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打造"精准帮扶"工程。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要求和因户施策原则,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现从脱贫数量到脱贫质量的转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二)打造产业扶贫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产业扶贫资金,根据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组织  相似文献   

2.
谭运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69-2771
从林业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林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等方面,调查了河南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与间接作用。2005、2006、2007年,林业为农民带来的人均直接收入分别为532.82、596.92、694.58元,分别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8.56%、18.30%、18.03%;林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给农民带来的间接收入分别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04%、6.75%、6.05%。  相似文献   

3.
农业市场中“食品帝国”通过控制农业产业链而拥有生产定价权与消费定价权,农户日益丧失主体地位。因此,应该构建一种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对接的稳定的交易模式,减少交易环节,提高农民农业收入,恢复农民主体地位。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了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尊重家庭经营下小农户生产的特点,通过分析巢状市场视角下小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行性以及小农户、巢状市场、订单农业三者的特点及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在巢状市场框架内构建小农户参与的订单农业模式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以解决小农户发展困境、消费者与农户之间信息不通、信任机制缺失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CLDS 2014年数据,对土地确权与农业经营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确权促进了农民家庭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并结合农民群体的异质性发现土地确权对于农业生产专业户以及进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农民更加有利,土地确权使得资源禀赋更强的农民实现了资源强化。另外,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土地确权制度规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切实稳定土地经营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191-192
加强基础建设是当前新农村的立足点和关键所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一个是农村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而农村沼气则是把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的基础设施之一,通过大力建设沼气,来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对于增加广大农民朋友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条件、改进农村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广西1990~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阶段性波动与地方GDP增速阶段性波动趋势相似;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地方GDP高度正相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域性差距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基础设施薄弱及工资性收入比例偏低。主要对策建议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几点对策,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农业发展支持和保障系统,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多年实践证明,梯田建设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干旱农业、优化水资源利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梯田10080hm2,全县累计梯田面积达到54780hm2,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9hm2,人均产粮稳定在300kg以上,拦泥、蓄水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年蓄水2843万m3,年拦泥231.82万t;基本农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8.3%,这对加快全县实现梯田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意义重大,可促使人口、资源、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9.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和粮食相对不足、种植品种单一、质量欠佳等是马过河镇粮食生产的现状。要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首先要稳定耕地面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和复种指数,加大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0.
收入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章表明,土改后,农民的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副业收入增加较快。农民总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土改后国家政治形势稳定、宏观经济发展较好以及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等。副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扶助、农业生产条件及技术的改进以及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等。富裕中农的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以农业为主向以农业和副业收入为主发展。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分析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相对贫困和人文贫困的概念出发,使用不平等和贫困的基本理论,从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和基本权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重点分析了贫困人口的地区和乡差距以及个人能力的差距;最后基于不平等的考虑,提出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开发式扶贫,提高农村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救济的方式做到扶贫到人,特别对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等缺乏能力的贫困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加,各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扶贫项目资产,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优化扶贫资产管理流程成为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突破点。基于一般资产管理流程构建了扶贫资产管理流程,通过明确登记扶贫资产身份信息为优化资产管理提供依据,划定责任主体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收益分配实现助贫脱贫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监督体系实现扶贫资产在阳光下运行。在充分认识我国目前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的困境下,应合理估算项目资产收益率,深刻挖掘扶贫资产带贫减贫机制,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监督检查体系从而为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助力脱贫攻坚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贫困是一种由多维度因素引发的复杂社会现象,其中信息贫困是衡量贫困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梳理农村信息贫困相关文献,文章主要从农村信息贫困的研究方法、成因和对策依次展开。成因部分归纳为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其中主体因素细分为信息素质、文化程度、经济能力3个层面;客体因素细分为信息资源失衡、信息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约束、制度政策因素4个层面。对策部分分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方面。提出后续研究可以从民族差异、利益博弈等新视角展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土资源政策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土地整治、生态补偿、耕地占补平衡、生态移民、土地流转、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增减挂"、产业扶贫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村土地精准扶贫模式,选取10个指标对以上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对赣南老区模式、凉山模式、黄溪模式、闽宁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扶贫的主要趋势,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土资源政策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土地整治、生态补偿、耕地占补平衡、生态移民、土地流转、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增减挂"、产业扶贫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村土地精准扶贫模式,选取10个指标对以上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对赣南老区模式、凉山模式、黄溪模式、闽宁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扶贫的主要趋势,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对称信息是农村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本文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图书馆的弱势和责任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字乡村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步伐",规划中明确"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2019年5月,我国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部署10项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农村信息贫困的反贫困难点进行分析,抓住农村信息贫困症结,是解决农村信息贫困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通过对识别困难、投入困难、信息人才匮乏三个难点分析其致贫愿意,进而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的重视问题、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元资金投入等减贫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策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征.该文结合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农村反贫困策略的建议,为探索行之有效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变迁,列举了多项精准扶贫战略的地方实践,分析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及实践困境。在宏观把握精准扶贫战略内在逻辑的前提下,从树立正确精准扶贫理念、兼顾多方精准扶贫主体、构建科学精准扶贫机制、运用多维精准扶贫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