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水稻移栽后,利用育秧棚进行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与常规垄作对比,研究马铃薯出苗、主要块茎性状和产量的差异。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晚,出苗率低,株高和茎粗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绿薯率较低,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增产率达13.96%。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稻草不同栽培方法与产量存在差异,马铃薯采用免耕开穴覆盖土杂肥+稻草覆盖10 cm栽培方法,可以获得与普通栽培方法相同的产量水平,具有省工、省本效果,可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3.
宁德市马铃薯不同稻草覆盖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稻草包芯栽培的增产效果,以紫花851为供试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等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效益及其商品性的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商品性影响不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增产增效、省工省力等优点;稻草包芯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具有增产增效、操作简便、节省稻草等优点,并较好地解决了稻田土壤板结不利于薯块膨大和裂缝引起绿薯的问题,可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德化县马铃薯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品种、免耕栽培稻草覆盖、不同培土次数等栽培技术对产量、块茎性状、商品率等的影响;经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泉引1号、白花仔、泉引2号可作为我县春秋种的优良品种;采取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处理:开穴5cm播种后覆土+稻草覆盖3cm免耕栽培,稻草覆盖10cm+免耕栽培,既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又能省工省本,减轻劳动强度,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增加培土次数,于出苗10d、20d和30d各培土1次,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增产机理,我们开展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薯皮光滑,块茎大小整齐,出苗率高,株高和叶片数较多,中、后期植株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分枝数多、单株块茎重和大薯率高是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鸟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4种不同冬种马铃薯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覆盖物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的出苗期最早:不同处理中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免耕稻草覆盖8cm或免耕覆盖稻草2cm后盖玉米秸秆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从马铃薯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地膜覆盖相比,免耕稻草覆盖的马铃薯产量约高2.9%,但纯收入约低16%。[结论]该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需经技术改良,降低成本后再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丰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新品种泉引1号为试材,进行了稻草覆盖厚度免耕栽培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栽培条件下,穴深5 cm,播种后覆土加稻草覆盖3 cm,适宜种植密度为种植3 500株/667 m2.既提早熟期,增加产量和商品率,义有节本增收的作用,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需用稻草量大,为解决免耕稻草用量大的困难,进行了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的探索。试验田不经翻耕犁耙,摆种施肥后,覆盖10cm厚的稻草和覆盖3cm少量稻草加黑色农膜的两个免耕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比单用稻草覆盖的免耕栽培,稻草用量减少2/3,萌芽出苗和收获都提早16d,增产20.87%,每667m2节本增收576.14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长沙地区春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稻草加地膜覆盖、敞土4种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无论从出苗速率、植株生长势、产量与效益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栽培方式,与敞土(CK)栽培相比,地膜覆盖增产,每667m2增收515.2元;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增产不显著;稻草覆盖栽培反而减产16.0%。改进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提高春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12.
2011-2015年浙江省诸暨市对中早39进行了叠盘暗出苗机插育秧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5年的试验、示范,明确了中早39叠盘暗出苗机插育秧模式的主要优点和增产机理,总结出了中早39叠盘暗出苗机插育秧技术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3.
水稻育秧环境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环境下秧苗生理和形态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对本田生长的影响。旱育秧苗植株矮壮,体内积累的淀粉多,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叶绿素含量高,抛植大田后发根快、分蘖多,具有明显的“爆发”优势,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多,产量较高;湿润育秧的秧苗,秧田期生长量大,体内积累的淀粉少,抛植大田后发苗慢,缓苗期长,最终有效穗少,产量较低;前期旱育后期多雨寡照的秧苗体内积累的淀粉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等均不及正常旱育秧,抛植大田后秧苗体的“爆发”优势丧失,产量与湿润育秧相仿。  相似文献   

14.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叠盘暗化催芽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粳910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育秧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株高、茎基粗、叶龄、SPAD值、百株鲜质量显著高于未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和营养土育秧处理,且各指标变异系数最小。对秧苗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结果也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出苗率、壮苗指数、根系盘结力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育秧进程可以加快2~3 d。可见,暗化催芽处理作为基质育秧的一项必要技术,对提高育秧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在生产中应加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相似文献   

18.
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广适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钵苗育秧和毯苗育秧2种育秧方式以及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和育秧方式对籼粳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无论是钵苗育秧还是毯苗育秧,各秧苗素质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同一播种量条件下,钵苗育秧处理的株高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钵苗育秧处理出苗率在S4播种量(8粒/孔)时显著低于毯苗育秧处理(86.0 g/盘),其他播种量下无显著差异。2种育秧方式的叶龄和茎基宽在S1播种量(2粒/孔或21.5 g/盘)时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播种量时钵苗育秧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2种育秧方式的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仅在低播种量时差异显著;同一播种量下2种育秧方式间的根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A1)、编织布旱育秧(A2)、塑盘旱育秧(A3)、塑盘湿润育秧(A4)4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抛栽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A2,其次是A3,A1和A4最慢;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A2,其次是A3和A1,A4分蘖最慢、数量最少;干物质积累A2和A3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A1,A4积累最少;A2的产量最高,产量性状较好,其次是A3,A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施用壮秧剂可促进晚稻生长,改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晚稻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综合晚稻生长和产量及性状看,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合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旱育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