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一般比常规栽培省水50%,省种30%,省秧田50%以上。同时,旱育秧栽后基本没有缓苗期,早生快发,增加水稻穗粒数,可增产10%~15%。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科技》2004,(6):F003-F003
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由省农学会、省农业厅种植业局、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主办,省粮油作物学会、省土壤肥料学会、省种子协会、省植物病理学会、省昆虫学会、省山区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会、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等共同协办,于10月12~13日在福州梅峰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育超稀植技术的特点是,秧本田比例大,节省种子,省工,省成本,适应性强。据调查证明,该技术比旱育稀植平均增产10%,每公顷增收600~9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水、省肥、省秧田、省成本、增产、增收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项技术的增产、增收潜力,加快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步伐.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使农民群众能从繁重的农业劳动生产中全部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增收,现就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水、省肥、省秧田、省成本、增产、增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李长林邴长清应用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具有增温、保墒、早熟、高产和抑制杂草的作用。亩产一般比未盖膜的增产100公斤~150公斤,亩用地膜4公斤,投资48元,每亩增收40元~80元,玉米早熟10天~15天,还有不锄地、不耕地等优点,亩省...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和人口大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对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尤为重要。本文剖析了河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及贡献率变动趋势,揭示了河南农民增收面临的制约因素,从增加河南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湖北低湖地区稻茬麦难以适时播种问题,2004~2007年在江汉油田进行了低湖地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多雨年份,在水稻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耕作方式下,小麦出苗早、齐、快,并对中低产田小麦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稻茬麦免耕法小麦撒播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比撬窝点播增收705.6元/hm2,比翻耕机条播增收446.1元/hm2。  相似文献   

9.
辣椒蔸越冬作种栽培辣椒,获得成功.它是一项省工、省种、早熟、稳产高产高效的栽培新措施.该县的经验表明,用辣椒蔸作种,成活率高达95%~98%,比用种子育苗移栽提早50~60天上市,且能防止烂苗、死苗和地下害虫危害,亩增收1500~1800元.  相似文献   

10.
土层置换犁改土大面积示范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然而部分农药残留制约了农作物正常轮作的进行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长残留农药在土壤中空间分布特点,研究了土层置换(表层0~20cm与下层20~40cm的土壤互换)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后马铃薯增产51.3%~72.6%,甜菜增产115.4%~129.3%;纯收入增收2 541 083元,增收率达185.5%;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育是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据调查,稻鸭共育技术实施使湖北省早稻平均每公顷增收1822.5元。搞好湖北省的稻鸭共育必须从严控制成本,适度规模围栏养鸭,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稻鸭共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四川农业科技》2014,(2):62-62
<正>2013年,四川省蚕桑产业抓住茧丝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高效化利用,蚕桑产业助农增收取得良好成效。一、加强科学规划引领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四川省农业厅会同省农工委、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编制完成《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免耕秋播技术在红壤丘陵缓坡地上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比我地同期普通栽培的马铃薯早熟15天以上,省肥30%,省工2~3个,节本40%以上,增产150%~300%,大薯率提高30%~40%,667平方米增收7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5.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民工输出大省和欠发达省份,农民增收面临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解决安徽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的“一调三化”,全面提升外出民工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努力构建现代化城市群。  相似文献   

16.
<正> 兔耕抛秧栽培技术将免耕技术与抛秧技术相结合,去除了梨耙工序,以站立抛秧取代弯腰手栽秧,以化学除草取代人工除草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分别比翻耕抛秧和传统手栽秧增产3%~5%、10%以上,增收80~100元(省梨耙成本、增产)、  相似文献   

17.
广安市广安区桂花镇从1996年开始进行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经过生产实践,发现水稻旱育秧水栽技术具有"三早"(早播、早栽、早成熟)、"五省"(省秧母田、省水、省投资、省工、省力)、"两增"(增产、增收)的优势。该镇属于山区及华蓥山采煤漏水区,育秧只能在10~20km外的平坝地区进行,此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特别在"五省"、"两增"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它大大的提高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现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高产原因一是旱育苗较湿润,育苗和直播的播种期分别提早10天和20天,从而延长了生育期,多争得200~400℃有效积温,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黑龙江省生育期短、积温少的劣势,又充分利用了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优势。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概述了吉林省农民增收的现状,对比分析了吉林省和江浙两省的农民增收情况,认为吉林省农民增收存总收入不高、收入结构不合理、自然条件制约等问题。提出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15~17日,在昭通市水富县召开了全省土壤肥料工作会议。省农业厅领导、省土肥站领导和各地、州、市、县土肥站的负责人共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使土壤肥料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增收调结构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