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低温冻害是陕西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越冬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定量化确定冻害风险,明确加温类型对大棚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归纳陕北和关中地区不同级别冻害指标,以县为单元提出了分析、计算设施蔬菜越冬期月尺度平均冻害风险定量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共68个县(区)冬季各月份多年平均冻害风险时间特征。结果表明:各地冻害频次轻度高于中度、重度,1、12、2月份各等级冻害出现频次依次减少,关中局地在12、2月份未出现过重度冻害。陕北12、1月份0.6≤Cˉ≤0.7,2月份0.5≤Cˉ≤0.7;关中12、2月份0.1≤Cˉ≤0.6,1月份0.2≤Cˉ≤0.7,各月冻害风险年份分析表明冻害风险不同年份间差异大,振幅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特征与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将陕西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棚分成冬季温室持续加温区、简易加温区、遇低温临时加温区这3个区域,确定出陕西设施蔬菜加温类型。  相似文献   

2.
低温冻害是陕西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越冬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本研究明确了陕北和关中地区不同冻害级别指标,以县为单元提出了分析、计算设施蔬菜越冬期月尺度平均冻害频次及风险( )定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共68个县(区)冬季各月份多年平均冻害风险时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轻度冻害频次高于中度、重度,各地1、12、2月份各等级冻害出现频次依次减少,关中局地在12、2月未出现过重度冻害。陕北12、1月份0.6≤ ≤0.7,2月份0.5≤ ≤0.7;关中12、2月份0.1≤ ≤0.6,1月份0.2≤ ≤0.7。对各月冻害风险年份进行了分析,指出冻害风险不同年份间差异大,振幅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特征与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分冬季温室持续加温区、简易加温区、遇低温临时加温区这3个区域确定出了陕西设施蔬菜加温界限。该研究可提高温室防冻害能力,积极意义在于对设施蔬菜冻害风险管理对策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基于GIS技术平台,选取苏北、苏南有代表性的塑料温室,利用温室内外观测数据构建设施农业小气候模型,预测温室内空气平均温度。再利用1990-2009年江苏省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和43个一般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江苏DEM数据,结合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3种主要气象灾害:寡照灾害、低温灾害、高温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区划。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寡照灾害,由北向南表现出明显的频率增强;南通低温灾害最重,沛县低温灾害最轻;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均以中度高温灾害为主,射阳高温灾害最轻,溧阳高温灾害最重。最后基于GIS平台,制作了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研究结果为预防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导农民提早做好灾害防护工作,规划设施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0年冬季陕南柑橘受冻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和发展陕南柑橘产业,在对2010年冬季陕南柑橘越冬冻害灾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年柑橘越冬期冻害形成的气候背景;结合柑橘越冬期冻害指标及低温过程中的有害积寒,分析并验证了陕南柑橘越冬期冻害等级指标,提出了用低温过程中有害积寒划分陕南柑橘越冬冻害等级的相关指标;通过对安康、汉中2市12个柑橘种植县(区)2010年冬季及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过程有害积寒的分析,探讨了陕南柑橘越冬期冻害西部重于东部的原因,其分析结果与调查实情基本相符;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柑橘越冬期冻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县级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宗作物、特色作物、设施作物的气候适宜性及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永宁县为例,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基于自然区划理论,采用定性判断法、聚类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相结合,完成了:水稻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设施农业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水稻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及酿酒葡萄霜冻风险区划,划出永宁县各地优势农业、特色农业及设施农业的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永宁县大部地区为水稻和设施农业生产的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水稻低温冷害和酿酒葡萄霜冻灾害低风险区在贺兰山沿山,高风险区为高风险区为闽宁镇大部、李俊镇中西部、望洪镇西部。本研究对永宁县农业生产发挥区域气候优势、趋利避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各类产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果将为永宁县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依托典型棚监测数据和1980—2014 年6 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对设施农业低温灾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棚作物可遭冻害的最低温度,黄瓜为-17.5℃、番茄为-14.5℃。极端最低温度强度大、频率高、覆盖范围广、变化幅度大,极易诱发冻害。在同一级别下最低温度频次为凉州<古浪<民勤<永昌<乌鞘岭<天祝;在不同等级上最低温度强度为凉州<古浪<民勤<永昌<天祝<乌鞘岭。研究区域在-15~-33℃均有一定风险,乌鞘岭山地的风险值高于中部绿洲区和北部荒漠区,北部荒漠区高于中部绿洲区。从风险指数分布上看古浪、凉州为轻度风险,民勤、永昌为中度风险,天祝、乌鞘岭为重度风险。该结论可为本地设施农业生产布局和气候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产区苹果安全越冬的影响,结合现有成果提出了分别表征果树初冬低温伤害风险、冬季持续性低温伤害风险、冬季极端低温危害风险和脱驯化期的低温伤害风险4个农业气象指标,利用1961—2015年中国苹果主产区的气象资料,分黄土高原、环渤海湾、黄河故道、西南高地和新疆5个产区,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苹果安全越冬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苹果产区越冬期升温明显,霜冻日数和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初冬首次低温与初霜日间隔缩短导致渤海湾北部产区、黄河故道及北疆苹果的初冬低温伤害风险增加。越冬期持续性低温伤害风险和极端低温危害风险总体降低,特别是中高纬度表现明显,而黄土高原和新疆产区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较大。同时黄土高原、辽宁、川西和北疆等产区苹果脱驯化期的低温伤害风险有所增加。总体上,苹果深度休眠期的冬季极端低温和持续性低温冻害风险有所降低,而初冬和脱驯化期低温冻害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开展设施农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产业规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站近30年(1989—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确定了以年日照时数、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以年大风日数、年冰雹次数、年大雪及以上降雪次数和冬季≤-25℃低温日数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运用回归分析和薄盘样条对区划因子进行空间插值,制作了赤峰市设施农业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中东部和东南部,该区域海拔低,地势平坦,热量和光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少,适宜发展设施农业;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以高山和丘陵为主,海拔高,热量条件不足,气象灾害多发,不适宜设施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及精细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四川省145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a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四川省主要猕猴桃产区县气候特点和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选择了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10℃积温、年降水、无霜期、相对湿度、日照作为四川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应用GIS空间插值技术推算出四川无测站区域500m*500m网格点上的气候要素值,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得到四川猕猴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再选择越冬冻害、芽膨大期冻害和日灼三种猕猴桃生长期内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一步对气候适宜区进行细分,以期为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较广,高适宜区面积约3.39×104km2,适宜区面积约8.73×104km2,较适宜区面积约8.46×104km2。初步分析整个四川盆地区均属于高适宜区,但是在加入三种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后,高适宜区进一步缩小到龙门山脉沿线和成都平原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浙江省暴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对暴雨频发的浙江省进行暴雨灾害的定量评估和危险性评价,以加强对高危地区的暴雨防御指导,利用浙江省66个气象站197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绘制浙江各地暴雨出现频数和强度分布图,分析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统计年鉴中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承载体易损性指数、暴雨强度指数及暴雨危险性指数等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分析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浙江省暴雨频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台风与梅雨是引发浙东和浙西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5-9月是暴雨集中期,其中6月暴雨出现频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26%。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浙江各地暴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一致性的增加趋势。浙江受暴雨危害较大的地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危险性分析表明,浙江东南沿海、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而中部、中西部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暴雨灾害的危险性相对较小。暴雨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实时开展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对促进防灾减灾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应用暴雨危险性指标对2011年浙江典型梅汛期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表明,本研究利用的评价方法与灾害实际影响程度基本一致,此方法可应用于浙江暴雨灾害的评估和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县域单元的降尺度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和发展陕西苹果产业;同时促进县域苹果种植布局优化,健康、可持续生产,依据5个苹果种植代表县县站与其境内区域站花期气温的关系,进行概率移植,借助各代表县县站1971—2012年花期气温数据,计算获得各代表县县站及其境内区域站苹果不同等级花期冻害的发生概率。根据对100多个历史灾害个例的分析结果,分别赋予苹果花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冻害0.1、0.3、0.5的灾损系数。依据气候致灾风险的基本原理和模型,计算获得各代表县县站及其境内区域站的花期冻害风险指数,并基于GIS系统制作了各代表县的降尺度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温室黄瓜气象灾害保险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气象灾害保险对于降低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气象指数保险理论,设计了气象灾害指数,采用农业气象产量法,定量了分析气象灾害知识与温室黄瓜产量灾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气象灾害评价标准库。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温室黄瓜气象灾害保险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河西东部设施农业风灾指标设计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0—2014年河西东部逐日最大与极大风速资料,回归构建长序列并以双条件约束设计风灾指标,定义轻度、中度、重度、特大等级区间。分析显示:研究区域中北部地区4—5月风害最为严重,灾害强度与集中度基本同步。在年际变化上轻度灾害多波动,中重度灾害明显减少,特大灾害时有发生,北部地区风灾偏重,风灾综合指数从凉州、古浪、天祝、民勤、永昌、乌鞘岭逐渐增大。凉州、古浪为低值区域,可作为设施农业首选区域,天祝需要因地制宜,民勤要选择抗风性能良好的棚型,永昌则不适宜建设与推广。研究结果为风灾预警评估提供了参考指标,为设施农业规划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风灾评估体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8—2017 年闪电定位监测和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包含雷电风险、地域风险和承灾体风险的雷灾易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得出易损性综合评价指数R 的换算方程并确定各州(市)雷灾易损性等级,形成云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昆明、玉溪地闪致灾因子活跃,雷灾易损性综合评价指数高,是雷电灾害极高易损区,受灾涉及行业及影响范围广;普洱、曲靖、丽江、楚雄、红河、西双版纳为雷电灾害高易损区,该等级区域所占比例最大,分布范围最广;保山、昭通、临沧、文山、大理为雷电灾害中易损区;迪庆、怒江、德宏为雷电灾害低易损区,通过加强雷电防御设施建设,扩大预警覆盖面,强化防雷科普宣传能够提高承灾体抵御雷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河北省大风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区划,笔者利用河北省1983—2011 年各地区县市统计年鉴、大风灾情数据以及气象站风速数据,基于灾度和危险度2 个指标,对致灾性大风时空分布、大风灾害特征和危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致灾性大风地理分布主要有2 个中心,分别位于冀北高原张家口地区和沿海沧州地区,春季频率最高;河北省各地区均有风灾事件发生,受灾情况属于轻灾,即为县级为主管单位进行救灾;结合致灾因子(致灾指数)和承灾体(风灾承灾指数),利用风灾危险度评价模 型,得出河北省存在14 个风灾极重度危险地区。风灾危险性与致灾因子分布不一致,表明危险性评价需要结合承灾体因素;在常用风灾危险性Dx的评价中,需要结合更多与风灾相关的承灾体参数,提高承灾体部分对危险性影响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低温冷冻灾害的防御能力,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以济南市长清区为例,利用气候资料、历史灾情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经济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的空间评价,实现了对长清区低温冷冻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和综合区划。结果表明:长清区低温冷冻灾害总体表现为空间化强,没有规则的分布规律,综合风险性总体水平较高。文昌街道办事处、五峰山街道办事处、双泉乡的部分地区综合风险性最高,属于低温冷冻灾害的重点防御区域;轻、低风险主要分布在平安街道办事处、万德镇、马山镇、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辖区。该评估结果将对本地区农作物的种植规划及灾害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风灾害是影响内蒙古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给内蒙古设施农业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实地设施农业大风灾害调查数据,以地面大风观测资料和温室风载荷指标为基础,计算日光温室大风致灾指标,进行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并通过构建设施农业风灾评估模型,研究内蒙古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的抗风能力。从日光温室大风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沿山地区风灾风险总体较高,尤其是阴山北麓地区,春、秋季灾害风险较高。原因是该地区主要成产季大风天气较多,危险性指数较高,同时阴山北麓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敏感性和暴露度较高,成为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风灾因子,因此,阴山北麓区在发展日光温室时要尽量避免大风天气的影响,东南部燕山丘陵地区风灾风险较低,考虑风灾的影响,该地区最适宜日光温室发展。本研究可为内蒙古设施农业风灾风险预警服务及风灾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3S技术的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天津市1961 - 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省14个区县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防灾减灾等要素,采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及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天津市区县级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并绘制出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宁河大部、宝坻南部、武清东部、静海北部由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其洪涝灾害风险的可能性最大;西青、东丽、津南、塘沽和大港的部分地区由于抗灾能力较强,孕灾环境敏感指数较小,洪涝灾害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20.
陈楠  黄玉芳  冯雪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84-187
为了研究菏泽市各个区县高温灾害风险的分布状况,选取菏泽市8 县1 区的1970—2014 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数据,以≥35℃的年高温日数和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指标,分析高温天气的基本特征。利用高温灾害风险指数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选取适当的指标。结合GIS 系统,在全面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得出了菏泽市高温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菏泽市的高温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明县、曹县和成武县;巨野县和单县为低风险区,其他县区为中等风险区。这就为菏泽市高温灾害的防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