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4,(2):322-326,335
至迟到汉时,茶叶已作为饮品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武阳买茶,烹茶净具”被视为有关饮茶生活的最早记载。而南朝的饮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饮茶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杜育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都有饮茶描述。而到了唐代,饮茶作为一种风尚,不论在人数规模和影响上都得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已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成风气,茶叶生产发达,茶税也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茶叶种植技术、制茶工艺以及泡茶技艺和茶具待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陆羽《茶经》。我国饮茶风气在唐代以前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相继形成了“茶礼”和“茶道”,至今仍盛行不衰。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各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壶艺──茶、陶文化的融合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唐代饮茶风气最盛,由于与文人雅士结缘,其文化意蕴更为浓郁了。因此对茶具美的追求也自然形成风气。唐代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敞口瘦底的碗,还配有茶托,即洁白的瓷碗,细密坚薄,相当美观,当时以越州烧的为上品,陆羽...  相似文献   

4.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已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成风气,茶叶生产发达,茶税也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茶叶种植技术、制茶工艺以及泡茶技艺和茶具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陆羽《茶经》。我国饮茶风气在唐代以前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相继形成了“茶礼”和“茶道”,至今仍盛行不衰。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各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时,我国茶叶在发展过程中,又和诗词、歌舞、绘画、戏剧、宗教、礼仪、旅游、医学、科研以及陶瓷生产等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是一朵绚丽夺目、清新  相似文献   

6.
唐代茶文化与陆羽《茶经》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朱乃良唐代中期,饮茶习俗蔚然成风,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的陆羽《茶经》,是盛唐茶文化的结晶,又推动了茶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试就唐中期茶事活动的概貌、《茶经》...  相似文献   

7.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5,(4):107-112
唐代茶器具的研究因法门寺地官的重新开启而迈上新的台阶,唐僖宗用以供奉指形佛舍利的一套御用金银玻璃茶器基本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程序,学人们依此套文物为考古参照,对唐代茶具、茶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有益的成果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更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大陆茶文化增加了浓重的科学和历史的底蕴,使其生机盎然。这些成果中有韩伟先生的《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孙机《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廖宝秀先生(台)的《从考古出土饮器论唐代的饮茶文化》、暨远志《论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布目潮沨先生(日)《法门寺地宫的茶器与日本茶道》、李斌城《唐人与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概略》、徐殿魁《试述唐代民间茶具》。这些成果为我们确切了解法门寺茶具和唐代茶器很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9.
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王潮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及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风习的盛行。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记载:开元中...  相似文献   

10.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11.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3(2):256-259
一、唐代饮茶虽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实际上饮茶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和庶民百姓日常必需品还是唐代中期的事。在这之前 ,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他们从汉人那里接触到饮茶习惯 ,为饮茶西传、北传打下了基础。江表遗族的饮茶之风不绝如缕 ,如北魏洛阳鲜卑贵族虽不饮茶 ,但每次宴会时还是坚持“设茗饮”以满足“江表贱民远来降者好之”的需要。( 1) 隋代国家的再次统一和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大大便利了南北货物的交流 ,自然对饮茶习俗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12.
蔡定益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67-10169,10213
论述了景德镇瓷业的崛起中重要的茶文化因素,主要是唐代开始饮茶风气的兴起、唐宋浮梁(今景德镇)及其周边茶业的兴盛、唐宋到明清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及一些著名茶人对景德镇瓷的推崇。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通讯》2009,(2):155-155
先后发表了“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上的应用”(《土壤肥料》,2004年第4期,第一作者)、“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我省利用现状及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不同品种缓释肥料肥效对比研究》(《土壤肥料》,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甘肃省化肥养分投入数量及其比例演变分析》(中国化肥百年回眸论文集。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15.
三论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基础刘慎邦,葛有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464000)我在本刊1991年第2期发表了《试论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1994年第6期发表了《再论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基础》在耕作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耕作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25回里,王熙凤当众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为何吃了人家的茶,就得给人家当媳妇?原来,自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后,茶在我国人们生活中摆上了重要地位,在海峡彼岸台湾,人们习称茶叶叫“茶米”,意寓茶叶比大米更重要,故冠在“米”之前。台湾同胞中,相当大部分是古代闽南、粤东的移民后裔,台湾同胞秉承闽南、粤东的饮茶风习。至今,台湾民问饮茶之风不但盛行而且十分讲究,男婚女嫁也以茶为礼。适婚闺秀接受男方聘礼叫做“下茶礼”或“茶定”。据载,早在明朝,就已有了这…  相似文献   

17.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殿魁一、前言唐代饮茶已成风俗。陆羽(733—804)好茶,自栽自采,经多年研习,潜心成文,著《茶经》三卷罗列茶具二十四种,对弘扬我国茶学、茶道和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期饮茶习俗己进入宫廷...  相似文献   

18.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9.
第五编家畜、家禽刚完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禽(附蚕桑、渔业)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本编“家畜、家禽”中的“骆驼”、“蚕桑”已在lopl年3期发表,“渔业”已在lop年1期发表,本期发表的主要是1四1年以后的资料,二,本索引主要收集已在《文物》、《考古》、烤古学报》三大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古代农业的考古资料,酌量介绍一些地方杂志发表的材料及各博物馆的收藏品。三,索引中的“时代”,均按原发表报告注明,有明显出人者酌加更改。索引中的“名称”均按原发表报告的文物名称抄录,即…  相似文献   

20.
石山 《农业考古》2000,(2):57-58
中国茶文化在整体上是一个综合的集成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典型的体现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