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北美海棠品种的抗寒特性,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以10份北美海棠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低温(-20(对照)、-25、-30、-35、-40℃)胁迫下,测定了不同北美海棠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萌芽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北美海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并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由此推测,不同北美海棠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红叶海棠>金色海棠>牡丹海棠>红宝石>绚丽>粉手帕>印度安魔力>亚当>草莓果冻>高原之火;根据恢复生长试验得出各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与电导法鉴定得出的抗寒性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北美海棠品种的抗寒性较强,其中草莓果冻能抵御的最低温度在-35℃~-40℃,其余品种能抵御的最低温度达-40℃以下,本研究结果为北美海棠抗寒性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葡萄抗寒性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以7个葡萄品种的枝条为试材,通过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分别于10、-5、-15、-25、-35、-45℃下处理葡萄枝条,测定枝条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组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等抗寒相关指标,根据抗寒性指标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确定葡萄枝条抗寒性指标的有效低温适用范围。并以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葡萄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以LT50为葡萄抗寒能力的衡量指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评价葡萄抗寒性的5个主要相关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指标转化为综合的主成分,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建立葡萄抗寒的评价方法,运用隶属度函数值求得各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指数Y。根据综合指数判断抗寒性强弱顺序为: 双优>左优红>北冰红>贝达>5BB>5C>黑比诺。结果表明: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等与葡萄抗寒性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度函数法,来综合评价葡萄的抗寒性将更加准确、科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门源县越冬成功的3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性生理,为门源县筛选出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测定了红沟村3种紫花苜蓿不同时期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确定3种苜蓿的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除丙二醛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外,其余指标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从不同月份来看,3种紫花苜蓿除丙二醛外其余指标含量(活性)均1月最高。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门源县3种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评价得出'中蒙1号’紫花苜蓿抗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正>"越丽"草莓是以"红颊"为母本,"幸香"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草莓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考察并定名。该品种果实圆锥形,顶果单果质量39.5 g,平均单果质量17.8 g,平均硬度331.82 g/cm2。果面平整、红色、光泽强,髓心淡红色、无空洞;果实甜酸适口,风味浓郁,全年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2.0%,其中2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  相似文献   

5.
以兰州植物园的20个月季品种一年生枝条为供试材料,测定了低温胁迫下的耐寒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各指标对抗寒性评价的影响程度,以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评价月季抗寒能力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将20个月季品种按抗寒性强弱划分成了5类,并进行了抗寒能力评价.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下供试月季的枝条存活率(SR)和发芽率(GR)较对照平均下降了52.27% 和33.57%,可溶性糖含量(SS)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P)较对照平均下降了54.73% 和87.40%,相对电导率(RC)较对照平均上升了127.00%,丙二醛含量(MDA)变化规律不一致.(2)各指标中MDA含量对抗寒性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枝条发芽率和存活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最小.(3)从供试20个月季品种中筛选出抗寒性最强的为'香魔'香妃'百老汇',其次为'赞歌'阿尔卑斯'和'电子表',这些品种适宜在寒冷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法对4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了苗期4℃低温胁迫处理,分析了红三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红三叶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叶片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品种间差异显著.采用8个生理指标对红三叶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寒性为R-1>瑞德>多丽>岷山.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柱花草的抗寒性,本研究以细茎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var.intermedia)和TPRC2001-1柱花草(S.guianensis‘TPRC2001-1’)营养期叶片为材料,分别进行时长为0(对照)、24h和48h的低温处理,然后对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柱花草叶片的抗寒性生理指标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步上升。低温处理后,细茎柱花草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PRC2001-1柱花草(P0.05),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TPRC2001-1柱花草(P0.05)。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可得,两种柱花草的抗寒性强弱为细茎柱花草TPRC2001-1柱花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类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及其与根颈糖类物质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在越冬前期挖取科尔沁沙地种植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和‘骑士T’、‘北极熊’、‘草原3号’、‘巨能3010’紫花苜蓿的越冬器官,在程序式低温处理箱进行模拟低温处理,检测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及糖类物质含量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对LT50和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的抗寒性强于紫花苜蓿,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抗寒性为‘北极熊’ > ‘草原3号’ > ‘巨能3010’ > ‘骑士T’。相关分析表明,-20℃处理下苜蓿淀粉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20℃及以下温度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果糖和蔗糖是苜蓿越冬抗寒保护物质,-20℃处理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20℃及以下低温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可以作为苜蓿衡量抗寒性强弱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末茬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在越冬期间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以"金皇后"(Medicago sative L."Gold empress")、"准格尔"(Medicago sative L."Zhungeer")、"WL323"(Medicago sative L."WL323")为试验材料,测定3个苜蓿品种的4种留茬高度(0、0~5、5~10、10~15cm)在自然环境下根内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苜蓿品种及其末茬不同留茬高度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气温降低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留茬高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规律不同。2)综合评价3个苜蓿品种抗寒能力强弱:准格尔金皇后WL323,同一苜蓿品种末茬不同留茬高度抗寒能力强弱为A3A2A1A0。不同苜蓿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建议末茬留茬高度为10~15cm。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品种的抗寒性,并分析其与根部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试验选择在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开展,选取38个国内与国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对比研究,依据不同品种越冬后的存活植株评分进行抗寒等级分类,并分析根部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与存活植株评分相关性。结果表明:38个品种的抗寒性分为极不抗寒(Ⅰ)、不抗寒(Ⅱ)、较抗寒(Ⅲ)和抗寒(Ⅳ)4类,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引进的品种抗寒性较差,在东北地区基本无法越冬,而以东北地区选育为主的部分国内北方品种抗寒性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种植。不同抗寒类别的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极不抗寒(Ⅰ)的蔗糖含量与抗寒(Ⅳ)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高于极不抗寒(Ⅱ)和较抗寒(Ⅲ);淀粉含量在极不抗寒(Ⅰ)和不抗寒(Ⅱ)中极显著高于较抗寒(Ⅲ)和抗寒(Ⅳ)。相关性分析表明,存活植株评分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淀粉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说明具有较高抗寒能力的紫花苜蓿品种入冬前的根系中具有较高可溶性糖和较低淀粉含量,二者可视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而蔗糖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并不明确,不能成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李佳奇  刘晓静  运向凯  韩颜隆 《草地学报》2021,29(11):2505-2512
为确定北方寒冷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适宜的秋播时间及适种品种,本研究选取4个紫花苜蓿品种,通过对其在不同温度(-5℃,-10℃)及播种后不同生长时间(45,60和75 d)下的生长特性及抗寒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牧801"的根重、根体积显著高于其它紫花苜蓿品种(P<0.05)。低温条件下,"龙牧801"与"WL343"的游离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紫花苜蓿品种。紫花苜蓿的主根直径、根重和根体积与成活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模拟-10℃越冬时,"龙牧801"的抗寒综合表现最佳。在模拟-5℃和-10℃越冬条件下,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播种后生长45 d,60 d时成活率均极低;在生长75 d时在-5℃和-10℃条件下的成活率均高于55%。因此,西北地区秋播紫花苜蓿在入冬前至少保证75 d的生长时间越冬最为安全,对于某些抗寒品种如"龙牧801"可适当推迟秋播时间,但也应在入冬前60 d之前播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苜蓿材料的抗寒性与低温胁迫下苜蓿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在科尔沁沙地种植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和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越冬前挖取越冬器官并进行-10℃,-15℃,-20℃,-25℃,-30℃低温胁迫处理,以低温(4℃)贮藏为对照,测定苜蓿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对电导率,利用相对电导率值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数致死温度(LT50),进行LT50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的抗寒性强于紫花苜蓿,其中紫花苜蓿‘北极熊’品种抗寒性最强,‘骑士T’品种最弱。LT50与不同温度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在-30℃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与LT50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苜蓿通过提高SOD,CAT活性增强抗寒性,-30℃处理下的SOD活性和-10℃,-30℃处理下CAT活性可以作为衡量苜蓿抗寒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温度胁迫对草地早熟禾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地早熟禾2个品种生长在4种不同温度下苗期的根、茎、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硝酸还原酶(N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适温25℃相比,草地早熟禾各组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叶片中则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根和茎中则具有波动性;同时发现2个品种对温度胁迫的反应存在差异,且品种间各器官中酶活性的变化不同,说明2个品种间和同一品种的不同器官间的抗寒、耐热能力不同,但在-7℃和40℃时3种酶的活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品种圃内两年生花叶芦苇、花叶水葱、慈姑和泽泻为试验材料,观察记载其物候期特性、越冬性和成活率,并设置4个人工冷冻处理0℃、-10℃、-15℃、-20℃,以常温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叶片的细胞膜透性、脯氨酸(Pro)、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定植2个月后,花叶芦苇和慈姑的成活率达96%。随着低温胁迫的不断加重,4种湿地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Pro含量和WSC含量逐渐增大,POD和CAT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综合比较各生理指标,4种湿地植物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花叶芦苇花叶水葱慈姑泽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降温下4个狗牙根品种(系)的生理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露地栽培自然降温下4个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品种(系)(‘矮败狗牙根'、‘公主'、‘天堂419'和‘HN019')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7个生理指标的测定,结合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这4个狗牙根品种(系)的耐寒性.结果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培育的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新品系(T)为试验材料,‘川西’猫尾草品种(CK1)和‘岷山’猫尾草品种(CK2)为对照,研究3个材料在低温胁迫(0℃,—10℃,—20℃,—30℃)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明晰其抗寒性强弱,为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猫尾草新品系打下基础。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对供试猫尾草的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无显著影响。随着胁迫的加剧,供试材料的SS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时含量最低(8.6 mg·g-1),P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20℃时活性最高(606.23 U·g-1·min-1),CAT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至—30℃处理下,T的SS含量均显著高于CK1和CK2(P<0.05),且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T的SOD,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1和CK2(P<0.05)。综合表明,猫尾草新品系(T)的抗寒性较强,适宜开展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低温条件下外源ABA对水稻叶鞘内源激素含量和抗寒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以水稻品种龙稻5(耐冷型品种)和龙粳11(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开花期喷施ABA后,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可导致水稻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冷敏型品种尤为严重,喷施ABA可有效抑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降低。低温处理可引起水稻叶鞘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同时导致SOD、POD和CAT活性发生变化;外源ABA具有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作用,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证实外源ABA具有提高水稻抗冷的作用,对优化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抗冷方法,建立寒地水稻生产的抗冷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过抗寒锻炼的盆栽不同抗寒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室温和低温处理后(-8℃)测定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低温对不同苜蓿品种的冷害指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后非秋眠型Dona Ana和Pierce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降低,电子传递速率(ETR)减慢,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下降,叶片受低温胁迫较重;秋眠型Vernal和5246各荧光参数变化不大,而非秋眠型CUF101、极非秋眠型UC-1465非光化学淬灭(NPQ)值显著升高(P<0.05),其他的参数变化较小。低温胁迫很轻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说明耗散过剩的光能具有保护光合机构的作用。因此紫花苜蓿各荧光参数的变化与其抗寒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严风  张岁岐  王楠 《草地学报》2014,22(3):617-622
研究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成苗期间的抗旱性及需水特性,可为其在干旱条件下播种保苗提供依据。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0.1~-0.5 MPa)模拟外界环境水分条件,用4℃低温冷冻化和8 M硫酸处理3个柳枝稷品种(Pathfinder,Traiblazer和Alamo)的种子,研究其成苗过程中种子萌动、萌发和出苗3个阶段的需水阈值。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水势的降低,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概率的时间逐渐延迟;且各阶段的需水阈值不同,出苗阶段的最低。4℃低温冷冻化处理和8 M硫酸处理均使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的时间缩短,各阶段需水阈值增大。在相同处理下,Pathfinder品种各阶段对环境水势的需求较Trailblazer和Alamo宽松。可见,柳枝稷种子出苗阶段对环境水分胁迫最为敏感,忍受胁迫能力最弱,抗旱性最弱; 其中Pathfinder品种忍受胁迫能力最强,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20.
9个野生早熟禾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苗期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境内采集的9个野生早熟禾(Poa)为试验材料,设5,0,-5,-10℃共4个温度处理,探讨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寒性,为抗寒早熟禾种质材料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各材料的叶片相对膜透性逐渐增大,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增强。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9个材料苗期抗寒性发现,一年生早熟禾(P. annua)抗寒性最强,小药早熟禾(P. micrandra)、草地早熟禾(天祝)(P. pratensis)和草地早熟禾(甘南)抗寒性中等;硬质早熟禾(P. sphondylodes)、波伐早熟禾(P. poophagorum)、草地早熟禾(肃南)、草地早熟禾 (渭源)、草地早熟禾(兴隆山)抗寒性弱。相关性分析表明,SP含量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极显著正相关(P<0.01),POD活性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显著正相关 (P<0.05),Pro含量、SS含量、SOD活性、海拔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成正相关,相对膜透性、MDA含量和年均温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