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无损检测澳洲坚果含水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究澳洲坚果(Macadamia ternifolia F. Muell.)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测定其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干燥过程中澳洲坚果的水分态及其分布,建立含水率与低场核磁总信号幅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澳洲坚果的干燥速率越大,达到恒质量的时间越短,但是比较干燥后澳洲坚果的品质发现变温干燥方式(30℃2 d→38℃2 d→45℃至结束)相对较好;在干燥过程中,自由水、半结合水的含量逐渐降低,结合水的含量先下降后有所上升;干燥过程中澳洲坚果内水分分布不均匀,水分由内向外扩散;拟合得到澳洲坚果含水率与低场核磁总信号幅度的线性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04,经检验该曲线预测性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5.89%),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作澳洲坚果含水率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2.
用低场核磁研究烫漂对甜玉米水分布和状态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该文旨在用低场核磁(NMR)及其成像技术(MRI)研究甜玉米粒中的水分布和水状态,为探讨烫漂后甜玉米失重和热特性参数变化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通过T2加权成像技术,观察到烫漂后的甜玉米粒出现新的水信号分布区;通过研究烫漂时间和温度对甜玉米粒横向弛豫信号的影响,发现弛豫时间为450~750 ms和50~70 ms的结合水的百分比例明显变化,并具有一定规律,这种变化是由于淀粉糊化造成的。研究表明,烫漂改变了甜玉米中水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低场核磁技术揭示了甜玉米水状态的变化规律,为食品加工过程中物性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量化评价夏橙化渣程度,利用仪器检测的指标建立夏橙感官化渣程度的预测模型,采集了湖北宜昌秭归的9种夏橙总计270个样品,首先测定了影响夏橙样本化渣程度的粗纤维成分含量,进行了夏橙化渣程度的感官评定分析,再利用质构仪的压缩试验、质地剖面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试验、剪切试验模拟了口腔咀嚼果肉的过程。结果表明,粗纤维成分含量与质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质构参数与感官化渣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十分显著,说明夏橙质构特性可以表征果肉的化渣性。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以仪器测得的质构特征值为自变量,感官化渣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决定系数R2为0.73的预测模型。由此表明,基于质构特性建立的夏橙化渣程度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地评价夏橙的化渣程度,利用质构特性取代感官评定评价夏橙化渣程度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夏橙化渣程度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LF-NMR及不同干燥方法的哈密瓜片含水率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建立稳健、适用范围更广的哈密瓜片含水率预测模型,采用不同干燥方法(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和红外辐射干燥(Infrared drying,IR)),在相同温度水平下(50、60、70℃)对哈密瓜片进行干燥,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对比分析干燥过程的水分迁移规律及2种干燥方法间的差异,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无论HA还是IR,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有利于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且IR与HA相比干燥时间缩短20.0%~37.5%。经LF-NMR分析,在HA和IR过程中,自由水峰面积逐渐降低,不易流动水峰面积及结合水峰面积呈波动变化;自由水峰顶横向弛豫时间不断降低,不易流动水峰顶横向弛豫时间因干燥方式和干燥温度的差异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与HA过程中结合水峰顶横向弛豫时间逐渐降低不同,其在IR干燥初期短暂上升,后呈下降趋势。基于HA、IR数据集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哈密瓜片含水率预测模型中,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模型预测决定系数RP2 大于0.99,表明PLSR结合LF-NMR可实现哈密瓜片含水率的快速检测,且不受干燥方法不同引起水分状态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基于LF-NMR和多加工手段的果蔬含水率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与穗轴特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玉米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及其与穗轴特性的关系,对于实现高质量粒收,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8—2020年在四川中江同一地块,采用同一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分期收获试验,调查籽粒含杂率、各杂质组分绝对含量、穗轴弯曲强度和含水率,探讨各收获期杂质组分和穗轴特性变化规律,以期明确籽粒含杂率与穗轴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随收获期推迟,籽粒含杂率、杂质中穗轴绝对含量和穗轴含水率显著降低,穗轴弯曲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收获期穗轴均是主要的杂质成分,比例达32%~79%,平均为51.45%。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和穗轴含水率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不相关,与穗轴含水率呈指数关系(y=0.045 6e~(0.063 7x),R~2=0.774 7, n=75),玉米穗轴含水率降低至65.72%以下收获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可降至3%以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相同收获期或穗轴含水率相近时,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关系不大。穗轴作为玉米机械粒收主要的杂质成分,其含水率能很好解释籽粒含杂率的变化。生产上选择和选育玉米穗轴脱水快、含水率低或通过推迟收获期在玉米穗轴含水率较低时进行机械粒收,可显著降低机械粒收含杂率。  相似文献   

6.
水分亏缺程度对变量灌溉水分传感器埋设位置预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土壤黏粒含量遴选可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的点位,是确定变量灌溉系统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埋设位置的重要方法。为了评估水分亏缺程度对传感器埋设位置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在不同土壤可利用水量管理区内设置不同的水分亏缺灌溉处理,基于土壤含水率时间稳定性原理,分析了水分亏缺程度和土壤性质对冬小麦主要根系层内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结构相似性和直接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土壤性质和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在土壤砂粒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1区,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结构相似性仅在2016年的雨养处理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在土壤剖面质地均匀的2区,2016年的雨养和高、中、低水分亏缺处理和2017年的中、低水分亏缺处理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冬小麦主要根系层内,不同土壤性质管理区直接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占总测点数的比例基本相等。受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1区直接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的测点比例随水分亏缺程度减小而增加,2区则呈先减小后略有增加趋势。除2016年高水分亏缺处理外,0~0.2、0.2~0.4、0.4~0.6 m土层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的黏粒含量与该土层平均黏粒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2 a拟合系数变化范围为0.66~1.03,且2017年拟合系数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因此,在砂壤土地块变量灌溉管理区内,基于管理区平均土壤黏粒含量进行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位置遴选时,需根据拟采用的水分亏缺管理模式对拟合系数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研究冷却条件对猪肉保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为了通过水分分布信息,深入了解冷却条件对猪肉保水性的影响,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研究了不同冷却条件下猪肉的水分分布及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冷却猪肉低场核磁共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谱中出现4个水分峰,其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20(150~500μs),T21(1~3ms),T22(40~50ms),T23(150~400ms)。滴水损失、蒸煮损失与T22,T23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自由水含量(pT23)与滴水损失的相关系数为0.858。冷却过程中不易流动水(pT22)先增加后减少,自由水(pT23)先减少后逐渐增加。与常规常湿冷却相比,两段式快速冷却使胴体的冷却失重降低了0.3%,高湿冷却使胴体的冷却失重降低了约0.5%,显著提高了保水性(P<0.05)。核磁成像显示,相对湿度95%处理组冷却猪肉表面的自由水比相对湿度80%处理组多。该研究结果对猪肉冷却工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寻求较佳浸种方法,该文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浸种方式及浸种溶剂对水稻种子吸水量的影响。试验利用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谱分析了水稻种子的水分状态变化及吸水特性,发现浸种过程改变了水稻种子内部的水分分布情况,水稻种子吸水量对初始含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各种浸种方法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连续浸种4 h、浸种3 h-晾干1 h-浸种1 h、浸种2 h-晾干1 h-浸种2 h及浸种2 h-晾干2 h-浸种2 h这4种不同的浸种方式时,浸种2 h-晾干1 h-浸种2 h的间歇浸种方式吸水率较高;采用清水、强氯精300倍液、饱和澄清石灰水、质量分数为40%福尔马林的50倍液、100倍液及200倍液6种不同的浸种溶液时,应用质量分数为40%福尔马林50倍液药剂时吸水率较高。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揭示了水稻种子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为浸种过程中吸水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干燥方式对柠檬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柠檬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真空冻结冷冻干燥、传统冷冻干燥、热风干燥3种方式进行对比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冻结冷冻干燥柠檬片工艺耗时比传统冷冻干燥节省5 h,但是热风干燥2倍以上;耗电量比传统冷冻干燥节省14.27%,但是热风干燥5倍以上;真空冻结冷冻干燥、传统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柠檬片维生素C保存率分别为66.03%、45.45%、19.14%,复水比分别为4.60、3.97、2.24,差异显著(P0.05);热风干燥柠檬片色差值显著(P0.05)高于两组冷冻干燥柠檬片,而两组冷冻干燥柠檬片色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真空冻结冷冻干燥柠檬片中5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保存率显著(P0.05)高于传统冷冻干燥柠檬片,热风干燥柠檬片保存率最低(P0.05)。3组干燥柠檬片残留水均呈现自由水、不易流动水、结合水3个横向弛豫时间峰位,干燥样品残留水分中结合水占比例最高,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占比例较小,热风干燥柠檬片横向弛豫时间峰位相对其他两组呈现小幅度的右移趋势;两组冷冻干燥柠檬片感官特征总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热风干燥柠檬片在色泽、质地、柠檬味上远不及两组冷冻干燥柠檬片感官特征丰富。真空冻结冷冻干燥是高附加值柠檬片的首选干燥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柠檬片干燥加工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对农田土壤养分及重金属的影响,选取宁夏固原市6家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分别采集施用与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样品,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综合指数评价分析土壤养分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项重金属指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P0.05,表明施用与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各企业农田土壤中各项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企业土壤环境综合指数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P0.05,表明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整体环境质量与未施用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土壤各项重金属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论相互印证。土壤养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P0.05,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各项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参考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标准的综合指数评价法分析,农田土壤养分由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时的中级(土壤养分综合指数I=53)水平提升到施用后的高级(I=83)水平。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不会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Tacle and Clara [Monreal clementine (Citrus clementina Hort. ex Tan) x Tarocco orange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are two new triploid citrus hybrids developed by the CRA-Istituto Sperimentale per l'Agrumicoltura (Acireale, Italy). The fruits are easy-peeling and juicy, have a pleasant taste like the Tarocco orange, and are sweet like the Monreal clementine. In addition, a distinctively attra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mandarin-like fruits is the red-pigmented flesh 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anthocyanins. This study reports the juice quality attributes of fresh fruits harvested at different ripening stages and of cold-stored fruits kept for 104 days at 6+/-1 degrees C and 90-95% relative humidity. Physico-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fresh-fruit juice yield ranged between 39 (Tacle) and 41% (Clara); these values were 11-14% lower after 104 days of storage. Vitamin C content in the Clara juice was decisiv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acle juice. Juice anthocyanins and other polyphenols increased during cold storag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low-temperature storage enhances the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Tacle and Clara fruit juices.  相似文献   

12.
碰柑贮藏中期,囊辦注射~(14)C-葡萄糖后,在枯水果和正常果的果皮和非标记囊辦均出现放射性活度,并以标记囊辦及其对应果皮为中心,向周围递减,这可能是物理扩散的结果。初枯果果皮放射性活度显著低于正常果,而其不溶物的放射性活度和呼吸强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14)C-葡萄糖在初枯果果皮之间或囊辦之间的扩散显著比正常果容易。这说明枯水的起因并非果肉营养物向果皮转移,而可能与衰老有关。在枯水发展过程中,全枯果果肉有24.65%的~(14)C-葡萄糖转化为不溶性物质,显著高于正常果的6.41%;中枯果和全枯果的呼吸强度分别为17.18ml/h·kg 和23.64ml/h·kg,显著高于正常果的11.03ml/h·kR。因此,我们认为椪柑在枯水过程中,果肉可溶性营养物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转化为不溶性物质向果皮转移和呼吸消耗。  相似文献   

13.
长期干旱环境对柑橘生长及养分吸收和相关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长期干旱环境下柑橘生长及养分吸收和相关生理响应的特点,探索长期干旱对柑橘的不良影响,以红橘(Citrus tangerina Hort.cv."Chuanju")为材料,以有灌溉条件为对照,在贵州北盘江喀斯特河谷长期自然干旱环境下连续4年观察和取样分析测定红橘的物候期,新梢和果实生长发育状况,叶片寿命,果实及叶片N、P、K、Ca、Mg、Fe、Cu、Zn、B等元素的含量,分析果实生理病害与干旱及元素含量的关系;测定与抗旱相关的形态、组织解剖及生理特征,研究红橘对长期干旱的生理响应与适应长期干旱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干旱环境下红橘新梢生长、开花及生理落果物候期明显推迟,果实成熟期提早,叶寿命缩短;新梢短而细且数量及叶片数减少,枯死严重;叶片革质化程度加重,叶片变小变厚,新梢叶缺N、Zn、Fe、B等症状明显;果实的鲜重、干物质质量、水分含量、种子数、果汁含量减少,春梢叶中N、P、K、Ca、Mg、Fe、Cu、Zn、B及果实的N、P、Ca、Fe、B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果皮流胶和汁胞粒化程度加重,品质下降;叶片的栅栏组织增厚,海绵组织变薄,组织紧密度和气孔密度增大,气孔变小,组织疏松度降低;在周年中叶片的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临界水分饱和亏增大,失水速率及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变小,Pn及Tr明显降低,夏季的WUE明显提高。红橘适应长期抗旱的能力强。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红橘的生长节律、植株及叶片形态和寿命、叶片厚度及组织结构、气孔密度与大小、叶片的临界水分饱和亏、失水速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都发生了有利于抵御长期干旱的特异性变化。长期干旱是导致红橘树冠枝梢大量枯死、果实发育缓慢变小、种子败育、果皮流胶及汁胞粒化和果实及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低场核磁和差示量热扫描的面条面团水分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差示量热扫描(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2种技术,测定不同真空度(0、0.06、0.09 MPa)和搅拌时间(4、8、12 min)下面团中水分的形态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2种技术测定水分形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态存在。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的水分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粉(济麦20)制作面团的水分自由度较低。真空和面(0.06 MPa)可以促进水分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面团中水分子流动性,促进水分结构化;而非真空或过高真空度均会导致面团中水分自由度增加。济麦20、济麦22小麦粉和面时间为8 min时,面团水分流动性较低;而宁春4号小麦粉面团在4 min时,水分自由度较低;继续搅拌,深层结合水减少、弱结合水增多。LF-NMR和DSC测得面团水分状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测得的弱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DSC测得的可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695),且深层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非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564)。研究结果为认识制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优化和面工艺和调整产品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小麦粉面团形成过程水分状态和比例、面团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粉质仪和拉伸仪表征的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认识面团形成过程表征筋力强弱的物质基础和变化机理。选用中筋(宁春4号)和强筋(师栾02-1)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粉质仪和面过程、拉伸仪醒发拉伸过程不同时间点面团水分状态和比例的变化;利用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分析面团形成过程不同取样点蛋白质和淀粉的分布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面粉原料中主要为弱结合水。面粉在粉质仪加水搅拌形成面团后,水分状态和比例发生显著变化,面团中的水可以分为强结合水(T_(21))、弱结合水(T_(22))和自由水(T_(23))。面团搅拌形成过程中,中筋小麦品种宁春4号面团中的强结合水比例显著降低;师栾02-1的强结合水的弛豫时间在和面终点消失,弱结合水的弛豫时间显著延长,而自由水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强筋小麦粉强结合水的保持时间较长。拉伸过程加盐和不加盐对同一取样点、同一种水分状态之间的水分弛豫时间和比例无显著影响;宁春4号自由水的弛豫时间在加盐和不加盐处理时都显著缩短(P0.05)。湿面筋含量高、筋力较强面团的蛋白质网络结构致密。粉质仪和面过程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弛豫时间和比例的变化,与面筋含量和强度有关。该结论可为面制品加工过程和面工艺选择与优化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场NMR对羊肉贮藏过程中pH值和TVB-N的预测及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贮藏条件下羊肉新鲜度检测的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通过分析冷冻(-18℃)与冷藏(4℃)条件下羊肉的LF-NMR弛豫特性变化,及测定羊肉的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的变化对其新鲜度进行分析检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羊肉pH值、TVBN含量与其LF-NMR弛豫特性的相关性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羊肉中pH值、TVB-N含量均逐渐增大并符合二项式关系,且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和R~20.97。横向弛豫时间T_(22)、T_(23)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缩短,T_(22)与贮藏时间呈线性关系(R~20.98),T_(23)与贮藏时间呈良好二项式关系(R~20.97),T_(2b)、T_(21)变化无规律且不显著。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峰面积比例S_(22)逐渐下降、S_(23)呈上升趋势(R~20.97),S_(2b)、S_(21)无明显变化规律。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TVB-N含量与T_(23)、T_2,pH值与T_(22)、T_2可建立良好的相关性模型(R~20.96)。模型验证合理,表明利用LF-NMR弛豫特性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羊肉pH和TVB-N含量预测是可行的,这为通过LF-NMR弛豫特性对羊肉的新鲜度的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不同丘陵地柑橘果园锦橙果实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 ,2个试点柑橘果实采后活性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峰值滞后于活性氧 ,低温贮藏活性氧与几种膜保护酶活性均明显下降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值较高。活性氧代谢还与植物内源激素、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及果实品质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To enhance the shelf life of a late variety of Moroccan Citrus clementina (Nour), ionizing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at 0.3 kGy, as well as washing (cold water) and waxing treatme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espite the irradiation treatment, the washing and waxing treatment do no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 clementina, but rather result in yellower peels, peel injury, and reductions of vitamin C content, acidity, and soluble solids. However, gamma-irradiation alone enhanced significantly (p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2)反演谱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农业,但当前对T2反演谱的解译尚停留在水分相态分布层面。为探索从物质成分角度对种子T2反演谱进行解译的新方法,该研究以银杏种子为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并对比银杏鲜种、种子粉末及其主要成分试样的T2反演谱,分析各信号峰的形成机理,并以此为依据对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解译。研究结果表明:淀粉与蛋白质混合试样T2反演谱的峰T21、T22、T23以及淀粉与油脂混合试样的峰T24在峰顶时间上和种子粉末试样相对应信号峰完全一致;在物质成分及配比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种子粉末试样T2反演谱的峰T21~T24的峰顶时间较鲜种分别相差12.98%、32.21%、13.02%、0%,T21、T22峰比例较鲜种分别偏少41.72%、29.33%,T23峰比例偏多92.26%,T24峰比例偏少91.71%,说明种子组织结构会对其内部水分的弛豫时间和相态分布比例造成一定影响。仅从物质成分角度考虑,种子内水分的弛豫时间主要在淀粉、蛋白质的影响下表现为T21、T22、T23,在淀粉和油脂的影响下表现为T24。由此认为峰T21、T22主要为吸附在淀粉和蛋白质上相态不同的结合水的信号,峰T23为主要被淀粉和蛋白质束缚后产生的半结合水的信号,峰T24主要为种子中自由水的信号(少量源自油脂)。此外,种子即将裂壳时将形成T2a(峰顶时间在10 ms左右)、T2b(峰顶时间>1 000 ms)2个新信号峰,可作为预示种子萌发状态即将发生重要变化的"预兆峰"。提出的从化学组分及核磁检测原理角度对银杏种子萌发过程T2反演谱进行解译的新途径,可为基于LF-NMR方法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进行活体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