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复合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主要由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两株病毒毒株和苏云金杆菌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经单一型,复合型病毒制剂毒力测定比较,获得增效比值为5.1-9.5的最佳配比,并以甜菜夜蛾为宿扩大增殖形成雏型产品。  相似文献   

2.
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 Walker)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害虫。1979年8月从泰安市郊豆地采集自然患病死亡的虫尸中,分离获得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四年来,进行了病毒学及室内外感染试验。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黑点银纹夜蛾核多角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呈4、5、6边形和近圆形等多种形状,大小约0.7-1.8微米。根据对死虫称重后逐条进行多角体分离,运用加权平均测算每毫克体重中含有多角体数量约0.6×10~7个,每头6龄幼虫体重一般200毫克左右,多角体可达1.2×10~9个。  相似文献   

3.
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 Walker)是一种分布较广,食性较杂的害虫。1979年8月从泰安市区东关豆田采集的黑点银纹夜蛾幼虫死体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环保署最近公布其收到几个新农药登记申请。这些申请本应在早些时候提交。瑞士安德马特生物农药公司申请了3个病毒农药的登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FV11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烟草、水芹和观赏植物上的甘蓝银纹夜蛾(粉纹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V-0003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和观赏植物上的玉米棉铃虫/烟青虫/棉花螟蛉;甜菜夜蛾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从湖北省恩施州亚洲玉米螟幼虫上新分离的一种广谱病毒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并以该病毒与另一种广谱杆状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薄荷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遗传距离分析不支持它与这两种病毒为同一个种。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分离的病毒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3.86倍。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发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病毒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1982年在京郊从甘蓝夜蛾虫体上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一“京农8217”株。多角体直径0.87~2.25微米,病毒粒子平均长250纳米,为多粒包埋型。凝集试验表明:与黑龙江分离的MbNPV之间凝集滴度有4倍以上差别,补结试验表明:与单粒包埋的HaNPV无抗原交叉。交叉感染试验结果:对甘蓝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的LC_(50)无显著差异。防治菜田及棉田棉铃虫均有70%左右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对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好的药剂,笔者选择球孢白僵菌等8种农药进行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亿PIB/mL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玉米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俱佳;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10%虱螨脲SC和10%虫螨腈SC对玉米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都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速效性和持效性稍差。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杆菌、虱螨脲、虫螨腈等农药轮换使用防治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8.
昆虫病毒杀虫剂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生物农药杀虫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农业部推荐使用的杀虫剂名录中,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品种占有很大份额。经过多年的推广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已经越来越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和喜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张忠信研究员所发现分离的毒株,由江西省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批量生产。为研究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康邦TM)在水稻上的杀虫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康邦)是江西省宜春新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剂,该药剂对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亦有较高活性.在广东和海南省分别做了该产品的试验示范,本示范旨在了解该药剂的田间防治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并与常规使用药剂进行比较,为将来进一步推广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做到有效防控保山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危害,同时又做到化学农药使用减量的目的,选用生物农药10亿PIB/m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明确不同剂量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对玉米安全性、对草地贪夜防效及持效期。本文开展了10亿PIB/m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对玉米安全、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随着每公顷用量的增加,防效和持效期增加,较为突出的是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450倍液、600倍液,药后1 d防效分别为95.11%、94.04%,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71.09%、63.13%,玉米受损率控制在22.49%以下,药效持续期在14 d。  相似文献   

12.
昆虫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广谱增效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大肠杆菌表达的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P96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 ,分别提高1 6 9.78%、73.90 %和 36 .0 4 % ;对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幼虫也有明显增效作用。Na2 CO3 溶解的P96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一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入侵害虫。为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地贪夜蛾,本文应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利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10 s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苜蓿银纹夜蛾NPV浸卵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有一定的延迟作用,24、48 h的孵化率分别为12.50%、69.17%,显著低于对照;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对初孵幼虫的毒力较强,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浸卵后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92.32%、82.49%;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取食浸过核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的玉米叶片72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96.39%、92.82%,甘蓝夜蛾NPV对3龄幼虫也具有较强毒杀作用。同时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3龄幼虫取食经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处理的叶片72 h平均虫龄分别为3.00龄和3.36龄,显著低于对照。玉米田喷施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药后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6.03%和82.36%。研究表明,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其有效防控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4.
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紫褐夜蛾(Sarcopolia illoba)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是一种毒力高、宿主范围广的病毒,王义等(1987)在国内首次报道,值得开发利用。因此,作者对SiNPV制剂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毒源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东北农业大学昆虫教研室分离株。 (二)人工饲料按王义等(1987)和潘洪玉等(1991)方法,以灰菜叶粉为主要原料分别配成配方A和配方B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每亩用量50~60 mL,药后7 d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2019年在江西省、四川省和贵州省推广应用44.9万亩。  相似文献   

16.
杆状病毒非必需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充璧  闫庆生 《昆虫天敌》1998,20(3):118-123
本文主要以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为例,概述了迄今展报道的杆状病毒非必需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为杆状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虫剂对烟草斜纹夜蛾的室内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室内防效测定与田间防效验证,比较多种杀虫剂对烟草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适用的防治药剂。通过测定室内防效筛选出杀虫活性较高的药剂150 g/L茚虫威悬浮剂、2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0.5%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田间验证发现,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在药后7d的防效达90%以上,茚虫威、苏云金杆菌、高氯甲维盐、苦参碱的防效达80%以上。生物农药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的防效与对照化学农药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一株新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分离株SeMNPV-QD)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株SeMNPV-QD与美国株SeMNPV-US1为材料,分别测定了病毒对甜菜夜蛾细胞系的感染、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eMNPV-QD与SeMNPV-US1对甜菜夜蛾细胞系Se-3的感染率分别为92.34%和93.65%,平均每个细胞的病毒多角体产量分别为23.97和24.10 PIB,差异均不显著;SeMNPV-QD与SeMNPV-US1对初孵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4.43×104和4.35×104 PIB/mL,LT50分别为4.12和4.02 d;SeMNPV-QD与SeMNPV-US1对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9.25×105和4.44×105 PIB/mL,LT50分别为6.20和5.50 d;SeMNPV-QD和SeMNPV-US1对大葱田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7 d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4.99%和79.04%。研究结果将为新病毒株的深入研究开发以及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细皮夜蛾Selepa celtes Moore、黛袋蛾Dappula tertia Templeton的自然死亡幼虫,经捣碎离心粗提,用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的形态特征,超薄切片透镜观察病毒粒子的结构。细皮夜蛾幼虫为质型多角体病毒病,黛袋蛾幼虫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这两种病毒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将从东亚钳蝎中克隆到的兴奋型昆虫毒素基因(BmK IT)同源重组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基因组中,得到重组病毒AcMNPV-BmK IT,抗虫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的杀虫活性明显优于野生型病毒,但AcMNPV介导的BmK IT的抗虫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试验从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克隆获得了凋亡相关基因Sfp53,制备了抗体,分析了AcMNPV-BmK IT对Sf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被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所表达的Sfp53时间与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都有所提前和提高,说明重组病毒可加速细胞的凋亡;同时通过半定量PCR分析了AcMNPV-BmK IT感染Sf9细胞时病毒抗凋亡基因iap2的表达,结果表明重组型病毒抗凋亡基因iap2表达量减少。以上结果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解释了AcMNPV-BmK IT杀虫活性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