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永恒  陈槐  吴宁  罗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15-218
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月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的处理。除6月份刈割1次植物地下生物量及氮贮量显著小于不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相似文献   

2.
《种子》2014,(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铅胁迫对12份禾本科牧草种质材料苗期株高、分蘖数、生物量、叶绿素及其脯氨酸、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耐铅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12份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和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选出的4份材料中,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升高,而SO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2份禾本科牧草种质的耐铅性进行综合评价,耐铅性较好的种是多年生黑麦草、其次是披碱草、无芒雀麦、鹅观草和高羊茅,耐铅性最差的种是长穗冰草。  相似文献   

3.
探明刈割对青稞植株再生恢复农艺与理化特性变化规律,解析青稞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指标对刈割处理响应规律,为青稞“粮苗草三用”生产模式应用和青稞植株再生恢复调控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以青稞品种昆仑18号和藏1257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生长(CK)为对照,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刈割后于0 h (T0)、2 h (T1)、24 h (T2)、72 h (T3)、拔节期(T4)、抽穗期(T5)、灌浆期(T6) 7个发育阶段取材,以分析刈割后茎部再生恢复速率及残茬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并对刈割后青稞秸秆和籽粒产量品质特性和内源激素快速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刈割使再生青稞秸秆及籽粒产量升高,并使茎秆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升高,纤维类物质含量降低,使秸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升高。刈割使青稞茎部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生长恢复速率升高;使青稞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致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并使籽粒中累积更多粗蛋白与淀粉。刈割后青稞残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迅速升高,并使残茬中的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异戊烯基腺苷(iPA)含量显著升高,吲哚-3-乙酸(IAA...  相似文献   

4.
马淼  范俊峰  李静 《种子》2006,25(6):62-63
本文以沙生短命植物异翅独尾草与粗柄独尾草自交与异交植株的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了种子千粒重,种子萌发时间及种子萌发率等指标,结果显示:自交株种子的萌发时间推迟,萌发率显著降低,但自交株种子的重量却明显地高于异交株。这一方面体现了自交衰退对两种独尾草繁殖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种独尾草的自交繁育机制有助于增加单粒种子的重量,提高了种子发芽及幼苗成活的潜力,这可能是独尾草对自交衰退机制的一种有效补偿,在保证物种的种族繁衍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随着盐分浓度的递增对鹅观草幼苗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规律,为今后鹅观草属植物耐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解决大西北草原盐碱化这一问题提供优良牧草资源;【方法】以三种鹅观草为供试材料,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其进行胁迫处理7d,测定它们的株高、根长、叶长、叶宽、地上部分鲜重及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及干重等苗期生物学指标;【结果】试验研究表明:低盐浓度对三种鹅观草幼苗生物学指标影响较小;随着盐浓度高的增大,三种鹅观草各项指标均受到严重抑制,且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各项生物学指标,认为三种鹅观草幼苗耐盐敏感性:偏穗鹅观草最耐盐,大芒鹅观草最敏盐,肃草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高粱属新材料‘SX-1’的基本性能,对其饲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以‘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Jinmu No. 1’)为对照进行连续2年品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新材料‘SX-1’表现为多年生且雄性不育,第1年抽雄期刈割时平均株高为311.33 cm,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263.00 cm),分蘖数为12.00~13.00个,第2年分蘖数极显著提高(可达40个以上)。建植第1年鲜草总产量为110822.43 kg/hm2,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125846.43 kg/hm2);但干草总产量(22300.71 kg/hm2)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19039.32 kg/hm2)。‘SX-1’建植第2年鲜、干草总产量为150373.33 kg/hm2和28866.77 kg/hm2,分别较‘晋牧1号’高10.53%和38.00%,同时较第1年增加了35.69%和29.44%。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年平均分别为9.98%、53.28%和2.20%,均与‘晋牧1号’(10.05%、53.93%、2.09%)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年均为35.25%,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45.20%);粗灰分为8.59%,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7.57%)。相对饲用价值为107.27,高于‘晋牧1号’(92.61)。新材料‘SX-1’生物产量高、耐刈割、饲用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多年生高粱血缘的高粱属种间杂交种是选育饲草高粱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高效开发利用小黑豆资源,提高小黑豆产量,在山西隰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40 cm的平均产量优于行距60 cm的平均产量;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中,R40P30(8.34万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结荚高度4个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R60P15(11.12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性状优于其他处理,株高性状以R60P25(6.67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对有效分枝性状不存在影响;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序列为产量>结荚高度>单株籽粒产量>百粒重>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株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小黑豆产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采用砂基培养的方法,在镁浓度分别为对照组的0%、50%、100%、150%、200%和300%的营养基质上,培养剔除胚乳后的二叶期小麦幼苗7d、15d及30d,并分别测定该3个时间段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相对生长速度(RGY)、相对生长速率(RGR)和根冠比等指标,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不同时期小麦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镁(0%)严重影响了小麦全株的生长,供镁不足(50%)促进根系生长但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供镁轻度过量(150%、200%)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过量供镁(300%)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且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更显著。不同供镁水平处理小麦幼苗时,无论是7d、15d还是30d,RGR均随RGY的变化而变化,但二者在小麦幼苗的地上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在根系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另外,3个时期小麦幼苗的RGR和RGY,均以15d最高,7d次之、30d最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评价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其合理配置和科学栽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进和选育的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特征测定,比较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地径、叶长、叶宽、枝长、枝基径、叶绿素a、叶绿素b等最小值分别为2.41 cm、6.13 cm、3.75 cm、0.72 m、0.95 cm、0.95 mg/g和0.24 mg/g,其中‘速生紫薇’地径(4.86 cm)、叶长(9.99 cm)、叶宽(6.13 cm)、枝长(1.77 m)、枝基径(1.80 cm)、叶绿素a(1.68 mg/g)、叶绿素b(0.49 mg/g)等均较突出;5个无性系光饱和点(LSP)在1672.05μmol/(m2·s)以上,较喜光,光补偿点(LCP)在20~31μmol/(m2·s)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大小排序为‘鄂薇2号’[25.43μmol/(m2·s)]>‘速生紫薇’[19.67μmol/(m2·s)]>‘鄂薇4号’[18.38μmol/(m2·s)]>‘鄂薇1号’[16.64μmol/(m2·s)]>‘鄂薇5号’[11.17μmol/(m2·s)];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大、叶绿素含量高则耐荫性稍强,叶片暗呼吸速率对地径影响明显。在实际栽培中,可根据生长和光合特性,同时结合培育目标合理配置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北京槲栎和锐齿槲栎的耐盐性及其机理差异,以2种槲栎的2年生幼苗为材料,用1‰~4‰的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处理,研究不同盐含量条件下2种槲栎幼苗生长、生理适应性及k+、Na+离子分布。结果表明,随盐浓度的增加,2种槲栎的总叶面积及生物量显著降低,北京槲栎降低幅度达30%,而锐齿槲栎降低幅度达到50%以上,叶片质膜相对透性总体呈增大趋势,锐齿槲栎的增大幅度比北京槲栎高29%,锐齿槲栎叶片保护酶SOD、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北京槲栎。盐胁迫下2种槲栎根系吸收的K+离子多向茎叶中运输,而吸收的Na+离子多滞留在根系中,北京槲栎能维持稳定的K+离子含量在15 mg/g左右。由比较得知2种槲栎在基质盐浓度低于3‰时都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且北京槲栎耐盐能力优于锐齿槲栎。  相似文献   

11.
水肥耦合条件与茶树生长关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年生茶树‘乌牛早’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的方法,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方程,探讨茶树生长关系组成与氮肥、磷肥及灌水用量间的关系,研究水肥耦合对茶树生长的影响,找到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指导茶园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P、水3个因素对茶树生物产量的耦合效应显著,各单因素的作用效应顺序为:N(x1)>水(x3)>P(x2);各因素交互作用效应顺序为:N水>P水>NP。本试验条件下以施氮肥0.485 g/盆,磷肥0.274 g/盆,每4~5天一次灌水,可以使茶苗达到最高生物产量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肥料的大量施入,果园土壤酸化现象日趋严重,而酸性土壤中的铝能破坏根尖结构,抑制根系伸长生长,对树体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笔者以1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o)、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富平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和新疆野苹果[M.sievesii(Ledeb.)Roemer]为材料,研究其在不添加和添加少量速效磷条件下对AlPO4的吸收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AlPO4胁迫下,5种砧木根、茎、叶各器官生物量及整株生物量从高到低分别为平邑甜茶〉八棱海棠〉新疆野苹果〉富平楸子〉东北山荆子;平邑甜茶AlPO4吸收效率最高,为8.85 mg/株,其次是八棱海棠(6.93 mg/株),东北山荆子磷吸收效率最低,仅为2.22 mg/株。少量速效磷诱导后,5种砧木的生物量和磷吸收效率均显著增加,但不同砧木增加量差异显著,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东北山荆子,其总生物量和磷吸收效率分别增加2.17倍和2.27倍,其次为富平楸子(1.55倍和1.74倍),平邑甜茶增幅最小,其生物量增加了0.44倍,磷吸收效率增加0.38倍,但砧木的磷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平邑甜茶对AlPO4的适应能力最佳,八棱海棠次之,东北山荆子最差。与添加少量速效磷处理相比,铝胁迫明显降低了各砧木根际环境的pH,平邑甜茶降低幅度最大(1.52),其次为八棱海棠(0.59),东北山荆子降幅最小,其pH仅降低0.22。  相似文献   

13.
5种绿化灌木茎叶解剖结构及耐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广西大学校园内的黄素梅、福建茶、檵木、朱槿、小驳骨等5种绿化灌木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测定各植物的茎叶解剖结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征与植物耐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灌木的叶片解剖结构中,檵木具有较大的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黄素梅的角质层厚度和表皮厚度最小,但其栅海比最高;小驳骨的气孔开度最大。在茎解剖结构中,福建茶木质部所占比例最高,韧皮部比例最大的是檵木,而小驳骨在皮层和髓比例上表现较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综合评价,5种植物的茎叶解剖指标的耐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檵木>福建茶>朱槿>小驳骨>黄素梅。  相似文献   

14.
保水缓释肥料对食用菊花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菊花生产提供保水缓释肥施用的参考依据,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和比较了保水缓释肥料和普通缓释肥料对食用菊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氮素效应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施肥(CK)、单施保水剂(B)、单施缓释肥(H)和保水缓释肥(BH)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与缓释肥处理相比,保水缓释肥料显著促进了菊花的生长,其中株高增加约8 cm、叶绿素含量提高4%以上,生物量提高25%以上;保水缓释肥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比缓释肥处理显著增加,提高氮素利用率23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保水缓释肥能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从而降低氮素淋洗流失的风险。因此,保水缓释肥对菊花肥效显著,优于缓释肥。  相似文献   

15.
鹞落坪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的差异特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水平。以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E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DBF)、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针叶林(ECF)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氮(DON)的含量。结果表明:用热水浸提的土壤DON和DOC含量分别是用KCl浸提的1.5~2.8倍。不同植被类型下,用热水和KCl溶液浸提的DOC和DON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DBF>EDBF>EBF>ECF;DONKCl的含量与DONhw的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潜在性可矿化氮(PMN)含量与DONhw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5,P<0.05),与DOCKCl含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用热水浸提的DON含量比KCl溶液浸提的DON含量能更好地指示土壤活性有机氮库。土壤MBC的变化范围在136.45~297.23 mg/kg,土壤MBN的变化范围在16.33~37.11 mg/kg,4种林型土壤MBC、MBN的特征均为:DBF>EBF>EDBF>ECF。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MBC与DOC之间以及土壤MBN与DON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MBC、MBN、DOC和DON之间有密切联系,且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活性碳氮来源不同是DOC、DON 与MBC、MBN相关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置全素(control)、缺氮(-N)、缺磷(-P)、缺钾(-K)、缺钙(-Ca)、缺镁(-Mg)、缺硫(-S)7 个处理,对广州红花油茶幼苗进行缺素施肥试验,通过测定苗高、地径、叶面积以及叶周长等指标,探究不同缺素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N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苗高和地径影响最大,表现为抑制作用;(2)各缺素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苗高影响顺序为:-N>-Ca>-K>-Mg>-S>-P,对地径影响大小顺序为:-N>-S>-Ca>-Mg>-P>-K;(3)缺素处理对幼苗叶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