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ilg.  KS 于基成 《杂粮作物》1993,(3):46-48,53
在印度,玉米(Zea mays L.)收获前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多年存在的问题。Barry(1987)和McMillan(1983,1987)报道了生长期玉米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可归因于害虫的危害。Walsh和Riley(1960)报道,一种褐绿色真菌(可能为黄曲霉)在发育中的玉米果穗上迅速生长,而玉米曾受到棉铃虫危害。本文讨论对害虫和捕食性鸟类的鉴定及它们对黄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缺磷是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植物在磷的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着基因型差异.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丰富,但我国玉米自交系的磷吸收利用效率性状的差异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磷肥长期定位田,通过两年试验,鉴定了100份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以产量和苗期缺素症为指标,选出部分磷高效玉米自交系,其中早熟型的有45(小白磁)、90(97-42-1)、46(早27)、33(陕综3号)和24(原黄81),中熟的有15(原引1号)、14(许1)和87(齐205).同时,初步探讨了玉米自交系成熟期、株型和耐低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4个县(市/区)、424个地点的玉米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气候变暖条件下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有20余种,隶属5个目13个科,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最多,共涉及8个科16种害虫,占害虫种类的70%以上;新发现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3种。蛴螬和金针虫是苗期主要害虫,平均有虫田率分别为24.90%和27.76%,有虫田率从西部到东部递减,中部平原区有虫田被害株率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随着吉林省玉米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免耕等新耕作方式推广,蛴螬和金针虫2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余害虫有虫田率均在5.00%以下,未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虫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总结玉米对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抗虫机制。玉米的抗虫性与丁布含量、蛋白质种类及含量、蛋白酶抑制剂、植物组织或器官硬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综述玉米对4种主要害虫抗虫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进展,将这些QTL与目前已知的抗虫相关基因和经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获得的候选基因进行对比,并对重叠基因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玉米生育初期害虫,金针虫类幼虫已广为人知。但近年在北海道各地发生得最多的是夜蛾类幼虫(真野,1977)。本文以北海道东部的旱作地带为调查中心,介绍玉米生育初期害虫的有关种类和主要种类的生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为玉米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GM使玉米根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均显著提高;接种GE显著降低了玉米根冠比、株高和根系磷吸收效率。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根系隔尼龙网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长和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根系的磷含量;根系隔塑料膜处理对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磷吸收效率均起显著降低作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8.
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在玉米上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尤其在亚洲、非洲的炎热、潮湿地区更为严重。其危害形式主要是引起叶损伤、枯心、矮化、茎穿孔和茎破裂。在玉米作物种植较少或没有害虫防治措施的耕作条件下,由于这种害虫的危害造成低产。虽然在某些国家如肯尼亚常常通过施用杀虫剂来保护作物免遭害虫危害。但是如果不及时得以保护,一些感虫品种和杂交种会受到严重危害。此时抗性品种和杂交种在防虫上显示出较大的  相似文献   

9.
赵冬晓  刘标 《玉米科学》2016,24(5):167-17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Bt玉米的重要靶标害虫之一。规避行为可以减少害虫与Bt玉米的接触而降低生理抗性选择压力。通过比较棉铃虫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的行为反应评估棉铃虫对Bt玉米的行为规避能力,产卵选择结果显示,棉铃虫成虫在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无选择条件下,仍然出现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的现象。幼虫实验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在Bt玉米植株上的居留时间显著短于在常规玉米上的居留时间。研究结果证明,棉铃虫对Bt玉米具有一定的行为规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金君 《杂粮作物》1993,(4):38-41,27
玉米花前期鳞翅目蛀茎幼虫世代在玉米生产上引起的经济损失遍及全世界。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来防治害虫是一种有效而且有益于环境的方法。已拥有一批抗欧洲玉米螟(ECB)、巨座玉米螟(SWCB)和草地粘虫(FAW)的玉米种质(Barry和Darrah,1978等)。  相似文献   

11.
张觉晚 《茶叶科学》1966,3(1):41-46
敌敌畏(DDVP)和杀螟硫磷(Sumithion)是近年来新出产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国内用于防治水稻及蔬菜等作物害虫,效果良好。为了探求对茶树害虫的药效和寻找防治茶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安全药剂,我站于1964年将此两药剂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刺蛾(Thosea sp)、四点刺蛾(Parsa Consocia Walker)、青剌蛾(学名待定)、茶叶斑蛾(Eterusia aedea L)、大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benescr  相似文献   

12.
50%嘧啶氧磷乳剂是新型的有机磷杀虫剂,为了摸索嘧啶氧磷对棉虫的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室内、外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方法 1、试验用药为江西农药厂的50%嘧啶氧磷乳油,棉花品种为沪棉204。 2、试验田面积6分,共设六个处理。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绍长  龚江  王军 《玉米科学》2003,11(3):085-089
在土沙混合基质中设置高磷(97.66μg/g速效磷)、低磷(17.11μg/g速效磷)两种供磷水平,对所收集的4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耐低磷营养特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低磷胁迫下,供试材料大多数属于磷中低效吸收和低效利用型,只有1个自交系具有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型特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耐低磷胁迫基因型的缺乏。  相似文献   

14.
仓虫是热带地区产稻国家的严重害虫,因为这些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大多适合于这类昆虫的生长和繁殖。在各种为害稻谷的仓库害虫中,米象(Sitophilus oryzae)、玉米象(S. Zeamais)和谷象(S. granarius)损害最大。它们是稻谷和大米的严重害虫,其幼虫和成虫在谷粒内蛀食并造成主要损失。饲养象虫的方法已趋完善。现仅有少数几个实验室进行了水稻抗象虫的筛选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类别杀虫剂对玉米穗期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控应用前景,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玉米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对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值分别在0.29~0.51、0.17~0.51、0.03~0.20、0.61~8.32 mg/L;辛硫磷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毒力分别为127.76、80.57、62.11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6种杀虫剂对玉米穗期害虫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各处理对穗虫防治效果较高,防效在73.29%~83.52%,显著高于甲氧虫酰肼、辛硫磷各处理防效,能有效控制玉米穗期害虫危害。综合室内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氯虫苯甲酰、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在玉米穗期害虫防控上具...  相似文献   

16.
玉米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及时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6月6日至2008年9月23日系统调查了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动态变化,并运用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相异性指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结构和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田共有害虫和天敌11目32科44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Fitch)]为玉米害虫群落中的最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0.0002~0.3889;多样性指数在2008年8月7日和2008年8月21日达到两个高峰值;害虫及天敌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一致,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玉米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振营  石洁  董金皋 《玉米科学》2012,20(1):132-134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玉米上的新害虫,2005年首先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和北京7省(市)暴发危害,对夏玉米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结合二点委夜蛾近年来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结果,对2011年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 Elora 研究站进行的玉米高产试验中,玉米幼苗的磷素营养似乎对最终产量有较大的影响(Miller 等,1987)。当N 和 K 充足时,由于磷肥超过常量会使玉米产量有较大的增加。在5至6叶期由于施磷量较大而使幼苗磷的浓度和干重增加,看来是玉米幼苗磷素营养的改善导致了产量对磷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在滴灌条件下,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设4个施肥处理:CK(对照)、T1、T2、T3,探究氮、磷、钾肥分次施肥处理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夏玉米对氮素和磷素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均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钾素为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吸收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43.05%~54.07%、41.76%~52.27%,钾几乎不再吸收(T3处理除外)。处理间比较,玉米V12期T3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低于T2处理29.18%(2019年)和CK处理17.61%(2020年);吐丝期T1处理钾含量显著高于T3处理30.73%(2019年)和20.51%(2020年)。与CK和T2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成熟期深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各分次追肥处理百公斤玉米子粒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均值分别为2.31、0.90、2.09 kg。综合分析,在T1处理基础上推荐黄淮海夏玉米滴灌条件下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氮、磷、钾分次施肥比例为40%:20%:40%、35%:25%:40%、75%:25%:0,可更好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相似文献   

20.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对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较好,雌穗防效分别为83.8%、88.2%、77.9%,植株防效为84.1%、88.4%、78.3%;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产15.0%、17.0%和13.7%,比药剂对照48%氯吡硫磷乳油增产4.9%、3.1%和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