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蕈蚊是食用菌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为有效控制食用菌迟眼蕈蚊的为害,筛选出防控效果较好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在室内开展了1.5%除虫菊素水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1%苦参碱可溶液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5种杀虫剂对食用菌迟眼蕈蚊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的苦参碱对迟眼蕈蚊的毒力最高,LC_(50)为9.781 mg/L,其次是阿维菌素和螺虫乙酯,LC_(50)分别为19.806 mg/L和60.578 mg/L;除虫菊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了相应的共毒系数。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C_(50)分别是11.68和92.21mg/L相比,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LC_(50)是12.30、8.14、5.39和9.29mg/L。共毒系数表明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浓度比例组成的4种混剂对韭蛆的毒力均表现出了增效作用。其中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1 287.58。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对韭蛆幼虫的毒力也最高,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和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研究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驱避效果,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壮态"0倍稀释液对韭菜迟眼蕈蚊卵有杀灭作用,死亡率达54.76%;对2~4龄幼虫均无直接毒杀作用;对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对雌成虫产卵驱避率为74.75%,处理5 min后对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驱避率分别为78.62%和45.6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明显增加韭菜产量。  相似文献   

4.
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药液定量滴加法及药膜法分别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经氟铃脲处理的0.5~1、1.5~2和2.5~3日龄韭菜迟眼蕈蚊卵至孵化24 h后,LC_(50)依次为2.27、1.60和0.64 mg/L,对1.5~3日龄卵的毒力高于对0.5~1日龄卵;经氟铃脲处理的2日龄卵、2龄幼虫、4龄幼虫、1日龄和3日龄蛹至羽化时LC_(50)分别为0.06、0.30、0.34、24.05和27.42 mg/L,毒力程度随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而逐步下降;对蛹和成虫毒力较低,100 mg/L氟铃脲染毒1、3日龄蛹的羽化率分别高于10%和20%;药膜法100、1 000 mg/L氟铃脲处理成虫24 h,校正死亡率低于20%。研究表明,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利影响,抑制卵的孵化并导致初孵幼虫存活率降低;对幼虫毒杀作用较慢,对蛹及成虫阶段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韭菜迟眼蕈蚊是韭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实验室从河南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1株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高毒力的Bt新菌株JQ23。经BiologGENⅢ细菌鉴定系统分析菌株JQ23为苏云金芽胞杆菌,相似率为0.596;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明确菌株JQ23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72h的LC50值为8.38×106芽胞/mL;经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Q23在1×107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86.28%;经春季田间小区试验,再次验证菌株JQ23在1×108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10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66.75%。由此可见,菌株JQ23能够有效地控制韭菜迟眼蕈蚊的虫口数量,减少作物的受害率,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的毒力及对韭菜和土壤环境安全性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臭氧对3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了臭氧水对韭菜种子的影响及对土壤环境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和蛹均有较高的毒力,LC_(50)分别为3.79 mg/L和4.95 mg/L;对其成虫的毒力稍弱,LC_(50)为61.52 mg/m~3。臭氧水浓度为4.50 mg/L时对韭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22.29%、14.11%和4.75%。4.50 mg/L臭氧水处理土壤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91.91%、85.71%和59.99%;土壤pH提高了2.07%,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了313.19%,有效磷、氨态氮、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9%、18.75%、35.44%。表明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3种虫态均有杀伤作用,且对韭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对土壤环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室内毒力测定LC50= 44.42mg/L;田间防治效果理想,且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其中3 000g/hm2剂量, 药后3d的防治效果达到79.26%,药后20d防治效果仍然可以维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Diptera:Sciaridae)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其中在100 mg/L下,噻虫胺和吡虫啉产生毒力作用较快,水培72 h时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32.38%和36.50%,168 h时,呋虫胺的致死率最高,达96.35%;同一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处理,内吸至韭菜叶部产生的致死作用快于内吸至假茎所产生的作用,并且致死率更高;水培温度及药液浓度越高,内吸后毒力产生越快,且致死率越高。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可以通过韭菜根部处理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韭菜迟眼蕈蚊。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选择性测定和田间试验,评价了沼液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沼液对韭菜迟眼蕈蚊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对幼虫的驱避率、拒食率分别达55.30%、53.81%,雌雄成虫选择反应率分别为33.2%、30.5%,对雌虫产卵驱避率为36.8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沼液∶水(1∶1)处理幼虫、成虫,随着时间的延长防效逐渐提高,处理后45d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43.16%、56.50%。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越冬习性及其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对2014—2015年扬州市杭集镇韭菜田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冬时间、抗寒能力及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4龄幼虫虫态、以韭菜鳞茎内为场所进行越冬,越冬起止时间为12月初至次年3月中旬;越冬之前、越冬前期、越冬中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5.5、-6.6和-7.8℃,均低于当地当年冬季的月最低温度-3.5℃,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扬州市能顺利越冬;单层、双层棚内越冬幼虫的发育进度观察发现,越冬幼虫可顺利发育至成虫,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以休眠方式越冬。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3—6月、9—11月中旬各有3个高峰,夏季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1.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2.
韭菜迟眼蕈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韭菜迟眼蕈蚊是葱韭蒜类蔬菜重要的地下害虫,尤喜食韭菜,其幼虫俗称韭蛆。因该虫发生量大且为害严重,近几年有些菜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韭菜农药残留超标,"毒韭菜"事件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两方面,如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化学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比较、筛选等。有关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甚少,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韭菜迟眼蕈蚊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毛笔挑取均匀一致的末龄韭菜迟眼蕈蚊幼虫10~20头 ,应用浸渍法将供试幼虫在药剂中浸渍 30s后 ,移到葱白上20~22℃培养 48h ,以毛笔触虫体 ,幼虫不动为死亡 ,作为该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此法简便实用 ,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昆虫病原线虫与色板配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7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病力,盆栽法研究斯氏线虫属3品系线虫的保苗和防治效果;并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比较10种颜色粘板和3个粘板高度对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线虫与黑色粘板配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SF-SN品系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致病力最高,LD50为60.0条/头,施用线虫剂量为200、400条/头时,其保苗和防治效果高低依次为SF-SN、All、NC116,其中施用SF-SN品系5 d,保苗效果达62.74%,防治效果达60.26%;黑色粘板诱集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色板,且下部(色板下缘离地面1 cm处)诱集成虫量最多,与中部(15 cm)、上部(30 cm)之间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SF-SN品系线虫主要用于防治幼虫,黑色粘板主要诱杀成虫,二者配合使用防治效果可达97.60%,能够极大地降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5.
2017年3月,韭菜迟眼蕈蚊在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胡萝卜上大面积发生,造成部分田块严重缺苗。这是关于该害虫为害胡萝卜的首次报道。2017年秋季,对不同品种胡萝卜上韭菜迟眼蕈蚊发生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秋季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中旬,平均幼虫量为40头/株;不同品种的胡萝卜上发生数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以幼虫蛀食韭菜根茎造成危害,为使毒力测定方法与田间幼虫受药方式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建立了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分属三个类别的4种杀虫剂即毒死蜱、辛硫磷、丙硫克百威、吡虫啉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以辛硫磷为标准药剂,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36、2.61和2.30。田间达到50%防效所需药剂浓度以辛硫磷为最高,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对辛硫磷的防效比值分别为9.58、1.88和2.05。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得的药剂毒力高低排序及相对毒力倍数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与常规的单一触杀法比较,该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并且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相关性高。同时讨论了不同操作方法对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试图从其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差异分析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的原因。选取4种寄主植物(韭菜、生菜、大葱和马铃薯)饲养韭蛆,统计不同寄主条件下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并分别测定不同寄主饲养后韭蛆的三大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取食生菜后下一代的卵期(3.23d)最长,幼虫期(23.83d)最短;与取食韭菜的下一代的卵期(3.05d)和幼虫期(24.16d)差异显著。取食大葱的发育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合计最长(31.91d),与取食生菜的差异显著(30.96d),但与取食马铃薯和韭菜的差异不显著,后两者分别为31.87d和31.64d。与取食其他3种寄主的韭蛆相比,取食韭菜的成虫(雌和雄)寿命最长,产卵量最多。取食马铃薯的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SOD活力最低,取食其他寄主的SOD活力之间差异不显著。取食大葱的幼虫POD活力最高,其次是取食韭菜的。取食韭菜的幼虫CAT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因此,韭菜迟眼蕈蚊的生长发育与寄主植物有一定的关联,寄主植物不同,韭蛆体内保护酶系的活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采用培养皿滤纸测定法和小杯土壤测定法测定了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线虫剂量对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india LN2侵染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定土壤中韭菜迟眼蕈蚊幼虫与LN2线虫比分别为1:200和1:400时.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5.4%和88.2%。LN2线虫侵染韭蛆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15%。LN2线虫与常见化学农药的相容性测定结果显示,测定的化学农药中,安打、齐螨素、卡死克对LN2线虫的存活率影响显著,乐斯本和辛硫磷对LN2线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柴冠卿(河南浚县植保植检站456250)迟眼蕈蚊俗称韭蛆,是韭菜的重要害虫,有迟眼蕈蚊和陆氏迟眼蕈蚊两种,以前者为主,在北方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1为害初孵幼虫先在韭菜叶基部及鳞茎上端蛀食为害。春秋两季主要为害嫩茎,导至根茎腐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Yang et Zhang的捕食潜能,本试验研究了剑毛帕厉螨对韭菜迟眼蕈蚊卵、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剑毛帕厉螨对不同虫态韭菜迟眼蕈蚊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对3种不同虫态的捕食能力大小为:1龄幼虫卵2龄幼虫;对三者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6头、16.05粒和2.27头。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及1、2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都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h对卵和1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捕食速率也最高,在3~6h对2龄幼虫的捕食量和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