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表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效大于50%,成熟期对红叶病的防效也在4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相比而言,吡虫啉种衣剂防治效果优于噻虫嗪.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推广用量,室内试验以辽春10号为材料,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田间试验以济麦22和中麦895为试验材料,探索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的推广剂量。结果发现,133~800g·100kg-1种子的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发芽率、株高、根长及鲜重无明显影响;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小麦纹枯病有较好防效。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中麦869纹枯病防效为66.4%~86.7%,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95.8~97.3%,防效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济麦22纹枯病防效为55.8~62.7%,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80.2~90.1%,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推荐剂量为400~800g·100kg-1种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HPLC测定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采用种子包衣后浸种法处理水稻种子时药剂的损失量。室内采用滤纸法,考察种子包衣后浸种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拌种水稻浸泡48h后,吡虫啉的损失量为21.62%,苯醚甲环唑的损失量为23.75%。种子采用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后浸种水稻的发芽率与ck存在显著差异,而水稻的根长、侧根数和株高与ck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采用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后浸种水稻对水稻发芽有刺激作用,但对水稻幼苗素质没有影响。用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后浸种处理的水稻幼苗受稻飞虱危害明显低于ck。这表明: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采用种子包衣后浸种处理水稻,能很好的控制水稻苗期稻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豆蚜虫防治新技术,比较研究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用高巧(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播前拌种试验,采用50 mL水分别加入高巧2、4、6、8 mL拌种1.0kg的处理方法,播种后比较其出苗率及幼苗的发育情况、蚜虫防治效果、小豆百粒重、产量及增产率。[结果]高巧拌种不会影响小豆出苗,可有效防治小豆蚜虫,但防效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防效保持在85%以上,可显著提高小豆百粒重和产量。[结论]该技术可在小豆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郭首定  郭攀 《中国棉花》2019,46(6):31-32
为筛选防治棉花苗病的理想药剂,2018年进行了不同药剂包衣或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试验。结果显示:7种杀菌剂中以2.5%(质量分数)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到84.8%~86.3%,显著优于其他参试药剂,且对棉花幼苗安全无害;450 g·L-1克菌丹悬浮种衣剂和400 g·L-1卫福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效果也较好。找出了适合新野县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的药剂和使用剂量,可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15%克·福·萎悬浮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检测了15%克·福·萎悬浮种衣剂在云南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下的7个试验点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5%克·福·萎悬浮种衣剂具有防治玉米种传、土传和苗期病虫鼠害,促进地上和地下部鲜重、叶面积及茎粗等生物学指标的增加,显著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产量等综合功效.综合分析认为,该种衣剂适合在云南省推广应用,最佳药种比为1:50,但不同生态气候条件对种衣剂药种比的要求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质量分数,下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设置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3个不同剂量处理,评价其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剂量处理(每100 kg种子用有效成分400 g)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6.3%,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且该制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率、苗期长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3种单剂即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高、中、低常用剂量作为药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开展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制剂高(4.4 g·kg-1)、中(3.3 g·kg-1)、低(2.2 g·kg-1)用量的种子包衣处理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3个剂量的防治效果表现为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在高剂量时防治效果达到84.03%;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以上结果可为应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0-2011年,对国内生产的复配药剂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400 g· L-1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相当,均在85.0%左右,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供试药剂不影响棉花的出苗率和发芽率,对棉花生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多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唑醇、井冈霉素、敌力脱、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a)抑菌效果较好,EC50均小于1 mg/kg;敌萎丹、立克秀、甲基托布津、扑力猛、五氯硝基苯、三唑酮和退菌特对小麦纹枯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均在10 mg/kg以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1%复方适乐时FS1 : 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表处理防效最好,分别达到84.23%和83.52%;其次为12.5%烯唑醇WP 1 : 625拌种和2%立克秀WS 1 : 500拌种,为81.49%和77.23%;3%敌萎丹FS 1:500包衣、2.5%扑力猛FS 1:500包衣、15%三唑酮WP 1:500拌种和20%井冈霉素SP 1:500拌种也有较好的防效,平均防效均大于60%.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返青期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55.43%和51.51%;收获期白穗率调查结果发现,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达84.63%;其次为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5%三唑酮WP 1:500拌种,防效分别达到73.36%和72.31%.收获期产量调查结果表明,3%敌萎丹FS 1:500包衣、21%复方适乐时FS 1: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农处理增产效果较好,分别达到13.81%、12.34%和11.50%.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综合考虑,敌萎丹、复方适乐时、适乐时是较好的种子处理剂.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节药防控,采用菌落直径法筛选了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高效的杀菌剂,并将其与香菇多糖联用,通过小麦拌种处理,在盆栽条件下评价其对小麦纹枯病与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95%己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毒力最高,对这两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94、0.144 mg·L-1;97%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12、0.766 mg·L-1。剂量为1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7.5%和80.2%;剂量为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8%和82.5%。香菇多糖与己唑醇和咯菌腈混合拌种对两种小麦病害的防效均高于单剂处理,0.5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7 d后,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2%和79.4%。2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与己唑醇/香菇多糖联用防效相近。综上所述,己唑醇或咯菌腈与香菇多糖联合施用,可兼治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有助于小麦生产节药控害,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纹枯病和赤霉病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麦抗病育种中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分子定位,证实了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的主效QTL,获得了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在6B、2B、6A、5A、3B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纹枯病QTL,可分别解释纹枯病抗性表型变异的9%~13%.相关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黑胚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黑胚病,室内测定了8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菌(A lternaria a lternata)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敌力脱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3.38 m g/kg;烯唑醇、世高抑菌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6.61和6.89 m g/kg。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25 m g/kg;麦叶净、福美双、烯唑醇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0.30、0.80和1.76 m g/kg。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发现,22%麦叶净W P 600倍液喷雾对小麦黑胚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80.59%;其次为25%敌力脱EC 1 000倍喷雾,两年平均防效为74.97%;22%麦叶净W P 800倍和12.5%烯唑醇1 5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两年平均防效均超过60%。从防治时期和次数试验结果来看,扬花后5 d喷药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延迟,防治效果也随之下降;两次施药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施药。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近20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有普通加重的趋势,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性遗传、抗病机理、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简便可行的抗性鉴定技术、稳定高抗抗源和有效研究手段,提出了运用复交、近缘杂交、诱变等方法创造新抗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遗传研究和辅助抗病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6.
红叶病是由蚜虫传播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燕麦上的重要病害,有效防治蚜虫可控制燕麦红叶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噻虫嗪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虫嗪种子包衣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持效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药物在植株和籽粒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后,燕麦单株蚜量和红叶病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苗期至拔节期的蚜虫防效为77.71%~87.91%,红叶病防效为65.79%~82.89%;孕穗期至扬花期的蚜虫防效为58.45%~68.61%,红叶病防效为62.98%~64.14%,持效期长达90 d,可实现一次施药减轻蚜虫为害、控制红叶病的效果。残留分析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燕麦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13.218e-0.0971t,半衰期为7.14 d,播种后60~100 d残留量为0.43~9.86 mg·kg-1,接近或超过了现有的草料MRLs值,此时不宜作为青饲料;播种110 d以后残留量≤0.06 mg·kg-1,可刈割青饲料或作为干草贮存使用。在燕麦籽粒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以分子标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以尽快满足生产之需.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在育种和生产上可利用的纹枯病稳定抗源,采用温室牙签接种法对15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纹枯病抗性差异,共筛选出36份两年表现稳定中抗及以上的种质材料,包括10份国内改良品种,16份美国引进小麦材料和10份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材料。其中,Y-83-1和Y-83-3两年表现稳定抗病,且农艺性状较好,可作为抗小麦纹枯病育种的稳定抗源。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