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南洞庭湖3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的组成、密度及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洞庭湖底栖动物由25种组成,其中软体动物占到总物种的48.00%。然后,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对其进行水质评价,得出南洞庭湖水质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样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上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的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三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 H′)、生物学污染指数( BPI)和Chandler生物指数( CBI)对安邦河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431个,鉴定出底栖动物37种,隶属于5纲7目,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为27种,腹足纲4种,瓣鳃纲3种,寡毛纲2种,蛭纲1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卵萝卜螺( Radix ovate)和白旋螺( Gyraulus albus)。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较低,为(390±422)个· m-2。典型对应分析( CCA)表明,水深是影响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安邦河湿地水质呈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2008年枯、平、丰水期对洞庭湖全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底栖动物57种,其中水生昆虫20种;软体动物29种;寡毛类6种;其他种类2种.应用指示生物法、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同时使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法对洞庭湖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全湖水质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娣  牛志春    霞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3-6614
[目的]研究溱湖湿地旅游行船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3年5月和9月对溱湖湿地5个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和水质指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进行调查,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9种,摇蚊类11种,寡毛类9种,其他类10种;优势种为耐污种群水丝蚓属(Limnodrilus)。水温、DO、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温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DO与底栖动物个体数呈显著负相关。总磷和总氮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水质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溱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水环境因素。溱湖湿地水质功能在退化,说明旅游行船不利于底栖动物生长。[结论]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管理以及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生物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瓦埠湖底栖动物生态学。[方法]于2012年对瓦埠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37种,其中水生昆虫类、寡毛类、软体动物和其他类群分别为15种(占总物种数的40.54%)、12种(32.43%)、6种(16.22%)和4种(10.81%);优势种(Y≥0.02)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bigobranchia)、摇蚊(Compteromesa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28.2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39.6 g/m2,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765±0.499)~(1.181±0.590);Margalef指数均值为(0.518±0.192)~(0.740±0.448);Pielou指数(0.501±0.339)~(0.763±0.1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季节上呈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水温、透明度、硝氮、溶解氧是影响瓦埠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研究结果为瓦埠湖水质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基于底柄动物的3类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评价参数:Saprobic指数、BI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并结合它们在水质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指数的优缺点.Saprobic指数和BI指数已是欧盟成员国及美国等国重要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技术规范中尚缺乏类似的生物指数.分析了中国开展BI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建立BI指数评价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基础、不足、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建议.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底柄动物耐污值计算和BI指数水质基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洞庭湖鱼种类情况、鱼类生物量情况、优势鱼类情况以及鱼类多样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洞庭湖各区域鱼类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其生物量最多的是鲤鱼。洞庭湖优势种鱼类比例依次为鲤科、鮠科、鮨科、鳅科。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11,丰富度(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51~2.584,Pielou(J')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81~0.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与丰富度(R)指数、Shannon-Wiener(H1)指数与Pielou(J')指数均呈高度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宝应湖水质状况。[方法]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8种,隶属3门6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67.9%;节肢动物6种,占21.4%;环节动物3种,占10.7%;优势种为赤豆螺、纹沼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中国圆田螺和长角涵螺;2012年秋季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明显高于2013年春季;湖体水质状况良好。[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宝应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 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5.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大型底栖生物作为白洋淀湿地健康指示生物,将B-IBI评价方法应用到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中,为白洋淀湿地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9个受损点、6个参照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点数据,对白洋淀湿地23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B-IBI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和摇蚊个体百分比构成。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指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2.302为健康,1.590~2.302为亚健康,0.879~1.589为不健康,<0.879为病态。评价结果表明:淀区9个样点中有1个样点处于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亚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不健康状态,白洋淀湿地大部分水域健康均受到一定损害。B-IBI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TN、TP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湿地系统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采用AHP法系统评价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质量,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已退化。提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域生态农业、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对策,为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建设与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底栖动物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动物多年平均种数53种,以水生昆虫(占41.5%)、软体类(占39.6%)为主。全时段水生昆虫种数、密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基本平稳,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优势种由水生昆虫、软体类与钩虾等为主的清洁型种类向以寡毛类、软体类等为主的清洁型与耐污型种类转变。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种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西、南洞庭湖。RD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种群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入湖水沙减少、水位变化对底栖动物种群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Cu、Ni、Pb、Zn、Cd、Hg、A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水期共检测出18种底栖动物,隶属3门5纲14科,其中环节动物9种、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3种,铜锈环棱螺与霍甫水丝蚓为广泛分布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可得,表层水总磷[TP(S)]、表层水总氮[TN(S)]和间隙水总磷[TP(J)]是导致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将种群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氮磷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平水期与TN(J)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与TN(S)呈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密度与水体中Hg呈正相关;软体动物密度与水体中Pb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沉积物中Ni、Pb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对氮磷、重金属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