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油(油菜)两熟双移栽是发展我省棉油生产,提高产量品质的好耕作制度之一。1989年彭泽县棉油套栽面积占总棉田面积80%以上,其他棉区棉油两熟双移栽也在不断扩大。为适应我省广大棉区特别是水改旱新植棉区发展棉、油连作两熟双移栽的生产技术需要,夺取亩产皮棉100kg以上,亩产油菜籽150kg以上的双高产大丰收,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2.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第二批优质棉县(市),常年植棉面积30 000 hm2左右,近10年油后移栽棉占植棉面积55%~70%。诺华棉1号在湖北省潜江市示范种植已有两年,累计示范面积4002为探索其在潜江市暨江汉平原棉区作油后棉栽培的适应性、丰产性为大面积推广及配套高产栽培提供  相似文献   

3.
移栽地膜棉优质高产技术关键王少华,唐仕芳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武昌4300641移栽地膜棉概述湖北棉区地处亚热带(北纬29°05′~33°20′),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热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植棉条件。棉区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改革始终是围绕粮棉双高产进行...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安徽省植棉区尤其是安徽沿江植棉区的植棉历史及棉花产业现状,分析了当前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大力发展机采棉的动力与机遇。同时提出了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发展机采棉在品种、机械、气候、种植规模与耕作制度等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现阶段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发展机采棉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石首市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接合部,是湖北省主产棉县市之一,常年植棉1.2万hm2,年产皮棉1.8万t,产值2.7亿元.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普及种植,棉田使用农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加之棉区气候条件、棉田耕作制度、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棉盲蝽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由次要害虫转变成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为此,笔者就平原湖区棉盲蝽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南通地区檀棉面积仅次于湖北省荆州地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区棉田计划面积290万亩,约占全国植棉总面积的4.34%,占全省植棉面积的32.63%。全区6个集中产棉县,植棉面积约占全国集中产棉县总面积的6.09%。我区  相似文献   

7.
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沿海棉区;湖北省的鄂北岗地;四川省的丘陵棉区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地区等。耕作制度系属粮棉两熟地区(部分一熟棉田),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棉麦(大、小麦),棉油(油菜),棉豆(蚕豆)等。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8.
鄂杂棉16F1(龙杂棉2号)是湖北省荆州市金龙发种业公司用X-99作母本,J6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新品种.2003年通过湖北省棉花区域预备试验,2004-2005年通过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2006年2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为鄂审棉2006001.  相似文献   

9.
棉叶螨是棉花苗期和蕾铃期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随着植棉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变化,棉叶螨的发生为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就棉叶螨发生为害新特点、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麦后移栽棉(简称麦后棉)是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两熟制度。随着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全面推广,这一种植制度发展较快,目前麦后棉已占全省植棉面积的87.0%。实践表明,这一耕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