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生态资源之一,长久以来为我国的文化、生态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丰厚的竹文化。“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文情怀伴随着不断扩大的竹业资源一直持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张霆 《绿色科技》2013,(8):115-117
指出了生态文明是一场终结现代生态危机的革命,它有"协调"和"循环"两个基本的概念。振兴农业要从建构和完善"三农"生态体系入手,形成兴农活力,把反哺农业的"输血"方式转变为"三农"的"造血"功能,引导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并轨,形成"三农"发展的合力和良性循环,开拓出百花齐放的具有正能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业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的“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共222篇文章中,有约四分之一的文章阐述到“三农”问题,其中有多篇专论“三农”问题。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农业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对于农业的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扎兰屯市,有一泓美艳绝伦的“月亮天池”。这一人间仙境.距扎兰屯市柴河镇40公里,大自然之神奇造化,形成了山、水、林、岩自然相融、青山叠翠、雾霭朦胧的旖旎风光。  相似文献   

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强调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并确定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衢江区地处钱塘江源头,既是个农业大区,又是个生态示范区,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要立足区情,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和产业观,实施生态建区战略,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协调推进,努力构建和谐衢江。[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2004年以来,宁国市立足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当前“三农”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宁国市提出了“五个加快”和“四个坚持”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现将宁国市汪军副市长对本市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刊登,供各地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加快山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3,21(1):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全国人民带来新希望,发奋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是重中之重,山区是重中之难。山区小康社会建设是加速农业(大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开始的。但必须确保生态优先,依靠科技进步,现在正逢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同时国家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均有力地支持了山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民富,社会安,国家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8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内需、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向性措施,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税费改革等,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展沼气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富 《中国林业》2009,(19):58-58
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节省资源、增产增收,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丰杰 《中国林业》2009,(21):20-23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赋予了林业新的地位、新的使命,它是我们党对林业的最新认识成果,是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更是对速丰林建设提出的最新要求。大力推进速丰林建设,既是改善生态状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杨树是速生树种,杨树“小老树”的形成是由于立地条件、气候特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使树木不能正常生长,未能及时郁闭成林、成材,从而降低了木材产量和防护效益,破坏了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乌审旗林业局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乌审,弘扬生态文明,实现富民兴林”的林业发展目标,强化基础建设,注重体制创新,巧做“绿色文章”,使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甘肃酒泉市国土总面积中96.1%为沙漠戈壁,绿洲面积仅占3.9%。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建设一直相对滞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确立为立市战略,把农田林网建设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地位,实施了每年完成1000米的“千米防护林工程”,在绿洲内形成了农田林网化、林木良种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有效地遏制风沙危害,确保绿洲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连续11年发布一号文件,这些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三农”问题的空前关注。林业作为关系“三农”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精神和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发展民生林业,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当前摆在林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利 《技术与市场》2005,(12A):50-51
本文试图从价格弹性方面着手分析“三农”问题,分析保护农业的措施及税费改革所能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利弊,由此提出“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采取单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慧利  杨俊义 《绿色科技》2019,(17):191-193
指出了地质科技工作在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加强地质科技服务三农的工作,为此,提出了应加强土地质量调查,从源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循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溯食品安全之源,保障生态食品安全;塑自然景观之魂,助力全域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青 《林业科技情报》2009,41(4):125-126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发展“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更掘完备的指导旗帜。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其中包含了绿色农业资源,绿色农业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和开发它的价值,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业弱、林区贫、林农穷”的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瓶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能够使国土绿化的速度加快、生态改善,而且能够使山区、林区农民致富步伐加快,意义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