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带宽(15 m,30 m和50 m)进行带状皆伐,2年后对采伐后的林地和对照林分林下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带状皆伐后,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天然更新树种种类较对照增加,平均高也增加,并随着皆伐带宽的增大而增多;皆伐后喜光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重要值增加,耐阴植物重要值降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低于对照林分,灌木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对照林分,皆伐带宽越大,草本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就越低,灌木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大明山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正负效应,强度干扰,包括大面积采伐森林,物种的过度利用,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和炼山造林,毁林开荒和大规模引入新的物种,农药的施用和环境污染,林区采矿等经济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低强度干扰(小面积皆伐,择伐和小面积火灾)增加生物多样性,尤其在增加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方面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黑茶山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油松天然林径级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及优势种群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辛普森多样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0~1 m尺度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中树-大树),油松天然林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卫东林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作为对照,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改造方式低质林的试验区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综合评析,并分析试验区植被恢复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和改造方式对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分布起主导作用,横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顺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41%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最好,横山皆伐带和顺山皆伐带的8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55%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金沙江流域受干扰退化后有代表性的天然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了导致天然林退化的干扰成因,探讨了该区域强度过伐林、恢复初期的天然次生林、疏林、灌木林以及破坏严重的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把人为干扰程度分为微度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强度干扰等4个等级。对退化天然林类型进行划分,包括微度退化的林分24类,轻度退化的林分类型14类,中度退化林分14类,重度退化林分19类。表2参16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不同采伐强度干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算,探讨其伐后30年的恢复状况,解析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的关系,为以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汪清林业局不同采伐强度干扰的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通过对未采伐和Ⅰ级(30%)、Ⅱ级(40%)、Ⅲ级(50%)、Ⅳ级(60%以上)、Ⅴ级(皆伐)采伐强度干扰林分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特征的调查和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系统估算其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碳密度,并对比分析其差异,以及他们之间及其与采伐强度、林分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果  虽经30年的恢复,因采伐强度的显著负效应影响,阔叶红松林的植被碳密度仍显著低于对照,但在除皆伐外的其他采伐强度之间已恢复至无差异水平。虽然伐后林分乔木层碳密度的小径级和中小径级林木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无法弥补40 cm以上大径林木的碳密度损失;幼树和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受采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灌木植物的碳密度与采伐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仅皆伐干扰显著增加。皆伐干扰显著降低了枯落物和B层土壤的碳密度,而其他采伐强度的土壤碳密度则因B层的增加而整体接近或高于对照林分。与对照相比,皆伐和Ⅰ、Ⅱ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显著降低,Ⅲ、Ⅳ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则分别恢复为与之接近和略高。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组成以土壤的碳密度占比最高,冠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碳密度合计不足生态系统碳密度的3%。采伐强度对树高均匀度指数、胸径香农指数和胸径均匀度指数的负效应仍显著,林分结构对乔木层碳密度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对灌木植物碳密度为显著的负效应。受采伐的强烈负效应影响,乔木层碳密度与灌木植物的碳密度、枯落物碳密度、草本植物丰富度,以及枯落物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论  阔叶红松林伐后30年,除皆伐干扰外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已基本接近或超过未采伐林分,碳密度的恢复主要源于土壤相对快速的累积,而植被的碳密度损失还尚需一定时间的恢复。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要动因为采伐负效应引起的林分结构改变,导致了乔木层、冠下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联动变化。   相似文献   

7.
杉阔混交人工林皆伐前后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且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干扰影响比草本层的大.因此,为了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植被和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使皆伐后林地植被能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相似文献   

8.
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强度采伐干扰下的响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方丘陵山区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弱度择伐(13.0%)、中度择伐(29.1%)、强度择伐(45.8%)、极强度择伐(67.1%)和皆伐]10 a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 a的恢复,弱度和中度择伐样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而强度择伐、极强度择伐和皆伐迹地土壤各项指标仍未恢复,其破坏程度均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加剧。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全K、速效K、速效P、有机质、全N、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10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状况,不同强度采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依次为皆伐作业>极强度择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弱度择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大兴安岭不同的采伐区选择典型的样地,使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采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的更新特征、生长发育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度间伐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在采伐干扰的强度不断提高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就会不断下降。皆伐更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利的,致使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间伐可满足森林更新及物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稳定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结构特点及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标准地调查,对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在树种组成、结构特点、生物多样性、建群种红松的数量、径级分布规律及演替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特点,并提出了小兴安岭过伐林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结合3S技术,利用数量化理论Ⅰ,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坡向和坡度5个因子,对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在漳浦县的适生立地条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把立地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立地适宜等级以Ⅱ级为主,Ⅰ级次之,二者占总面积的91.30%,漳浦立地条件对木麻黄生长较适宜,为沿海防护林适地适树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4种不同经营模式下(荒废野生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结构的差异,对山核桃林经营模式提出意见与建议。采用马氏网、灯诱和样方调查收集昆虫标本,利用Excel 2013,SPSS 19.0软件对昆虫多样性特征参数、群落稳定性、主分量、群落相似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共获得标本22 283号,共计9目84科163种,在物种数上优势类群均为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个体数量上优势类群均为同翅目Homoptera和直翅目Orthoptera。从特征性指数看,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昆虫多样性指数为3.64,均匀度指数为0.74,表现都为最好;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昆虫多样性指数为3.12,均匀度指数为0.61,表现次之;马氏网法收集到的昆虫群落中,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林(P < 0.05),荒废野生和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的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林(P < 0.05),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的昆虫优势度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林(P < 0.05)。从群落结构稳定性上看,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的天敌与害虫种数比值(Sn/Sp)为0.39,表现最好,说明昆虫群落内部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制约能力较高;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的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比值(St/Si)为0.04,表现最好,说明昆虫种间数量的相互制约能力较强。主分量分析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昆虫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相似性分析发现,在度量值为5时,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和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群落结构接近,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和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生态结构最稳定,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次之。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无法荒废山核桃林,因此,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经营模式更适合农户,也是未来山核桃林经营模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南平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南平部分森林群落样地的数据研究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机率(PIE)和Shannon-Wiener均匀度作为多样性测定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纬度带内,具有越接近群落的顶极阶段,其物种多样性越高的趋势;同一群落类型的样地,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减少的趋势;从群落结构组成上看,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低于下木层,体现群落向区域顶极阶段演替.认为物种多样性测定与比较,说明群落的结构、类型、生境和演替等方面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砍伐处理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各处理样地跳虫群落恢复状况。[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5个砍伐7年后的恢复样地进行四季采样,对浙江森林公园不同砍伐处理下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优势类群跳虫群落进行调查。样地处理分别为:(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Ⅴ)对照。[结果]各处理样地各科跳虫类群组成相差不大,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Ⅱ号样地(28.79%)、Ⅳ号样地(21.03%)、Ⅰ号样地(20.75%)、Ⅴ号样地(17.09%)、Ⅲ号样地(12.33%),表现为适度地干扰处理能够让跳虫保持较高密度。不同季节跳虫群落组成不同,且跳虫密度在不同样地季节变化存在差异,总体上夏秋季明显高于春冬季。不同砍伐程度下,各样地凋落物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砍伐程度的加剧,凋落物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结合不同砍伐程度处理中跳虫群落密度,虽然各处理样地经过了7年的恢复,但不同处理间跳虫群落差异仍较为明显。[结论]跳虫群落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评价土壤环境受干扰程度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低效人工林不同模式改造初期降雨及地表径流特征,以四川省高县来复镇5个相邻径流小区内的马尾松低效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林下补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Ⅱ号小区)、马尾松皆伐后更新樟树(Ⅲ号小区和Ⅳ号小区)、马尾松皆伐后第2年更新樟树(Ⅴ号小区)3种不同林下更新改造方式以及马尾松纯林为对照(Ⅰ号小区),分析降雨量、不同改造模式产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6-9月。在低效林改造初期2.5 a内,24 h累计最大降雨量为93.6 mm,最小产流降雨量6.9 mm;最大产流量3.002 0 m3,最小产流量0.006 4 m3。5个径流小区在小雨条件下几乎无地表径流产生,平均单次产流量大小排序为Ⅲ号小区>Ⅳ号小区>Ⅴ号小区>Ⅱ号小区>Ⅰ号小区,与受人为干扰强度一致;2014年下半年径流系数比2012年下半年分别下降29.36%,26.30%,47.37%,41.54%和43.97%。对降雨量与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05。3个皆伐径流小区在改造初期对地表径流的减滞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比较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对桉树人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极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00 m×100 m的大型固定样地,用相邻格子调查方法将样地划分为100个10 m×1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林木进行实测。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描述空间结构特征,以坡度、坡向、海拔和粗糙度作为地形因子,利用方差分析分析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坡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竞争指数显著增大(P<0.05)。半阳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Ⅰ级粗糙度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低于Ⅲ级粗糙度(P<0.05)。随着样地内海拔的升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增大(P<0.05),但样地内海拔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聚集指数显著减小(P<0.05)。②在Ⅲ级粗糙度中,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Ⅱ级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坡和Ⅲ级坡(P<0.05),半阳坡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在样地内的高海拔区域,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而在样地内的中海拔区域,Ⅲ级粗糙度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粗糙度和Ⅱ级粗糙度(P<0.05)。  结论  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不同的地形因子对其空间结构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地形条件下,合理调控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是促进树木生长的重要经营策略。图10表2参31  相似文献   

18.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幼龄林、成龄林和过熟林)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丰富度、盖度、高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 S)差异不大,个体丰富度( N)差异较大,表现为成龄林(478个)>过熟林(308个)>幼龄林(223个);幼龄林林下植被以玉叶金花等耐阴树种占优势,成龄林及过熟林中网脉酸藤子、毛冬青等喜阳植物重要地位明显上升,在各发育阶段均处于优势地位的物种如裸花紫珠、杜茎山、狗脊蕨、江南卷柏等,可以考虑作为恢复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启动物种;随着林分的发育,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 D)、 Shannon-Wiener指数( H)、 Pielou均匀度指数( J′)和生态优势度指数( DMc )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见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与杉木林分的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是提高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东部林区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与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黑龙江省东部林区的老爷岭生态站、凉水自然保护区和绥阳林业局。选取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等21个受到不同程度干扰的林型。分春、夏、秋三季进行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利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上沿干扰梯度对森林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到适度干扰的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值最高。多样性值也随季节发生变化。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值一般高于乔木和灌木物种,草本层多样性值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