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及其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桂权  卢永根 《杂交水稻》1999,14(6):3-5,11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强优恢复系,粳型亲灿系的育种目标是:1)对籼稻具有很高的亲和性;2)基因组属于粳型或偏粳型;3)与籼稻具有遗传协调性;4)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5)带有一些重要基因,对通过利用粳型亲灿系建立超高产要交水稻的育种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李琦  李珣  李继开 《北方水稻》2010,40(1):71-74
辽宁省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水稻籼粳杂交与理想株型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宁省便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并相继开展了水陆稻杂交、地理远缘杂交研究,70~80年代成功选育出"千重浪"、"辽粳5号"、"黎优57"等品种,1978年提出理想株型育种模式;第二次是粳型杂交水稻育种,通过包台(BT)型和滇型不育系和籼粳架桥选育恢复系选育成功,1976年辽宁杂交粳稻配套成功;第三次是水稻群体育种,水稻群体育种充分利用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生态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与混合父本(多品种混合播种)在田间自由授粉实现品种间或亚种间的杂交,将水稻常规育种技术与杂交稻育种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水稻超高产育种途径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背景与概况,认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新、籼粳亚种间杂交及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对高产优质结合的方法、亲本材料的利用、加强组合选配及提高选择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籼稻和粳稻杂交的杂种一代具有极强的优势,这一事实引起了世界水稻育种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运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籼粳杂交获得的成果屡有报道。在常规方面,如南朝鲜的“统一”系统和密阳编号等一批带有粳稻血缘的籼稻品种,。我国粳稻区培育的有籼稻血缘的高产粳稻品种等。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面,1976年,湖南首次用黎明与培迪实现粳不釉恢三系配套,但由于籼便花时严重不遇而未能进人生产利用。八十年代初,袁隆平曾利用核代换的回交方法,研究培育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税稻品种,1984年,袁隆平又提出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最近,湖南…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育种途径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背景与概况,认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新、籼粳亚种间杂交及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对高产优质结合的方法、亲本材料的利用、加强组合选配及提高选择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超级稻育种科技攻关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 ,在长期的杂交粳稻育种实践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 ,逐步形成“籼粳架桥”间接部分利用、籼粳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偏高秆抗倒新株型改良以及高产与优质多抗适应性广为主要内涵的一整套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在育种实践中 ,利用“籼粳架桥”技术首先育成我国第一个高配合力粳型恢复系C57和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和秀优57,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先大面积种植杂交粳稻的国家。“九五”又育成了具有高配合力的偏粳型强恢…  相似文献   

7.
贾东 《北方水稻》2011,41(2):73-74
简要回顾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历史进程,指出了提高单产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结合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经典理论内容与实践,分析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现状,提出了通过籼粳稻杂交、光敏核不育和广亲和基因等途径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东北粳稻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手段对东北粳稻细胞质进行籼粳类型鉴定,再以4份籼质粳核超高产粳稻与4份粳质粳核粳稻构建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种植,分析籼型细胞质背景下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到4份超高产粳稻沈农265、沈农9741、辽粳454、沈农9816的细胞质为籼型;杂交后代F1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稻米品质方差分析表明,与粳质粳核材料相比,籼质粳核材料稻米蛋白质含量低,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值高。综上所述,相同核遗传背景下,籼质粳核基因互作可能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口感。  相似文献   

9.
明恢81是用粳稻10号/明恢63//明恢63杂交选育的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穗长,穗大,米质优,配合力好,其杂种一代表现杂种优势强,米质好。  相似文献   

10.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应用,我国东北地区培育出大量高产粳稻品种,逐渐取代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日本典型粳稻。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形态、遗传和产量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籼粳杂交对东北粳稻改良的影响。【方法】利用InDel和SSILP亚种特异性分子标记、程氏指数、维管束数目比分析比较中国东北与日本粳稻的籼粳成分和属性及与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东北粳稻育成品种产量比日本典型粳稻高15.79%,每穗粒数多15.22%,粳型基因频率极显著低于日本粳稻。按程氏指数分类标准,东北粳稻籼粳类型是偏粳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基因频率与穗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一、二次枝梗数及其粒数正相关。【结论】东北粳稻籼型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同时将结实率和千粒重维持在较稳定水平是东北粳稻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北方杂交粳稻的中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努力,北方杂交粳稻在育种理论和方法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利用粳爪交育成的秋光A/L422、秀岭A/L422、7971A/C261等已初露锋芒,光敏LS2/9022、光温敏311165/9022、6085S/L422等二系法粳爪交、粳籼交新组合具有更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这批新组合可比常规粳稻和粳稻组合增产10%~20%。北方生态条件具有光敏和光温敏不育系的良好表达环境,有可能在两系法的普及应用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可以预见,组合的更新将使北方杂交粳稻从此走出面积徘徊下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籼粳交育种效率,提出了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介导籼粳交的籼稻育种方法,其杂交模式为(IA/JB)F1/IR,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保持能力的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全面探讨了该方法的技术细节,介绍了利用该方法选育籼型三系恢复系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4.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就广亲和育种中的亲本利用,配组方式和适宜的选择世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428与籼稻或带有籼型血缘的粳稻品种(系)杂交,其后代出现具有良好亲和性株系的比例较高。这些亲和性较好株系的遗传基础包括:1.真实地含有02428的广亲和基因;2.并非携带02428广亲和基因而仅属于籼、粳品种的中间型;3.既含有从02428转育而来的广亲和基因,同时又属于血缘上的籼、粳中间型。采用WCV/WCV以及WCV/CV//WCV的杂交配组方式更容易获得新的广亲和品系,多亲本复合杂交不利于提高选择效率。水稻的广亲和性受主基因控制,低世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水稻育种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7年以来,日本由于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及新型栽培技术的开发,水稻产量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稻米的消费量减少,出现稻米过剩。因此,稻米的育种目标转向稳产、高产、优质。多年来,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地方育种试验场以及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其高产水稻品种的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优质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品种种植面积动向及其问题1956年有成的越光品种,自1979年种植面积达顶峰以来.已经有ZO余年连续保持首位,最近已占粳稻品种种植面积的1/3,日本育种家以越光为亲本材料,育成了很…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光敏感核不育系在水稻广亲和性种质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促进亚种间遗传基因交流,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配制强优势的籼粳交组合上,也前景诱人。然而,亚种间杂交一代结实率极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除采用连续回交或复交的手段外,还致力于寻找一种对籼、粳稻杂交均可育的广亲和种质资源。日本学者池桥宏、荒木均等从1979年便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筛选出Ketan Nangka、Cpslo 17等广亲和性品种,并指出这种广亲和性是由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的。随后,我国亦筛选出SMR、02428等一批广亲和材料,它们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目前,水稻育种家和品种资源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广亲和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但多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方法,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水稻高产抗瘟育种状况日本于80年代初制订了一个水稻超高产育种“逆7.5.3计划”,旨在用15年时间(1995年前)使水稻新品种亩产量比主栽种提高50%。到1988年育成“中国91号”、“中国96号“和”北陆125号”等品种、增产幅度10~20%,看来,这个计划的实现有一定困难。南朝鲜曾经以粳稻品种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籼稻品种杂交,育成了”统一型”品种。这些品种的穗粒数超过粳稻品种一倍以上,而且收获指数高,比当时主栽品种增产30%以上,推广面积曾达到全国稻作面积的75%。后来,由于稻温  相似文献   

19.
杨守仁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水稻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承先启后,对我国传统种稻经验进行了论证和实验,潜心开拓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三个研究新领域,为深化我国作物栽培科学,提高水稻育种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杨守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期开辟“特别报道’专栏,通过追忆杨守仁先生的生前事迹,以示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20.
日本1981年制定一个超高产育种攻关计划,提出15年内育出超高产品种比现有推广品种增产50%的育种目标,现已育出“晨星”、“中国96”、“比陆130”、“关东138”等超高产品种。在我国,新近育成的籼粳杂交组合“赣化6号”等、在米质、抗性以及产量潜力等综合性状上都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提出我省超高产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