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我校于1977年引种聚合草,经5年来种植观察,聚合草在重庆市郊3、4、5月及9、10、11月均能正常生长及刈割利用,12、1、2月能露地越冬。但在6、7、8月,当刈割后则发生烂根死苗,死亡率12—75%。据报道,国内一些地区也存在类似现象。因此解决聚合草烂很死苗,是发展和推广聚合草的首要问题。在历年试验基础上,近两年来,我们在高温的6、7、8月不进行刈割,对防止聚合草烂根死苗取得了较好的情况效果。兹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刈割对香根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香根草快速生长期间,适时适度的刈割有利于促进香根草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健康、协调地生长。研究了不同频度和不同时间刈割处理,对香根草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可以促进茎叶的伸长,茎叶含水量升高;适当频度的刈割可以有效地控制香根草的高度,茎叶变宽厚,延长香根草绿期,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但过度刈割(处理Ⅰ)会使相应的效应下降;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香根草快速生长期间刈割1次,不但可以明显增加地上部茎叶的产量,促进地上部分蘖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地下部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茎比,但不刈割(对照处理Ⅷ)、刈割不及时(处理Ⅶ)或频繁刈割均不利于香根草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在同仁县生产性状的初步比较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林 《青海草业》2001,10(2):14-16
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仁县的隆务河谷地区有灌溉的条件下 ,红豆草在种植前两年的生长速度和产草、产籽量均明显高于紫花苜蓿。红豆草在种植当年就可以收到部分成熟种子 ,如果收草用 ,当年可刈割两茬 ,但越冬率较苜蓿差 ,第 2年可刈割三茬 ,每公顷产鲜草 962 82kg/hm2 ,产种子 1 1 35.5kg/hm2 。紫花苜蓿产鲜草 731 97kg/hm2 ,产种子 1 99.5kg/hm2 。红豆草较紫花苜蓿更适合于隆务河谷较阴湿的荒山荒坡 ,房前屋后及田埂地头上种植 ,既美化环境又可获取较高产量的牧草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刈割强度对新麦草不同部位物质分配的影响及对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麦草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刈割后的再生关系密切,不同强度刈割后植物体各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迅速降低,尤其是分蘖节总糖变化剧烈。各刈割留茬处理分蘖节总糖降低幅度的次序是2cm>4cm>6cm>CK,同时分蘖节含氮量也有变化。不同刈割强度对新麦草地上部分粗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刈割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处理高,尤其以留茬2cm蛋白质含量最高,并且此处理随物候期的推移粗蛋白质降低幅度最小。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留茬2cm和留茬4cm差异不显著,但牧草品质以留茬2cm为宜。  相似文献   

5.
苜蓿和红豆草试验得克萨斯工艺大学研究了土壤湿度对苜蓿和红豆草的钙、镁、钾、磷、铜、锌和钙磷比的影响。牧草栽培在不同灌溉强度的壤土上。苜蓿进行6次刈割,红豆草4次刈割。查明了两个种的钙、镁、锌含量提高。红豆草镁和磷含量比苜蓿多约0.3g/kg干物质。红...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红豆草在高寒牧区的物候期、产草量和营养成分进行评价研究,甘肃红豆草能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区完成生育期,盛花期时株高达到最高。整个生长过程呈现出了慢-快-快-慢的生长趋势。盛花期时产量最高。影响红豆草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在不同刈割时期虽有小幅度变化,但是不同刈割时期的牧草均符合一级牧草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是高寒牧区红豆草盛花期是最佳利用期。  相似文献   

7.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刈割日期、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植物学成分影响显著。早刈低刈可降低混播草地内的杂草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但对杂草敏感度因草地混播类型而异。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川区,红豆草+牛尾草和红豆草+无芒雀麦是理想的多年生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新麦草饲草产量和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长4年的新麦草新品系进行连续2年春季施肥,并测定草产量和再生速度,结果表明第1次刈割以施入(NH4)2HPO4复合肥960kg/hm^2时饲草产量最高,但与施肥720kg/h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第2次刈割以施肥720kg/hm^2草产量最高,但干草产量与480kg/hm^2和960kg/h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为施(NH4)2HPO4复合肥720-960kg/hm^2对新品系增产效果最显著。施肥也促进了新品系刈割后的株丛再生,施肥720kg/hm^2处理的株高和叶片再生速度最快,此外未施肥新品系再生速度快于山丹新麦草。  相似文献   

11.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最佳秋季刈割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秋季刈割时期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当茬产草量、牧草含水量、茎叶比、越冬前再生高度、越冬率和越冬后头茬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当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杀霜后呈降低趋势;初霜前含水量处于恒定状态,初霜后逐渐降低,杀霜后大幅度下降(P<0.05);杀霜后茎叶比升高明显(P<0.05);杀霜前随着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前再生高度逐渐降低,杀霜后不再变化;增加1次秋季刈割及秋季不同时期刈割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越冬率没有显著影响;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后头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秋季刈割最早处理组的越冬后头茬产草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杀霜前刈割处理组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初步结论为:北京平原区可以进行紫花苜蓿秋季刈割;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敏感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周、≥5 ℃有效积温<720 ℃,与杀霜日间隔>3周,≥5 ℃有效积温>90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佳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11周、≥5 ℃有效积温760~800 ℃,与杀霜日间隔0~3周,≥5 ℃有效积温0~40 ℃。  相似文献   

12.
笔者发现,许多养殖户将紫花苜蓿、红豆草或耕地复种的青草刈割打捆之后,运往家中,为图方便将其放置在围墙、房屋顶上或挂在树叉上,不管风吹雨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春季不同处理对黑麦草—三叶草草地中白三叶生长的影响。各不同处理刈割一次(2,3,4月)、刈割两次(2,4月),或不刈割。每种处理有一半的小区进行施氮。从2~6月,每隔约3周对白三叶采样一次,测定叶片和生长点的数目以及植物各部分的重量。同时观察了叶片出现率,用齐地面刈割来估测牧草总量。在未施肥及未经刈割的小区中,白三叶在草群中所占的百分比高于施肥小区和刈割小区的。刈割后白三叶的百分比通常上升,在这之后的再生草中仍有上升趋势,这表明白三叶比例并不随草群数量的上升而自动减少。经刈割而未施肥小区,在4月初生长点数目增加,但在未刈割而施肥的小区或施肥、刈割两次的小区中生长点数目实际上下降。  相似文献   

15.
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Ipomoea aquatic)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蕹菜再生草鲜草、干物质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施氮量277.2 kg/hm2和415.8 kg/hm2处理下,蕹菜再生草鲜草产量分别达到75 441.1 kg/hm2和82 774.2 kg/hm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再生草产量与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长期(2008年6月24~10月22日)刈割4次处理的再生草产量还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草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再生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樊江文 《草业科学》2001,18(4):18-22,26
对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该牧草再生草达到相同生育期时的时间、株高、单株重和产草量等都有按一定规律逐渐减少或降低的趋势,作者拟把这种特性称之为“相同生育期再生草生长的序时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17.
皖草2号、墨西哥玉米营养价值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苏丹草——皖草2号、墨西哥玉米进行不同刈割频度和青贮等调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刈割频度鲜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鲜物质产量分别刈割三次和两次最高;干物质产量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减少,皖草2号显著高于墨西哥玉米。皖草2号刈割三次粗蛋白质(CP)产量和总能量最高,高于墨西哥玉米,CP含量前者低于后者。两作物第一次收获期的干物质(DM)和CP瘤胃降解率最高,而后再生草降解率逐渐降低,粗纤维降解率逐渐增加,皖草2号略高于墨西哥玉米。青贮后皖草2号头茬草酸洗纤维含量、再生草粗灰分含量和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降解率均高于青贮前。两种饲用作物营养价值差异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所致,调控措施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刈割次数与留茬高度对内农1号苏丹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内农1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Stapf.cv.NeinongNo.1)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刈割3次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到3.24t/hm2;刈割2次鲜草产量最高(96.80t/hm2);刈割1次干草产量最高(35.04t/hm2);留茬以8cm为宜,鲜草、干草及粗蛋白质产量分别达105.11、27.64和3.29t/hm2,高于或低于8cm均影响其再生速度、产草量和粗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刈割和施肥处理,研究苏丹草生长情况及生理生化变化,初步探索苏丹草补偿生长原因,为苏丹草引种和种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影响(P<0.05)苏丹草比叶面积大小,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比叶面积逐渐增大,株高显著(P<0.05)降低,分蘖数增加,植株内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降低,补偿指数增大,说明刈割能促进苏丹草的补偿生长。施肥对苏丹草的比叶面积、分蘖数、丙二醛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施肥后,相对电导率随着施肥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施肥和刈割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施肥对苏丹草的补偿生长主要表现在促进营养生长方面,但施肥对补偿生长的作用具有时滞性,施肥在短期内不能抵消刈割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增加刈割造成的补偿生长量。施肥和刈割条件下,苏丹草发生超补偿性生长是通过改变植株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来实现的。施肥和刈割处理合理组合可获得更大产草量。  相似文献   

20.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