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 2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最低;淄川黄瓜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对4种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7.29,19.66,27.40,250.00倍。与2011年相比,2013年和2017年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对泰安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均不同程度降低。泰安地区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3年除吡唑醚菌酯外2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7年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和己唑醇的防效下降尤为明显。综合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两类杀菌剂的敏感程度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泰安岱岳区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50.0,187.5,225 g·hm~(-2)在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0.40%,81.70%,83.11%。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较好,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筛选出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剂,从而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30%己唑醇·嘧菌酯悬浮剂(SC)、5%己唑醇微乳剂(ME)、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WG)、25%乙嘧酚悬浮剂(SC)、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SE)为试验材料,新泰密刺黄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黄瓜白粉病不同药剂处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且黄瓜生长良好,未发现药剂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以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显著高于其他4种杀菌剂。建议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有效成分用量在135.0~150.0 g/hm2,根据田间黄瓜白粉病的实际发病情况,每隔7 d左右施药1次,施药2~ 3次,将药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正反面,可有效地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危害,同时注意轮换使用药剂。5%己唑醇微乳剂可作为其替换药剂进行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黄瓜病害控制中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的替代药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对人类和环境生物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从防治效果看,温室内黄瓜叶片上喷雾施用异菌脲(0.562 kg·hm-2)、嘧霉胺(0.450 kg·hm-2)和啶菌恶唑(0.070 kg·hm-2)对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控制效果均达到70%以上;喷雾施用氟硅唑(0.056 kg·hm-2)、嘧菌酯(0.141 kg·hm-2)、醚菌酯(0.141 kg·hm-2)和腈菌唑(0.028 kg·hm-2)对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从危害水平看,除百菌清外,根据其他几种备选农药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危害水平值均低于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试验和危害水平对比相结合说明,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异菌脲、嘧霉胺、啶菌恶唑3种药剂可以代替多菌灵,而氟硅唑、嘧菌酯、醚菌酯和腈菌唑4种药剂可以代替甲基硫菌灵,分别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和黄瓜白粉病,从而降低由这两种药剂使用而造成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5.
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对人类和环境生物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从防治效果看,温室内黄瓜叶片上喷雾施用异菌脲(0.562 kg.hm-2)、嘧霉胺(0.450 kg.hm-2)和啶菌恶唑(0.070 kg.hm-2)对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控制效果均达到70%以上;喷雾施用氟硅唑(0.056 kg.hm-2)、嘧菌酯(0.141 kg.hm-2)、醚菌酯(0.141 kg.hm-2)和腈菌唑(0.028 kg.hm-2)对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从危害水平看,除百菌清外,根据其他几种备选农药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危害水平值均低于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试验和危害水平对比相结合说明,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异菌脲、嘧霉胺、啶菌恶唑3种药剂可以代替多菌灵,而氟硅唑、嘧菌酯、醚菌酯和腈菌唑4种药剂可以代替甲基硫菌灵,分别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和黄瓜白粉病,从而降低由这两种药剂使用而造成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6.
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对人类和环境生物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从防治效果看,温室内黄瓜叶片上喷雾施用异菌脲(0.562kg·hm^-2)、嘧霉胺(0.450kg·hm^-2)和啶菌恶唑(0.070kg·hm^-2)对黄瓜灰霉病(Botrytiscinema)的控制效果均达到70%以上;喷雾施用氟硅唑(0.056kg·hm^-2)、嘧菌酯(0.141kg·hm^-2)、醚菌酯(0.141kg·hm^-2)和腈菌唑(0.028kg·hm^-2)对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从危害水平看,除百菌清外,根据其他几种备选农药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危害水平值均低于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试验和危害水平对比相结合说明,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异菌脲、嘧霉胺、啶菌恶唑3种药剂可以代替多菌灵,而氟硅唑、嘧菌酯、醚菌酯和腈菌唑4种药剂可以代替甲基硫菌灵,分别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和黄瓜白粉病,从而降低由这两种药剂使用而造成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7.
权淑静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00-101
盆栽试验表明,醚菌酯5g+苯醚甲环唑10g+水15kg+醚菌酯5g+腈菌唑5g+水15kg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不仅有良好的速效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控制效果达20d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4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3.11±7.1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5.6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马铃薯、番茄、黄瓜保健增产效应,探索4种杀菌剂无病害压力下保健增产的有效起始剂量或饱和剂量存在范围及保健增产的幅度。[方法]供试药剂共4种,每种药剂设2个浓度。通过田间试验,调查了每个处理马铃薯、番茄及黄瓜的产量或优质率。[结果]烯肟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与唑胺菌酯对马铃薯、番茄、黄瓜保健增产有效起始剂量应低于133 mg/L;对马铃薯、黄瓜保健增产的饱和剂量应低于666.7 mg/L。烯肟菌胺与唑菌酯使番茄保健增产的饱和剂量应低于667 mg/L。[结论]烯肟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及唑胺菌酯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番茄及黄瓜均具有明显的保健增产效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 m范围内,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防效最高达58.2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地面覆膜对黄瓜棒孢叶斑病控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比较观察了日光温室地面覆膜方式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全地面覆膜可使温室平均湿度较半地面覆膜温室降低5.4百分点,温度提高0.9℃,发病期推迟16 d,并能减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3.
黄瓜褐斑病化学药剂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褐斑病是近年来我国黄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及为害、防治对策、国内外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研究现状、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防治黄瓜褐斑病的趋势及展望5个方面,对当前化学药剂防治黄瓜褐斑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是广藿香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从种植广藿香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明显抑制其病原菌多主棒孢的拮抗细菌,通过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多主棒孢菌丝生长,抑菌带宽达10 mm。另外,选用6种生物药剂对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室内筛选。结果表明,300亿/g蜡质芽孢杆菌WP、2亿/mL碧拓、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WG、1.1%儿茶素WP和10%多抗霉素WP等5种药剂在说明书配制浓度的范围之内都达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3%中生菌素WP没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伟青  岳瑾  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22-123
[目的]筛选出适宜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防治药剂。[方法]选取3种药剂,设置15个浓度梯度,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品种和浓度,并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75%百菌清WP 300、400、500倍稀释液对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田间防效最好的是55℃温汤浸种30 min、75%百菌清WP 500倍稀释液(质量浓度为1 500.00 mg/L)的处理。[结论]确定了田间防效最好的种子处理方式,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越冬规律的研究,结果,南瓜、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等作物在大田生产中感染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可能性小,随病株种子及碎屑越冬的病菌很少,杂草作为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来源的作用亦是次要的,带菌烟秆才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7.
对黄瓜褐斑病原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多主棒孢霉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PDA+黄瓜叶片和Richard培养基有利于产孢,碳源麦芽糖、氮源硫酸铵和蛋白胨有利于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产孢,其中在紫外线照射60~80 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温度为30℃,pH 5~pH 7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18.
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由藻界卵菌门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M.A.Curtis)Rostovzev]及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主要病害。文章利用抗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9320’和感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0401’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黄瓜抗病性候选基因CsCBS,探究CsCBS基因在黄瓜抗两种病害中作用。克隆获黄瓜CsCBS,其包含1个1 26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20个氨基酸。在编码区有11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含1个CBS结构域和1个DUF结构域。在单一接种棒孢叶斑病菌、霜霉病菌及同时接种两种病原菌3种处理下,接种2~24 h,CsCBS在抗病品种‘D9320’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接种2种病原菌处理在4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57倍。CsCBS对棒孢叶斑病菌响应最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在感病品种‘D0401’中,CsCB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表达量极低且过表达CsCBS,显著提高其对霜霉病及棒孢叶斑病抗性。CsCBS转基因黄瓜T_0代植株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研究结果为阐述黄瓜双抗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寄主多主棒孢对橡胶树叶片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4种寄主的5株多主棒孢菌株接种橡胶树叶片,均得到成功侵染。并按时间顺序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侵染橡胶树叶片后,细胞防御系统相关的4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后,对橡胶树叶片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分离自橡胶树的HCCGD01和HCCHN42两个菌株侵染后,橡胶树叶片组织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最大,均有明显增强;来自木薯的MaCCGD02侵染橡胶树叶片后,酶活性变化次之;分离自番木瓜的CpCCYN01和黄瓜的PaCCSD04多主棒孢菌株侵染后,除PAL外,β-1,3-葡聚糖酶、POD、PPO活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20.
黄瓜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黄瓜褐斑病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黄瓜品种对敏感性差异较显著,津春3号、山东密刺、甘丰3号为高度感病品种,津春4号为中抗品种,津春5号和中农5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明显差异,Xin-1、Xin-4的致病力较强,Xin-2号次之,Xin-3号致病力较弱。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不同,X-043菌株的致病力较强,X-035菌株的致病力次之,X-029菌株的致病力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