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贸易购买方式从美国引进优良牧草-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多年生香豌豆引种后的适应性很强,适生中心区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三副区和冲积平原区;一般适生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四副区、五副区;适生边缘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五副区。其生长迅速,产草量很高,产草量鲜重可达80t/hm^2,为紫花苜蓿的2倍以上;生态经济利用价值很高,粗蛋白含量为27.92%,粗脂肪为3.16%,适口性好;枝叶氮、磷、钾含量高,特别是通过其根瘤的固氮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与其间作的林木快速生长;草层茂密,根系发达,水土保持作用很好;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在饲料、园林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甘肃西峰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8~2001年在甘肃西峰东湖园艺场对引自美国的3个豆科牧草品种和3个禾本科牧草品种进行了生长状况观测和室内营养成分分析,其中多年生香豌豆、牧场草、黄兰沙梗草、康巴早熟禾生长良好,适应性强、产草量高、利用价值好,值得在黄土高原等类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香豌豆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美国引进优良豆科牧草———多年生香豌豆(Lathyruslatifolius),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引种栽培并与14种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是营养丰富的优质牧草,粗蛋白质、磷含量、粗纤维含量在各生育期变幅小,故其结荚和成熟期的饲用品质相对较好。但其含钙量较紫花苜蓿及红豆草低,青草能量相对较低。因此,在用多年生香豌豆饲喂家畜时,应配合高能饲料和钙补充饲料饲喂。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豆科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蒲小朋  董世魁等 《中国草地》2001,23(3):17-21,25
在天祝县金强河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18份引种材料中草原绿色豌豆、7705豌豆和无叶豌豆等一年生豆科牧草出苗早、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是较为理想的引种材料;二年生豆科牧草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第1年的经济性状与一年生豆科牧草相当,可以用其代替某些一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豆科牧草越冬率极低,不适合该地种植,多年生抗寒豆科牧草的选育是该地的一项长期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豆科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祝县金强河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18份引种材料中草原绿色豌豆、7705豌豆和无叶豌豆等一年生豆科牧草出苗早、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是较为理想的引种材料;二年生豆科牧草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第1年的经济性状与一年生豆科牧草相当,可以用其代替某些一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豆科牧草越冬率极低,不适合该地种植,多年生抗寒豆科牧草的选育是该地的一项长期工作。  相似文献   

6.
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建忠 《草业学报》2003,12(6):93-98
多年生香豌豆从美国引种后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适应性较强。结合气候相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引种栽培试验,得出多年生香豌豆的适生中心区位于气温适中的黄土高原中部呈西南~东北走向的一个狭长地带,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沟壑区二副区、三副区以及太行山西部山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Regar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后的适应性很强 ,除风沙区为一般适生区外 ,其他各类型区均为适生中心区。其生长迅速 ,产草量较高 ,草质适口性好 ,生态经济利用价值很高 ,栽培技术简便易行 ,是黄土高原十分理想的一种兼用型引进牧草 ,在饲料、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寒牧区牧草品种短缺,引进优良牧草对于高寒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引进饲用黑麦草品种在高寒地区种植,结果得出该品种在高寒地区生长的平均株高为170 cm左右,鲜草产量达60 000 kg/hm2以上。表明该品种抗旱性、抗寒性较高,适应性强,很有推广种植价值。  相似文献   

9.
紫茎泽兰对16种牧草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目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给当地草地畜牧业带来极大危害。牧草替代种植是紫茎泽兰严重危害地区草地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检测了紫茎泽兰地上部分5%的榨取液对我国亚热带种植的16种主要牧草,共38个品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对多数牧草发芽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只对少数牧草的发芽率、死亡率和败育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所有幼苗生长都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紫茎泽兰对不同草种的化感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对种内不同品种间的影响差异较小,对少数草种的化感作用不明显;紫茎泽兰对部分牧草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根据化感作用检测结果,初步认为非洲狗尾草、鸭茅、紫花苜蓿、大翼豆、箭筈豌豆和光叶紫花苕是紫茎泽兰牧草替代种植的适宜草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活体测定3年生香豌豆(Lathyrus pratensis L.)分枝期和初花期的光合蒸腾日变化特征,分析其与生理生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阐明生理生态因子在多年生香豌豆光合蒸腾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分枝期与初花期多年生香豌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分枝期的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初花期的光合"午休"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分枝期和初花期叶片Pn均与大气湿度(RH)(r=0.7695,r=0.6955)显著正相关,分枝期叶片蒸腾速率(Tr)与大气CO2浓度(Ca)(r=-0.6643)显著负相关;初花期叶片Tr主要影响因子是大气温度(Ta)(r=0.9362);气孔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多年生香豌豆光合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采取人工植被修复措施后生态修复区治理前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植被覆盖度、生态脆弱性指数以及水土保持能力随修复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增强。经过10年的治理,两个修复区NDVI 0.5的平均面积占比从0.61%增加到34.52%;植被覆盖度>60%的平均面积占比增加了52.46%;微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平均上升至76.20%,水土保持能力较好的面积平均占比提高到59.07%,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呈变好态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牧草既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主要就狼尾草属牧草的植物学特性、品种资源及生态分布状况、遗传多样性、生理生化、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狼尾草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超  薛忠民  焦锋 《蚕业科学》2012,38(1):146-151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荒漠化是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灾害,桑树以其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成为该地区的经济与生态型树种。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的适生桑树种质资源,并形成高大乔木桑、梯田埂桑、桑草间作坡地桑、沙地灌木桑等多种桑树类型与栽植形式,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护和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介绍陕北黄土高原桑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不同生态类型桑树栽植与收获技术,以及桑树对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诠释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侵蚀区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及其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技术,并对其发育初期的水保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撒播粉碎后的自然生物结皮,培育1个雨季即可形成盖度高达30%-60%的人工生物结皮,其主成分不变;人工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水保效应,其中室内培育的生物结皮在坡度5°、雨强46.8mm°h-1、历时1h的模拟降雨条件下可减少49%-64%的径流,消除土壤侵蚀;同条件下野外培育的生物结皮在无植被时对径流影响不明显,但全年可减少26%的土壤侵蚀,有柠条植被时全年可减少11%的径流和39%的土壤侵蚀;在黄土高原侵蚀区以人工生物结皮进行大规模的水保治理成本较低,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35,自引:14,他引:21  
草原是西部地区最脆弱的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关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草原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引发机理,查明了西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解决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经济落后和社会不稳定的有效途径。总体建设上突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遏制土地荒漠化;区域建设上突出水源涵养区、风沙区、水土流失区和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上突出区域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技术选择上突出高新技术。并提出了西部草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还草中牧草生产的优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四川草原》2003,(2):38-40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重点从牧草在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林木生长、发展畜牧业生产及所产生的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种植牧草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崴  何京丽  荣浩  席荣 《草业科学》2009,26(1):40-44
水土流失是我国牧区所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从牧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各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经验出发,着重说明了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对于牧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意义重大,同时,必须正确分析掌握生态系统内在关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地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修复,为今后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期TM影像数据,运用ArcGIS 9.2软件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研究呼伦贝尔森林-草原区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动态,以了解呼伦贝尔森林-草原区土壤侵蚀的强度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5-2000年微度侵蚀面积净减少4484.11 km2,而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增加了4418.84 km29、0.26 km2、3.81 km27、.47 km22、.84 km2,说明1995-2000年5年中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呈逐年增强趋势;2000-2005年微度侵蚀面积净增8497.84 km2,轻度和中度侵蚀分别净减少了8206.88km2和224.55 km2,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减轻趋势,说明2000年以来,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较以前有明显改观;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区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预测,2010年和2015年轻度以上侵蚀面积与2005年相比有41.4%的土壤侵蚀面积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9.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本文从野牦牛的分布、类型、种群数量以及主要地理分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同时讨论了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措施,对促进高寒牧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