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组织形式。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家庭农场挂帐问题,是农场发展的一大隐患。在调研湛江农垦华海公司家庭农场挂帐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导致家庭农场挂帐的原因,提出确立"职工为本"指导思想、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优化作物与用地结构、实施标准化作业等规避家庭农场挂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对于农垦系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垦系统就兴起了创办职工家庭农场的热潮,并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万个职工家庭农场;陌生是因为现代家庭农场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职工家庭农场与现代家庭农场形似而神不似。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一,现代家庭农场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1号文件中出现。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一)家庭农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家庭农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这意味着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要远  相似文献   

4.
农垦30年前兴办的职工家庭农场,彻底打破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化经营在农业生产及购销中的弱势地位问题暴露无遗,实质上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此外,家庭农场凭一己之力很难应对各种病虫和自然灾害,分散经营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之路,用公司化经营解决家庭农场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5.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既满足了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是适合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经营要求,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农场,顾名思义是指以家庭为单元的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类型,家庭农场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与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相比,一方面,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可以最大限度规避农业生产中难以克服的高监督成本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可以基于其生产经营能力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7.
龙凯 《中国农垦》2012,(12):58-59
随着国有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场场办企业逐步退出国有系列,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国有农场内部原有财务核算体制已不能适应农场新形势下服务农垦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大农场财务管理力度,全面推进农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体现会计工作监督和服务两大职能,国有农场组建了会计核算中心,在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资金风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163-165
黑龙江省农垦区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家庭农场这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黑龙江省农垦区早已形成,同时占据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的重要位置。通过介绍黑龙江省农垦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黑龙江省农垦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最后为黑龙江省农垦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出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闽政办[2015]91号),培育一批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有良好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有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家庭农场示范场,遴选储备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项目,我市参照《福建省家庭农场示范场评定办法》(闽农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文章就近几年来彭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情况,找出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垦系统即大力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年来,许多垦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也方兴未艾。垦区的长期实践,无疑为农村发展家庭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这一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平阴县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农场是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其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布局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对当前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推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市延庆县西瓜生产较为成熟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为例,对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家庭农场模式下从事西瓜生产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总结了北京市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的经营主体短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提高农场主科技素质、创新家庭农场金融政策等建议,为北京西瓜产业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发展现状(一)产业结构情况种植业家庭农场1 086个,占总数的31.5%,主要生产经营粮食、烟叶、蔬菜、果品、药材、苗木等。养殖业家庭农场1 763个,占总数的51.2%,主要生产经营生猪、肉牛、羊、家禽、水产等产业。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597个,占总数的17.3%,主要生产形式为粮食+生猪,水果、苗木+生猪等。(二)流转土地情况全市各类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1.95万hm2,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5.5%。流转土地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家庭农场有18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0.5%。土地流转价格为500~1 200元/667m2。(三)生产经营情况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家庭农场年经营总收入为8.4亿元,平均每个农场收入24.4万元。其中:10  相似文献   

16.
<正>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以来,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而"家庭农场"做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现,实践证明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3,(24)
迎新辞旧岁家庭农场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将是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垦》2013,(3):26-26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垦系统即大力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年来,许多垦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也方兴未艾。垦区的长期实践,无疑为农村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丰富的、可参考的"农垦样本"。而地方政府发展农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什么是家庭农场?农业部的权威解释是: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堤上胡村胡文彬的家庭农场里,我们看到了家庭农场的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