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性因素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抗冲性特性,得出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原状土冲刷法,在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条沟草灌带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封禁裸露地开垦地。治理措施封禁、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条沟草灌带的冲刷产沙量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2,0.02~1.53,0.02~2.57 g;CK1和CK2冲刷产沙量最大,其冲刷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65.20,0.07~60.56,0.24~80.60 g。(2)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土壤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37.08%,80.38%,44.15%,45.12%,52.11%,57.91%。(3)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较大,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55.76%,44.06%,52.18%,54.91%。说明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水土保持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控制红壤区水土流失和揭示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密云板栗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工程措施处理(裸地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水土保持单一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及水沙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密云区板栗林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植物措施方面,卷柏处理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62.8%,88.3%,减流减沙效果优于椰丝毯、狗牙根和结缕草处理;工程措施方面,水平阶处理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83.2%,92.9%,减流减沙效果优于鱼鳞坑处理;组合措施方面,水平阶+卷柏处理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86.7%,96.1%,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最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还取决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综上,考虑到植物+工程组合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略强于工程措施,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板栗林水土流失防治,具体采取水平阶作为研究区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3.
草灌乔结合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基本特征 ,符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能发挥更强的防护功能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草灌乔的结合应因时因地采用划管封育、草田轮作、林 (果 )草 (粮 )间作套种等多种适宜的形式 ,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赋石水库是安吉县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集水区水土流失导致库区淤积严重,影响了城乡供水水质。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在坡地种植板栗、发展茶园及毛竹林全垦改造等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沟道侵蚀冲刷严重;库区周边部分林地郁闭度低。和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表明,在赋石水库集水区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封育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林、水保林+工程、经济林+工程和沟道防护4道体系,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  相似文献   

5.
密云区板栗林下水土流失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板栗成为密云区分布面积最广、种植数量最多的经济林种,种植面积达2.105万hm~2,其中68%的板栗林分布于密云水库上游浅山丘陵区。板栗特有的管理、收获方式造成林下土地长期裸露、松动,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进而导致土壤粗骨化、砂砾化,植被难以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密云区积极开展板栗林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原有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探索、突破、优化,推进精细化治理,形成了以坡度进行分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封禁措施和林下经济措施相结合,以政策性补贴进行推动的板栗林下生态保护和治理模式,治理效果明显,对推进密云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首都水源安全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丘陵强度侵蚀区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典型的南方红壤丘陵强度侵蚀区长汀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强度侵蚀区和风水林为对照区,对实施老头松改造、草-灌-乔、等高草灌带、崩岗治理、草-牧-沼-果、乔灌混交、以草促林和植灌促林等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重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善落后于养分状况特别是速效养分的改善;从土壤质量表征值来看,2000年后的治理措施QI值远低于2000年前的,且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草-灌-乔及崩岗治理措施的QI值差异不明显,2000年前的3个治理模式中,以草促林模式由于养分积累缓慢,土壤恢复较慢,不建议只采取种草措施,而应采取植灌促林、乔灌混交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减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防洪减流效应,采用野外样地和试验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措施类型(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和马尾松+板栗林)、3种层次结构(纯草、纯乔、乔-草)的林地水文效应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地冠层截留效应排序为湿地松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板栗林板栗林,其枯落物层拦蓄径流效应和土壤截持地表径流效应均为板栗林马尾松+板栗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2)草本单层结构的减流效应要优于乔木单层结构,与对照相比,乔-草复层结构的减流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汀河田在对花岗岩山地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取得了成效。在马松“小老头”林侵蚀劣地上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搭配套种灌草和土高山育林后,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了不同程度改良。土壤砂粒和石砾相对减少,分散率降低,团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结构体破坏率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大,持水量增加,渗透性增强。几种措施中以林下灌草套种齐上的措施(D)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变化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论植被建设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面对黄河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河道断流,河床不断抬高,以及沙尘暴的肆虐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资料,分析了本区生态演替规律,论述了营建草(灌)植被在改善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地位及草地对防止本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抓好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恢复,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这是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目标实现的首选措施,同时提出了种草起步应采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红壤侵蚀劣地植被恢复技术及综合治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敏  牛德奎 《水土保持研究》1998,5(2):108-112,162
对江西省不同类型红壤侵蚀劣地采用不同治理技术,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和立体经营,研究结果表明,针,阔叶混交,乔,灌,草齐上,水保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给,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是治理红壤强度侵蚀劣地的有效措施,坡顶,坡面,沟底综合开发,进行合理生物体系设计,是治理库区水土流失和荒沟的好方法,因地制宜选择优良的树种,辅以先进的造林技术,对林地实行立体复合经营,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迅速恢复植被的  相似文献   

12.
输电线路作为路径长、跨度大的典型线型工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地貌、山地地貌等山丘区进行建设,会破坏该区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为顺应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沿线涉及黄土丘陵地貌、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的陕北—湖北±8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钎法监测水土流失,对其水土流失特征、强度及其治理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具有点状线型分布特征; 其工程空间跨度大,侵蚀环境差异显著,侵蚀类型多且复杂。(2)输电线路工程在黄土丘陵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12 000~25 000 t/(km2·a)〕明显高于山地地貌〔3 600~9 500 t/(km2·a)〕和平原地貌〔950~2 000 t/(km2·a)〕,是该工程重点土壤侵蚀防治区。(3)站区和塔基区是输电线工程造成最大土壤侵蚀量的水土流失单元,其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7 267 t和37 478 t,应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单元。(4)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基础上,融入近自然治理思想,优先选择乡土草、灌、树种,以此集成针对山丘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水土流失的控制效应,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茶园、柑橘园、板栗林),以坡耕地为对照,观测和分析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径流泥沙输出情况,结果表明:茶园、板栗林、柑橘园与坡耕地比较,年径流输出量平均减少了17.92%,大小关系为板栗林(110.71 m~3/hm~2)柑橘园(164.16 m3/hm~2)茶园(171.74 m3/hm~2)坡耕地(181.38 m3/hm~2),板栗林径流量显著小于其他三种模式;年泥沙输出量大小关系同样为板栗林(141.92 kg/hm~2)柑橘园(343.78 kg/hm~2)茶园(394.79 kg/hm~2)坡耕地(1 210.77 kg/hm~2),退耕模式相对于坡耕地泥沙输出量显著减少,平均减少了75.76%;退耕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很大改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容重降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说明退耕还林后新形成的林地和园地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效益,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土壤改良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宽甸县是辽宁省重点板栗产区,其资源和产量居辽宁首位,排全国第五名。全县板栗年产值1.2亿元,板栗已成为宽甸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板栗园缺乏水土保持措施,草被植物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板栗园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本着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有利于板栗园建设发展、管理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根据板栗园年限长短和坡度、坡向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窄幅梯田;台田;栗松套作;植物穿带;栗草间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益,福建省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封禁补植、草灌乔结合、建立立体果园、“三跑”茶园改造以及崩岗治理与利用等。依照这些治理途径,从1983年至1987年底,福建共治理41.06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桦川县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基本状况的调查,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选取桦川县横头山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围绕保护和治理坡耕地为中心,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防治,对东朝阳、西朝阳、向阳堡、申家店、葡萄沟、合乡等6条小流域实施了治理,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项目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桦川县农牧业生产安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临汾市的水土流失情况和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预防为主前提下,坚持土、水、林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战略思路和建立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生态农业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一是建设水梯坝滩基本农田 ;二是搞好乔果灌草植被建设 ;三是开展预防监督 ,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造林栽果树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 ,但树木良好生长需要其他水保工程措施相配合 ,水土保持与林业相得益彰。水利工程需要水保设施保护 ,水保设施需要水利工程增效 ,水土保持与水利密不可分。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必然带来治理单元和治理形式的多样化 ,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别山区板栗林地水土流失特性,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生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全国板栗第一县”湖北省罗田县为典型,通过对10°,15°,20°共3种坡度板栗林及对照10°,15°撂荒小区2014—2018年的降雨、径流、泥沙、植被覆盖度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大别山区板栗林下水土流失特性。[结果](1)在同等坡度和降雨条件下,虽然板栗林植被覆盖度更高,但其土壤侵蚀程度较撂荒地更加严重,说明板栗林存在较明显的林下水土流失;(2)植被覆盖度越低土壤侵蚀越严重,但植被覆盖度最高时土壤侵蚀程度并不一定最弱,说明由于林分结构的复杂性,即使在相同降雨、土壤、坡度条件下,植被覆盖度也不能作为反映土壤侵蚀程度的唯一指标;(3)板栗林水土流失程度并非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侵蚀峰值(临界坡度)在15°左右。[结论]大别山区板栗分布广泛,其林下水土流失现象需要引起科研和管理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毛竹林是安吉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相比其他的经济树种,其株冠较高,且经营管护措施相对频繁,林下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毛竹林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需考虑当地老百姓需求,努力做到既治理水土流失,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采用以植物措施(毛竹林下营造杨桐植物缓冲带)为主,以改进耕作措施(推广科学的竹林营林技术)和生产便道改造、路侧排水沟修建等为辅的治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