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考古资料,日本从绳文时代晚期出现稻作农业,到了弥生时代稻作农业已是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为主。日本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稻作文化,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集团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考察日本稻作文化的内涵入手,继而研究现代日本稻作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启示我国现代稻作文化的发展应确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立法辅助、保持文化本真性和促进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农史学家、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游修龄教授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邀请,于今年5月中旬前往日本佐贺县参加第二届中日文化交流史讨论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的稻作对日本稻作的影响》学术报  相似文献   

4.
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岛  忠平 《农业考古》1991,(1):181-186,204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水稻农耕遗址及相关遗物,其中福冈市板付遗址、佐贺县唐津市菜畑遗址、福冈县二丈町曲田遗址等处发现的属绳纹时代后半期至弥生时代前期的稻作水田遗迹、居址和中国大陆文化特色的磨制石器以及其它农具、碳化稻米痕迹等等,对研究探索日本列岛稻作农业的起源,持有十分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据现知材料,日本列岛的稻作农业,首先是从最邻近中国大陆的北九州地区开始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光明日报》记者王绍雄十月下旬,晚稻飘香。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的11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南昌,探讨稻作起源,共话中华文明。近几年来,中国农业考古在稻作起源方面获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稻作的现状 (一)稻作在日本农业上的地位 1965年日本从事水稻栽培的农户数达500万户。以后以每年7万户的速度递减,1985年降至355万户,占日本总农户数的80%。这些农户有60%的经营规模很小,在0.5公顷以下。只有3.3%的农户经营规模在2公顷以上。稻作农户中70%有第二职业,种稻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24~26日,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民间团体代表和农民,在日本山形县召开了中日韩环保型稻作技术交流会议。会议由日本民间稻作研究所、日本自然农业协会等5家民间团体举办,与会人员共135人,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7人和来自韩国的12人。该交流会议始于1999年,这次是继1999年韩国会议后的第二次会议。会上,各国代表就所在国环保型农业的政策、技术、发展状况等进行了交流。通过对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代稻作技术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反思,再次确认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善和推广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型的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的稻作起源》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在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农业考古学所要解决的极为重大的课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日本,也有很多学者关心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少的有关论著。1986年11月我应日本考古界的邀请访问东京、大阪、奈良、福冈、京都等地方,不管是在做完学术报告之后的提问,或是座谈会上的交谈,日本朋友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水稻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及时间等问题。看来,中国的稻作起源已成为中日两国考古学界和农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日本学术界对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稻作起源的成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渡部武先生建议将中国学  相似文献   

9.
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起源的学术争论本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最早出现了对朝鲜半岛弥生时代稻作文化的系统的讨论,尤其是对水稻的传播路线问题提出二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北方说,主张稻米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和路线,是从中国华中地区经华北地区向朝鲜半岛传播然后又传入日本列岛的;其二是直接说,主张稻米是从华中地区直接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是时,能直接表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考古实例仅见金海会岘里贝塚遗址出土的炭化米之例,故要深入探索朝鲜半岛的稻作农业的起源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仅就这一有限材料,除上述两说外,也有学者提出  相似文献   

10.
主编部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主编及主要撰搞人 农业出版社 1995《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出版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农史分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专著部分《稻作史论集》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中国稻作史》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农史研究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参编部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梁家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中国稻作学》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历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六兴出版社将出版《中国的稻作起源》论文集。该书由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和日本东海大学渡部武副教授担任主编,收有中国学者的论文七篇。其中有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游修龄:《太湖地区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云南大学历史系张丽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日本民族的“寻根热”而引发的关于稻作文化起源的争论,其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遗传学、农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气候学等学科,形成了农业考古这一交叉学...  相似文献   

13.
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开始,稻作农业从中国东、南部传入陕西关中地区,历先秦、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不绝,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关中地区农业始终以旱作为主,在河流两岸及水源丰富的地区兼营水稻,稻作农业对关中平原局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关中地区稻作农业进行梳理考述,对研究历史时期的关中地区农业结构及中国稻作农业的向北传播均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7.
钱露露  叶磊 《农业考古》2022,(3):200-208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水田遗构探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的水田遗构探查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特别研究员宇田津彻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汤陵华,王才林日本宫崎大学郑云飞日本鹿儿岛大学柳泽一男日本大分短期大学佐佐木章日本宫崎大学藤原宏志一、前言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稻作起源的各种论说都是基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之...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将从1989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对中国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的稻作农业历史与东南亚三角洲的农业史进行比较研究。此项研究已申请了日本文部省海外科学研究经费,由该中心副教授樱井由躬雄为团长,组织各大学共17位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20.
稻作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稻作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形式,对稻作文化的现代发展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为稻作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