趋势;收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显著减少,子粒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积温每增加1℃,子粒产量减少1.158kg/hm 2;降雨量每增加1mm,子粒产量减少0.738kg/hm 2;日照时数每增加1h,子粒产量增加24.101kg/hm 2。为获得子粒高产,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皮燕麦播种日期选择在4月13日前后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 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花后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花前趋势相反;冬小麦群体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然而千粒重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减小施氮量降低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宜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与种植密度150 kg/hm2相匹配是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评估新品种平麦189的环境适应性、抗逆性及稳产高产性,本研究将其种植于河南省8个不同地区,并对该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麦189在亩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高分蘖数、成穗率、株高、黑胚率等产量及相关性状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该品种的抗旱性和抗病性表现也较为突出。综合分析表明,平麦189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稳定性,其适合在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山西省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新品种‘临汾8050’为材料,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主茎分蘖幼穗分化过程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幼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幼穗分化的总历时缩短,晚播处理穗分化时间比早播处理少121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各分蘖幼穗分化日期推迟,晚播分蘖幼穗比早播的推迟109天;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幼穗伸长期呈现短长短趋势,伸长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缩短,雌雄蕊分化后各分化期基本同步;同一播期(早播、中播)随着蘖位的增高,伸长期至二棱期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明显缩短,之后各分化期历时相差不大;而晚播随着蘖位的增高,各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稍有增长;但晚播处理至小花分化期第二位蘖和第三位蘖及中播处理的第三位蘖死亡;主茎及分蘖穗的有效小穗数随播期的推迟明显减少,早播和中播有效穗数为643.58×104/hm2和601.66×104/hm2与晚播有效穗数549.38×104/hm2差异显著,产量显著降低。为此,9月25日至10月5日是山西省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