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6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从陕西省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样地采集土壤样品,羊柴根围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 5个土层,系统研究了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AM真菌菌丝定殖率和丛枝定殖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5月份出现最高值;泡囊定殖率随时间变化先升后降,8月份出现最高值;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的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因子对AM真菌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土壤速效N和速效P与孢子密度、总定殖率、菌丝定殖率和丛枝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K和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H值与孢子密度、总定殖率、菌丝定殖率和丛枝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顶菊根围AM真菌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河北中南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9个入侵地为样地,2008年10月上旬在各样地随机选取5株黄顶菊,采集根围0~30 cm土层土壤样品,调查和研究了黄顶菊根围AM真菌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顶菊根系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I-型丛枝菌根,AM真菌平均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分别为94.89%和306 ind/10 g;泡囊、丛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样地间差异显著,AM真菌泡囊、丛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深州市、鹿泉市和新乐市样地。泡囊定殖率与土壤脲酶显著负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速效N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P、脲酶和磷酸酶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N、有机C和蛋白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在冀蒙农牧交错带选取3个样地,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根围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 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土层深度对丛枝菌根各结构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菌丝、泡囊、丛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层.菌丝定殖率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泡囊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脲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各土壤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冀蒙农牧交错带柠条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丛枝菌根不同结构和孢子密度有助于土壤状况的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子午岭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刺五加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性,按照线性布点方式随海拔升高选设6个典型样点,测定了刺五加根围土壤理化性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结果表明:刺五加根围0~30 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2.86 mg/g,土壤速效氮平均值为52.97μg/g,土壤速效磷平均值为12.15μg/g,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25.43μg/g。刺五加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为14.35个/g干土,刺五加根中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侵染率平均值达81.62%,丛枝侵染率平均值为14.57%,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分布随海拔高度增加无显著差异,显示出刺五加与AM真菌良好的共生性。  相似文献   

5.
芦苇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安新县南刘庄、北刘庄和白洋淀等3个自然生境下芦苇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泡囊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在北刘庄最高,菌丝定殖率在南刘庄最高。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在0~10cm或20~30 cm土层出现最大孢子密度,40~50 cm土层孢子密度最低;AM真菌定殖率在20~30 cm或30~40 cm土层有最大值。孢子密度与泡囊、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和10月,分别从河北省安国市4个不同样地(齐村、祈州、沙头、中药材种植基地),按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共3个土层采集丹参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丹参根围AM真菌资源和生态分布。结果表明:丹参与AM真菌可形成良好的A型和I型丛枝菌根,丛枝为花椰菜状和树枝状,泡囊形态多样,菌丝大部分为无隔菌丝,偶见有隔菌丝。共分离AM真菌4属24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是4个样地的共同优势种,扭形球囊霉(G.tortuosum)仅出现在齐村,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仅出现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稀有内养囊霉(E.infrequens)仅出现在沙头,丽孢盾巨孢囊霉(Scu.calospor)和红色盾巨孢囊霉(Scu.erythropa)仅出现在祈州。7月份孢子密度和定殖率显著低于10月份。最大孢子密度和最大定殖率分别出现在10月祈州10~20 cm土层和0~10 cm土层。孢子密度与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与菌丝定殖率显著正相关,与丛枝定殖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荒漠地区AM真菌生态作用及其与沙生植物的互作关系,为AM真菌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荒漠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毛乌素沙地东北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站设立样地,于2007年4,8和10月,采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层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并测定相关土壤因子,系统研究油蒿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结果】AM真菌在油蒿根系的总定殖率(86.9%)和丛枝定殖率(24.8%)均较高,说明二者间有良好的共生性;油蒿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随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差异,并与土壤微环境显著相关。油蒿根围0~40 cm土层的菌丝定殖率和泡囊定殖率均较高且无显著变化,丛枝定殖率以30~40 cm土层较大。AM真菌孢子密度、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AM真菌孢子密度、土壤速效磷含量、速效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随时间积累而增加,于10月份达到最大值。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仅与pH显著正相关。【结论】AM真菌对提高寄主植物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维护荒漠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荒漠环境柠条锦鸡儿AM真菌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对陕西省榆林市沙生植物园、鄂尔多斯生态研究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AM真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菌根类型为I-型(Intermediate type),泡囊形态多样,形成于细胞间或细胞内,丛枝结构包括树枝状和花椰菜状2种类型。在形成丛枝菌根的同时,柠条锦鸡儿根部也能普遍被暗色有隔内生真菌感染。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最大孢子密度发生在0~1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N、有机质、脲酶和蛋白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泡囊定殖率与速效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泡囊和丛枝定殖率可作为检测土壤环境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漠境AM真菌对宿主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的作用机理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陕西靖边、宁夏盐池、内蒙古包头和集宁等4个样地沙打旺根围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等5个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AM真菌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碱解N、速效P含量的关系。【结果】AM真菌定殖率及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其中集宁样地孢子密度最高,靖边样地泡囊定殖率最高,包头样地丛枝、菌丝和总定殖率均高于其他样地;孢子密度与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孢子密度有极显著正的效应;脲酶活性对孢子密度和丛枝定殖率有极显著的正效应;蛋白酶活性对丛枝定殖率、菌丝定殖率、总定殖率均有极显著正效应。土壤蛋白酶与泡囊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碱解氮、速效磷对与以上3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沙漠生境下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AM真菌孢子密度和菌根不同结构的定殖程度可作为荒漠土壤生态系统环境状况检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陕西省武功县的图拉明、威廉姆特2种树莓品种和百胜、黑巴提2种黑莓品种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定殖程度,研究了AM真菌分布和定殖与植物种类和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样品分别从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中采集.结果表明,AM真菌的空间分布和定殖模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总体上黑莓与AM真菌的共生能力明显高于树莓,黑莓以百胜定殖率最高,达83%;树莓的威廉姆特与AM真菌的共生能力较图拉明强,定殖率分别为49%和23%.孢子密度最高发生在图拉明根际,平均17个/g土.土壤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和菌丝、泡囊和总定殖率有显著影响,最高定殖率发生在0~10 cm土层,而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10~20 cm土层.孢子密度与菌丝、泡囊定殖率及总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P与菌丝和泡囊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菌丝、泡囊定殖率及总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碱解N和pH与AM真菌定殖和孢子密度没有显著相关性.AM真菌不同结构的定殖程度和孢子密度,可作为土壤环境监测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从宁夏沙坡头地区的猫头刺根际分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AM真菌时空分布以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最高定殖率出现在10~30 cm土层,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0~10 cm土层;猫头刺在3个时期均有较高的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为86.98%,孢子密度平均为836.97个/100g土。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和碱解氮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极显著正相关,菌丝定殖率与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与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泡囊定殖率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生境异质性对AM真菌的影响,以内蒙古磴口、宁夏平罗和甘肃敦煌盐渍化地区中刺槐、新疆杨和柽柳为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根内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际球囊霉素质量分数、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确定生境(如树种、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与AM真菌特性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和样区位置对AM真菌的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孢子密度、菌丝密度、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其影响与树种和气候条件有关;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刺槐根际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柽柳根际的菌丝密度、新疆杨根内的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及其根际的孢子密度。以上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AM真菌特性具有生境异质性,且其异质性主要由土壤因子的变化所致,而树种和气候条件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土壤因子对中药材丹参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 年 7 月和 10 月分别从河北省安国市丹参根围 0~30 cm 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因子与 AM 真菌生态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丹参根系能与 AM 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平均总定殖率 68.22%,平均孢子密度 1 755.4 个·100 g-1土.土壤碱解 N 与丛枝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泡囊定殖率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 P 与孢子密度、泡囊和总定殖率极显著负相关,与菌丝定殖率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 C 与丛枝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 pH 与菌丝和总定殖率显著正相关.土壤总球囊霉素(TG)为 2.32~4.89 mg·g-1,易提取球囊霉素(EEG)为 1.10~2.71 mg·g-1,二者分别与有机 C 极显著正相关.AM 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高相关性,以及 AM 真菌和球囊霉素与土壤有机 C 的密切相关性,说明 AM 真菌定殖结构、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可作为丹参形成共生体能力和土壤环境状况的检测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农牧交错带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态作用,于2009年4、7、10月从冀蒙农牧交错带柠条根围0~10、10~20、20~30、30~40、40~50cm 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AMF和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柠条根围AMF和球囊霉素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菌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在7月份最大,球囊霉素含量在4月份最高;菌丝定殖率、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10cm土层。土壤因子对AMF和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球囊霉素与菌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球囊霉素可作为评估土壤AMF活动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对青海省民和、大通、湟中、海北4样地燕麦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测定分析表明,燕麦可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不同指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侵染强度最高在民和,丛枝丰度、泡囊丰度和菌丝丰度在海北最高,地孢子密度最大值在湟中,且最大值均发生在0~10 cm土层,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孢子密度与AM真菌各项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侵染强度与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丛枝丰度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泡囊丰度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长期人工种植宁夏枸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AM真菌侵染率的关系,本研究分析测定了种植5、10、15 a和24 a宁夏枸杞根际AM真菌的定殖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宁夏枸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宁夏枸杞根际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存在显著差异,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在10 a达到最大,这可能与长期施肥及植物对氮磷钾的利用率有关。测序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宁夏枸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宁夏枸杞根际AM真菌的香农指数在种植5 a时最高,条带数最多,为11条,在种植10 a时显著降低(与种植5 a枸杞相比),在种植24 a时达到最低。根际细菌的香农指数在种植5 a时最高,条带数最多,为31条,说明5 a生宁夏枸杞根际根中细菌种类最多,在种植15 a时显著降低(与种植10 a相比)。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孢子密度差异显著,孢子密度与铵态氮显著正相关,菌根侵染率与铵态氮呈负相关。AM真菌物种丰度与速效钾、硝态氮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均匀度指数与pH正相关,与速效磷、铵态氮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树龄和土壤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