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刊登了朱先明同志《论茶叶的分类》一文,循读之下,感到有些地方需要提出来商榷。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品名复杂,对如何分类,目前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应以制茶方法为基础结合品质差异进行分类,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不同的制茶方法,产生不同类型的茶叶,以此作为分类依据,才能最本质的反映茶叶的内在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分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茶叶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树生长的原产地,也是茶叶制造的发明地;茶区幅员辽阔,茶叶品种繁多,茶类齐全,有着几千年的制茶文明史。悠久的制茶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茶叶品种的日益增多,从古到今育不少的文人学士都对各种不同的茶叶品种,以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门别类,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使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个既简单、又明瞭的科学分类被公众所接受,不是不全面,就是复杂化,生搬硬套自然界其它分类系统,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有的简直是谎谬的,五花八门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3.
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可以生产出6种主要的不同类型的茶叶。介绍了茶叶的发现和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茶叶的分类与营养以及下午茶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一、茶叶分类理论的今昔用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经不同的制造过程,得到了具有不同色香味和外形,反映出各品质特色的数百种茶叶。这些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各色商品茶,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茶叶历史的悠久,更从茶叶这一饮用商品上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复杂  相似文献   

5.
蔡煜东  汪列 《茶业通报》1992,14(4):16-18
茶叶的品质包括色泽、香气、滋味、叶底等几个方面,其中人们对色泽最直观也最为敏感。更重要的是不同茶类的色泽差异大,对分类极为有利。另外,色是评定茶叶品质四大要素:色、香、味、形之首,见色一般就可知其品质优次。因而认识品质的特征之一——色泽进行分类是切实可行的。人工神经网络是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非线性科学,它力图模拟人脑的一些基本特性,如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容错性能,已应用于模式识别、系统辨识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茶叶常见叶部病斑图像的形状特点,将机器学习应用于茶叶病害识别当中。以茶叶3种常见病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分类识别研究,对有病害的茶叶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利用径向基核函数进行分类来提高茶叶病害识别率。运用分类识别方法对茶叶病害进行研究,使茶叶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更好的预防以及后期能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当地茶叶的销量,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合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越高儿茶素含量越低,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8.
减少茶叶感官审评误差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平 《茶业通报》1999,21(3):35-36
在茶叶检验中,感官审评一直是茶叶品质优次和等级评定的重要方法,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已被国内外茶业界认可并运用。由于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耳、鼻、眼、舌、手),佐以科学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来鉴别茶叶色、香、味、形的优次并对照标准样定其等级的。因此,感官审评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和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审评人员和同一个审评人员在不同的生理及环境下,对同一个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怎样避免和减少这一误差,提高茶叶审评结果的准确度,笔者经多年…  相似文献   

9.
黄茶概念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不同的含义,大致归纳有三种说法:其一、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是因茶鲜叶自然地绿色显黄而得名;其二、直观地从茶叶和茶汤色泽而得名;其三、采取一定的制茶技术,使叶片由绿变黄而得名。这三种不同的概念,反映了人们随着制茶史的发展,认识也由浅入深,接近科学概念。现在大多根据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认为黄茶的概念应属第三种说法,因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仅就古往今来人们对黄茶的发展认识简要分析,以明确黄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茶叶的分类与品质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不仅可以让人们静下来享受生活,还对身体十分有益。制茶工艺与茶叶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通过不同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通过介绍茶叶的相关制作工艺,引出茶叶分类的依据,并介绍了不同种类茶叶所具有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开发富硒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茶叶硒形态、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等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无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与总硒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面喷施0.02 g/L处理茶叶各化学品质指标含量最高,化学品质满足GB/T14456.3—2016标准要求,茶叶硒含量满足GH/T1090—2014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台湾有关茶叶的分类方法,见之于书刊者,也有不少种,有的按发酵程度分类,有的按萎凋程度分类,有的按成品茶形状分类,众说纷纭。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场长、台湾大学农艺学系教授吴振铎,曾发表茶叶分  相似文献   

13.
茶叶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得到了茶叶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真空度对茶叶水分影响情况。根据茶叶水分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真空度下时间和茶叶湿基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并建立了茶叶干燥的3种干燥模型(单项扩散模型、Page模型和指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茶园间作增进生物多样性和提升茶叶品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满霞 《茶业通报》2009,(3):117-119
生物多样性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墒质量。茶园的合理间作不但有利于增进茶园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这为茶叶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茶叶感官审评是指利用人的眼、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质量指标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指导生产,提高品质的作用。长期以来,这种方法被全世界茶叶产、销国家普遍采用。但是,有人对此方法产生异议,认为感官审评的方法不科学,评茶术语模糊,应该用仪器测试来鉴定茶叶品质才是科学的,才有说服力。这种认为用仪器验测是科学方法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用感官审评方法来鉴定茶叶品质也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州无公害茶叶面貌落后的矛盾分析,找出贵州无公害茶叶发晨的切入点。提出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才是本省茶叶行业逐步走出困境而又可以走持续发展道路的论点。无公害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等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调整好企业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使贵州无公害茶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茶叶区划是茶叶区域划分的简称。就是在茶叶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不同地区茶叶生产条件、资源、生产历史和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这些条件、特点及其差异,按照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分茶区,近而研究不同类型茶区的发展方向、生产结构、布局以及对生产条件的利用、改造和增产途径。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领导茶叶生产,研究茶叶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对影响茶树产生化感物质的环境因子:种植密度、机械损伤、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长阶段、茶叶不同叶位生化特征、温度、光照等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环境因子对茶树产生化感物质的影响。为茶叶高产、稳产以及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潮州凤凰单丛茶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凤凰单丛为研究对象,以潮州与饶平站1991—2020年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2019—2021年区域内不同高度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观测值和南方丘陵山区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气象要素气候平均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应用柯西分布模式阐释气候要素对茶树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宜度,利用气候品质评价方法评估不同高度茶园与不同采摘季节的茶叶气候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凤凰单丛茶种植区域的综合适宜度都比较高,该地区普遍适宜种植茶树,尤以300~900 m高度层最为适宜;凤凰单丛茶不同采摘季的气候品质排序为春1茶、春2茶、秋茶、夏茶;同时,中高山茶叶品质好于低山与平地茶叶。该研究较好揭示了凤凰单丛栽培的气候优势和茶叶品质的气候背景,可为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分类、膜的材料、膜的结构、膜污染及清洗方法,着重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