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大生物量树种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毛白杨、馒头柳、臭椿、构树、榆树、白蜡、国槐等7种天津市常用绿化树种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对比各树种在Cd轻度污染土壤和未受Cd污染土壤中的生长表现(株高和茎粗生长量,成活率),分析Cd污染土壤中各树种不同器官对Cd的吸收和富集能力(BCF),及对土壤Cd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7种树种在轻度Cd污染土壤上正常生长,其株高和茎粗生长量及成活率均与未受Cd污染土壤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各树种均对土壤重金属Cd有一定的耐性;地上部器官富集能力表现为毛白杨馒头柳榆树臭椿构树国槐白蜡,根部富集能力表现为毛白杨榆树馒头柳构树臭椿白蜡国槐,各树种根部富集能力均高于地上部;Cd去除能力表现为毛白杨榆树馒头柳臭椿构树白蜡国槐。综合而言,毛白杨、榆树、馒头柳、构树和臭椿每年可去除土壤中Cd大于3.71 mg·m-2,显著高于白蜡和国槐(P0.05),在原位修复土壤Cd污染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江华县野生生物能源树种非常丰富,黄连木、光皮树、麻疯树等在江华都有集中连片分布,其中黄连木位居首位。在当今石油、煤碳等天然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大力保护和研究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能源植物黄连木,是江华县林业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保护环境,绿化江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与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白蜡、刺槐、臭椿林地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臭椿相比,白蜡林地的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其它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刺槐对土地的改良效果优于臭椿。土壤中脲酶活性刺槐林地(白蜡林地(臭椿林地,白蜡林地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刺槐林地中等,臭椿林地最低。白蜡林地细菌数量最高,真菌数量刺槐林地>臭椿林地>白蜡林地,放线菌的数量刺槐林地>白蜡林地>臭椿林地。  相似文献   

4.
从造林地的选择、整地、造林时间及方法、管护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黄连木和臭椿混交林栽培要点,以便为营造速生丰产黄连木和臭椿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新乡绿化树木的单叶滞尘量,选择20种绿化树木并对其单叶滞尘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毛白杨、银白杨、悬铃木、国槐、银杏、臭椿、大叶女贞、枇杷、紫叶李、紫丁香、红叶石楠、椤木石楠、白蜡、构树、紫荆、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凤尾兰、小叶女贞和海桐单叶滞尘量分别为6.555、5.813、11.874、0.142、0.520、3.336、3.487、42.660、0.639、0.524、0.318、0.377、3.774、5.994、6.634、0.738、0.157、1.694、1.268、0.855 mg.枇杷单叶滞尘量较高,归为第1类;毛白杨、银白杨、悬铃木、构树、紫荆归为第2类;国槐、银杏、臭椿、大叶女贞、紫叶李、紫丁香、红叶石楠、椤木石楠、白蜡、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凤尾兰、小叶女贞和海桐单叶滞尘量相对较低,归为第3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白蜡、枫杨和黄连木3树种在涝渍条件下的适应性,通过模拟田间涝渍胁迫,研究1年生实生苗在对照CK、渍处理T1处理、涝处理T2处理,处理时间60d3种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生长与生理状况。结果表明,3树种的抗涝能力为白蜡枫杨黄连木,在涝渍处理下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ASA)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较对照有明显上升,随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黄连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白蜡和枫杨具有较好的耐水能力,黄连木耐水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进行浇灌处理,通过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提取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白蜡幼苗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最大,单株叶片数量的抑制作用最小;对刺槐幼苗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最大,单株单叶面积干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小;处理①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
5种野生木本植物油性质及其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东京野茉莉、乌桕、黄连木、白檀、光皮树等5种野生木本植物种籽,分别提取其油脂,测定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将油脂用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测定其指标等。结果表明:种籽出油率东京野茉莉53.6%,黄连木33.0%,白檀20.0%,乌桕22.0%,光皮树28.6%;油脂中脂肪酸主要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以十六碳和十八碳的脂肪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符合生物柴油要求;5种木本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大于95%;5种木本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指标与0#柴油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构树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和预处理方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和湿度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都是影响构树种子萌发的主要生态因子,25~30℃是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发芽率达88.5%;12 h光照+12 h黑暗是种子葫发的适宜光照条件;空气湿度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生态因子.结论:构树最适萌发条件为温度30 ℃、光照12 h、黑暗12 h和正常湿度.  相似文献   

10.
以蒸馏水作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探讨构树雄花多糖提取工艺条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构树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构树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g∶40m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90 min,该工艺条件下构树多糖的提取率为7.97%.  相似文献   

11.
对盐胁迫条件下3个树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构树光合速率与光强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光补偿点较低,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蒸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降温增湿能力强;生态效应显著,非常适合盐碱地村庄绿化。臭椿和君迁子对盐胁迫有一定的抗性,是盐碱地村庄绿化的备选树种。  相似文献   

12.
土壤盐胁迫对构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盐胁迫下构树幼苗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探明构树的耐盐机理为治理盐碱地和荒漠化的造林树种选育及栽培提供依据.以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当年生构树幼苗,对胁迫后叶片细胞质膜的伤害程度,渗透调节物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幼苗经盐胁迫,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叶绿素在中盐和高盐胁迫下含量降低;胁迫第2 d,叶片中的脯氨酸便大量积累;盐胁迫前期对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没有影响,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并且盐浓度越大含量越低;可溶性糖在盐胁迫前期逐渐升高但到中后期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实验结果显示构树在一定的盐浓度范围和时间内能够主动调整其生理代谢,通过合成有机溶质以提高适应能力而忍受逆境.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气候室在苗期对水稻秧苗进行6℃和15℃低温处理,2 d后,检测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及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特别是强度较大的低温可导致电解质大量渗出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且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的生理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择不同小麦品种北移一号、 80 6 6、苏引 10号、鲁麦 2 2号、晋春 9号等 ,分析了温室 (18℃左右 )及低温 (大田日均温 0~ - 5℃锻炼 10~ 2 0d)两种温度条件下与抗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相对电导度、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渗透势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低温刺激可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 ,相对电导度增大 ,渗透势降低 ,其中相对电导度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规律性最强 ,二者可作为衡量品种抗寒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人工低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西洋杜鹃的抗寒机制,以西洋杜鹃‘粉红’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粉红’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较正常水平有缓慢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总体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3 ℃,即对‘粉红’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过0℃低温胁迫4天,可大大提高‘粉红’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  方法  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  结果  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 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结论  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 P 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 N 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徐州市次生林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其主要乔灌木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中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625,0.4935和0.4184;灌木层中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刺槐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358和0.5271;群落中黄连木与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侧柏与黄连木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侧柏在灌木层中几乎没有出现幼树,但由于它们在乔木层中的生态位较广且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所以侧柏、刺槐与构树仍将是该区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8.
室内测定了美国白蛾4龄幼虫对桑树、榆树、桃树、板栗、枫杨、悬铃木、杨树、大叶女贞、香樟、银杏、构树、柳树、臭椿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对桑树、悬铃木、柳树、杨树、臭椿、桃树、构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虫虽然也取食榆树和板栗,但选择性显著低于前面的7个树种;不取食枫杨、大叶女贞和香樟。该研究结果为了解美国白蛾的取食行为及食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望天树的抗寒机理,以2年生望天树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低温胁迫(0、1、2d,以25℃常温培养为对照)下望天树的生理指标和外部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0℃)胁迫时间的延长,望天树幼苗叶片中保护酶系统(SOD、POD)、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在0℃处理2d时达到最大值,且均>对照;待温度回升到25℃后,望天树幼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以及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则均有所下降。表明望天树苗期叶片在0℃低温胁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0℃处理2d可作为早期筛选耐寒材料的时间节点;待温度回升到25℃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表明望天树幼苗在遭受低温胁迫后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然越冬状态下四翅滨藜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翅滨藜抗寒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月—翌年3月四翅滨藜总含水量逐渐降低;10月—12月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缓慢上升,而后上升幅度加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在越冬期间保持较高水平,10月—翌年1月可溶性糖逐渐增加,3月份有所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整个越冬期间相对比较稳定,而类胡萝卜素含量11月—翌年3月高于10月份。说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是四翅滨藜对低温环境的主要反应,可以作为评价其抗寒性的生理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