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60—2010年莎车县气象站逐月风速、风向数据序列和1980—2010年风向数据,通过一元线性趋势线分析等方法分析莎车县风速年、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莎车县年均风速为1.59 m/s,风速呈逐渐减少趋势,风速年际变化较大;四季平均风速逐年变化有差异,春季为-0.256 m/(s·10年)、夏季为-0.281 m/(s·10年)、秋季-0.210 m/(s·10年)、冬季为-0.100 m/(s·10年)。风速月变化也有差异,6月风速最大,为2.16 m/s,5月次之,为2.12 m/s;12月最小,为0.92 m/s,其次是1月,风速为1.03 m/s。1980—2010年莎车县NW风向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1—2017年抚顺市国家基本气象站0.8 m、1.6 m和3.2 m逐月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和突变检验,分析抚顺市各深层地温年、季、月变化趋势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37年抚顺市0.8 m、1.6 m和3.2 m年平均深层地温呈增温趋势,其中3.2 m增温幅度最大。从层、季平均深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来看,除夏季0.8 m和1.6 m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层各季均呈现增温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层地温月变化具有滞后的特性。近37年共16次出现异常,其中9次异常偏低,7次异常偏高,各层各季的深层地温异常偏高年份均出现在1998年以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峡县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间作套种试验研究。经过6年来对10多种套种模式研究分析、比较总结,探索出了以猕猴桃果园间作韭菜的最佳模式,其综合效益最好。一、套种试验以标准猕猴桃果园株行距4m×4m设计,在行中间套种2m宽韭菜带,韭菜株行距为0.33m×0.1m,种植6行。以每667m2猕猴桃果园套种335m2韭菜面积计算,套种667m2韭菜,以年收割6刀鲜韭菜为例,平均每667m2年产量6000kg,平均每667m2年纯收入5  相似文献   

4.
茄子嫁接从根本上解决了土传病的危害,通过嫁接,对茄子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结丝线虫病达到了高抗。2008年吐鲁番鄯善县大棚温室种植表现良好,尤其一年种植多年收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试验示范推广,茄子产量10t/666.7m2,收入1.8万元/666.7m2,2010年平茬产量12t/666.7m2,收入2.4万元/666.7m2,2011年再次平茬,截止2012年元月10日生长良好,产量6t/666.7m2,单价2元/kg,收入1.2万元/666.7m2,预计  相似文献   

5.
近50年西宁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焕平  张占峰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493-13494,13572
[目的]分析1961~2010年西宁0.8、1.6和3.2 m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61~2010年西宁0.8、1.6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西宁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西宁0.8、1.6、3.2 m平均地温均表现为弱的升温趋势,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深层地温的增幅明显偏小;0.8和1.6 m平均地温以夏季增温最明显,3.2 m秋、冬季增温明显;0.8 m平均地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60年代最低;1.6 m平均地温80年代春、秋、冬季平均地温较多年平均值偏高,3.2 m平均地温在20世纪80年代四季地温明显偏高;0.8 m年平均地温在1991年出现了异常偏暖,3.2 m在1987~1992、1994、2007、2009年均出现异常偏暖现象,1.6 m土层上无异常年份出现;四季偏暖年份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3.2 m共出现4次异常偏暖年份,0.8 m平均地温出现了5次异常偏暖年份,1.6 m平均地温出现了5年异常偏暖。[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西宁气候变化的事实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1西子绿梨生物学特性 1.1生长、结果特性 西子绿树势较开张,生长势中庸,4年生树干周15.5cm,树高3.2m,冠径1.6m×1.6m,5年生树干周21.0cm,树高2.9m,冠径2.0m×2.1m.而5年生的新世纪干周17.0cm,树高2.9m,冠径1.3m×1.0m.西子绿生长量超过新世纪,萌芽率和成枝力中等,以中、短果枝为主.腋花芽数量中等,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树皮光洁,多年生枝黄褐色,1年生枝棕褐色,嫩叶黄绿色,稍带绿色,托叶细长、叶尖渐尖、叶基圆形、叶绿有较浅的锯齿.  相似文献   

7.
禹明甫  祁峰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46-7447
为了明确栽植密度对杏李"恐龙蛋"早期产量和生产的影响。设置行株距分别为2 m×2 m3、m×1.5 m3、m×2 m4、m×1.5 m4、m×2 m于2001~2006年进行杏李"恐龙蛋"栽植密度试验。苗木定植后第2~3年行株距2 m×2 m和3 m×1.5 m处理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定值后第4~5年就出现树冠内膛郁闭的问题,红点病等病发病率高,难以控制,单位产量明显低于3 m×2 m4、m×1.5 m和4 m×2 m处理。在定植后第6年,行株距4 m×2 m和3 m×2 m处理单位年产量和6年累计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杏李红点病等病情指数较低。合理密度可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是杏李恐龙蛋连年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株距4 m×2 m和3 m×2m是杏李恐龙蛋比较适宜的密度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一、范县双孢菇产业发展现状范县双孢菇种植起始于2010年,在高码头镇老范庄村北开始试种,效益可观,后在全县铺开,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发展1.5万m2,2012年达到11.5万m2,2013年达到25万m2,2014年达到50万m2,占地600m2的标准棚达到248座,主要分布在高码头镇、颜村铺乡、张庄乡、龙王庄镇、陈庄镇等。全县集中连片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精河县防护林中胡杨和沙枣树一年所需水量,试验设置灌水量为30 m3/(月·666.7m2)、60 m3/(月·666.7m2)和90 m3/(月·666.7m2)3个处理,对胡杨和沙枣树的叶片形态指标进行测定,进而计算出年需水量。  相似文献   

10.
田林县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田林县4种不同林龄段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1年、2年、3年、4年生林分平均胸径依次为5.0 cm、8.0 cm、9.7 cm和10.7 cm;平均树高依次为5.1m、8.8 m、11.2 m和12.1 m;平均蓄积量依次为8.2902 m2/hm2、31.7597 m3/hm2、51.4477 m3/hm2 和71.8946 m3/hm2.从总体上看,田林县营造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较低,其林分蓄积量相应比广西东门林场同种速丰林分降低39.1%~46.5%.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秃杉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湖北省秃杉人工林调查的样地资料.找出了影响秃杉生长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各因子的划分等级.对秃杉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建立了秃杉优势木树高生长模型,编制了湖北省秃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划分了生产力级;建立了秃杉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秃杉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综合运用地位指数表、生产力级标准和地位指数模型,为给秃杉选择理想的造林地提供了依据.对于促进秃杉的栽培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信息维数探讨了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秃杉种群的格局具有分形特征。5个样地的秃杉种群的信息维数大小依次为:Q5(1.428 0)>Q4(1.002 7)>Q3(0.828 3)>Q2(0.772 5)>Q1(0.715 9),这种差异反映了秃杉种群在各群落中更新状况的差异。信息维数揭示了秃杉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和种群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适用于秃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方法]采用相邻格子法的取样数据,以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雷公山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雷公山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种群具有分形特征,不同的种群计盒维数的大小不一致,表明该地区秃杉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同。雷公山秃山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群的分布格局不一样,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总的趋势是聚集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并且每个种群聚集程度不同,这主要与种群的数量和大小有明显的关系。雷公山秃杉种群同样遵循计盒维数随聚集度的下降而下降的现象,但在秃杉数量少,幼树幼苗多,并且以斑块状出现的情况下,随机分布类型的计盒维数大于聚集分布类型的计盒维数。[结论]反映了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的占据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秃杉原生种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秃杉生境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秃杉母树和恢复其自然生境采取的各种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贵州雷公山秃衫林林窗及边界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雷公山秃衫林的林窗特征。结果表明,雷公山秃衫林林窗以中、小型林窗为主,且林窗主要以折干(干基折断、中干折断)的形式形成,边界木对形成林窗的面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秃杉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0-231,233
秃杉 (TaiwainiaflousianaGaussen)是我国南方山地营造用材林、风景林、水源涵养林的优良树种。从 80年代开始 ,安徽省开展了引种、驯化、栽培 ,并对其地理分布、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秃杉是喜温暖湿润的浅根性树种 ,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在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和营林水平条件下 ,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显示出较高的引种潜力。 13a生林分平均高变幅 7.5~ 10 .7m ,平均胸径变幅 11.2~ 17.5cm。在安徽省造林使用秃杉应提倡采用秃、阔混交林的形式 ;栽培应注重其种质资源的搜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腾冲县中和乡设置10块秃杉人工林标准地,在标准地每木检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Logistic方程、Gompertz方程对秃杉人工林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并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Logistic描述秃杉人工林直径分布效果最好,可用于秃杉人工林的直径分布和生长预测,为合理经营秃杉人工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秃杉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秃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生秃杉种源-家系试验表明,秃杉种源间、种源内家系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所占比例大于家系遗传方差,秃杉选择应优先选择种源,在此基础上选择家系。用主成分遗传指数得分值综合树高、胸径、材积性状评价种源,优良种源有贵州格、贵州交、贵州昂、云南龙陵、贵州丹,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6.33%,实际增益为30.75%。秃杉种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福建首次发现的速生珍稀树种秃杉木材的管胞形态及化学成分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秃杉管胞形态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阐明了秃杉木材各种化学成分比例及其特点,并与杉木、马尾松的管胞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秃杉木材可作为林产工业的纤维材料使用。为秃杉大力营造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收集的云南、湖北秃杉11个种源17个家系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基础上,应用层次选择决策方法,进行秃杉优良种源选择,综合筛选出了适合福建中高海拔山区生长的10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不仅在原区域生长表现优良,而且在福建也有很强的生长潜力和增产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